摘要:“人大代表不是开开会、举举手就完了,而是真正为老百姓办事。”这是华家岭镇人大代表、新站村党支部书记潘总强最朴素的信念。他的办公室里,一本厚厚的《民情日记》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家每户的困难和诉求:老人看病报销的难题、孩子上学的需要、雨天泥泞难行的村道……
通渭县融媒体中心
一本厚厚的《民情日记》,记录着百家心事;一座飞架溪流的便民桥,连通了干部群众心扉;一方歇脚的路边凉亭,承载着为民情怀。
在通渭县华家岭镇,基层人大代表们将办公室设在田间地头,将会议室挪进农家院落,以务实的行动将履职答卷写在了乡村振兴的沃土上。
一本《民情日记》:记录“履职大事”的民情地图
“人大代表不是开开会、举举手就完了,而是真正为老百姓办事。”这是华家岭镇人大代表、新站村党支部书记潘总强最朴素的信念。他的办公室里,一本厚厚的《民情日记》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家每户的困难和诉求:老人看病报销的难题、孩子上学的需要、雨天泥泞难行的村道……
这些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在潘总强看来都是“履职大事”。他的履职方式,是走下去、听进去,让民意成为工作的指挥棒。
一条产业路子:蹚出“合作社+农户”的增收篇章
华家岭镇地处高寒山地,自然禀赋相对薄弱。如何向有限的土地要产业效益,是摆在人大代表面前的一道现实考题。潘总强深知,要让乡亲们的钱包鼓起来,必须找到一条适合本地的发展路子。潘总强带头示范,率先搞起了传统磨面、榨油等小作坊和中药材、马铃薯种植。初见效益,他便挨家挨户动员,动员村民加入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抱团发展。
另一边,镇人大代表张新荣也在奔走。了解到部分群众粮食销售价格偏低、收益不高的情况后,他多方联络,成功帮助群众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售粮。同时,带头调整种植结构,引导群众种植大豆、黄芪等经济作物,并联系农业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和产销信息,有效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
一场环境变革:绘就“整洁靓丽”的乡村新颜
过去的华家岭,“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潘总强将改善人居环境作为履职的又一着力点。他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带领村民实施硬化、亮化、美化工程。
如今,村主干道全部硬化,太阳能路灯照亮夜归路,新修建的垃圾集中收集点取代了昔日的“脏乱差”。同时,潘总强还组织村民在房前屋后、道路两旁种花种树,打造小花园、小菜园,村庄颜值大幅提升。
为了给村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人大代表张新荣在华家岭镇梁家岖村捐资修建了一座凉亭,成为了村民们茶余饭后聊天议事、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据悉,面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资金困难问题,华家岭镇人大代表成功争取到爱心企业及个人捐赠的建设资金10.8万元,用于村容村貌提升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一座便民之桥:架起“民主决策”的连心之桥
民心所向,民主所在。从“为民做主”到“让民做主”,华家岭镇人大主席团始终将“122民主实事工程”项目作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载体,推动人大工作提质增效。
面对华家岭镇牛家山村后水岔社村民的修桥诉求,11名镇人大代表主动“破题”。他们先后4次实地踏勘,3次配合水利、交通专家测量水文、评估地质,用“脚底板”摸清实情。
在充分掌握情况后,华家岭镇人大专题召开议事会3场次,组织镇村干部、村民代表、技术专家,围绕桥址选择、结构设计、建设时序等关键问题多轮协商。从“100米长度、3.5米宽度”的细节敲定,到桥梁选址的科学论证,再到以100%民主举手通过,每一步决策都浸透着调研的汗水,凝聚着协商的智慧。
履职不在远方,就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民主不抽象,它化身为华家岭镇它化作一座桥、一条路、一盏灯,成为老百姓可感可及的日常体验。和潘总强、张新荣一样,这里的人大代表们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耕耘与付出,他们用双脚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声,用实干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通讯员 宋强)
来源:甘肃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