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三镇财政状况良好,中甲球队降级后只有解散这一条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9 00:03 1

摘要:“如果一支球队降级就等于直接解散,那足球的残酷程度,可能比你想的还要再狠一点。”

“如果一支球队降级就等于直接解散,那足球的残酷程度,可能比你想的还要再狠一点。”

武汉三镇最近被反复提及,原因很简单:账上没欠薪,训练场边的盒饭照常热乎。

这在当下的职业联赛里,已经算稀有物种。

翻看去年足协公示的工资确认表,中超中甲加起来有接近三分之一俱乐部出现过延期发放,三镇的名字不在其中。

球迷调侃,“不欠薪”听起来像及格线,却成了他们炫耀的资本。

另一边,中甲某队(公开报道里只说是“积分榜尾”)已经提前收到最坏剧本:一旦掉级,投资人直接抽身。

球队工作人员私下透露,基地租金、青训梯队、一线队工资,全靠本赛季微薄的转播分成和门票硬撑。

降级意味着分成腰斩,赞助商合同里的“中超条款”自动失效,账面上的窟窿瞬间吞掉整支球队。

这不是危言耸听,去年同一天,贵州队解散公告就是在降级后48小时发出的。

长春喜都那边,欠薪金额其实不大,也就两个月工资,但球员还是把仲裁申请递到了足协。

原因很简单:在中乙,两个月工资可能就是一名替补半年的生活费。

欠薪像裂缝,裂缝一长,整面墙都会松。

俱乐部正在四处找企业冠名,哪怕只换来一笔“救急款”,也能先把裂缝糊上。

成都蓉城的中场杨明洋因为心肌指标异常,被队医直接叫停比赛。

队里原本指望他顶替受伤的周定洋,现在只能把U21小将推上首发。

小将上一场传球成功率只有67%,赛后更衣室安静得能听见冰袋的滴水声。

伤病不是借口,但它确实把阵容短板放大给所有人看。

辽宁铁人冲超的算盘打得噼啪响:如果升超,外援全部换一轮,预算直接翻三倍;如果冲不上去,现有外援合同里“降级解约”条款自动触发,球队一夜回到解放前。

外援经纪人已经提前放出风声:有巴西中场愿意降薪来踢中甲,但前提是铁人先保证不欠薪。

循环又来了——想冲超得先砸钱,想砸钱得先证明自己有钱。

赛程临时调整成了另一根导火索。

原本安排在周五的比赛被挪到周三,有球队连夜改机票,有球队只能坐六小时大巴。

球员在群里吐槽,“踢完比赛第二天还得赶高铁回基地,连冰浴都来不及。”足协的解释是“转播需要”,但俱乐部只看见对手多休息了一天。

公平这事,说多了像找借口,不说又像默认吃亏。

深圳新鹏城的廖力生做完鼻骨手术,戴着护具在健身房踩单车。

队医给的恢复周期是两周,但他自己把目标压到十天。

理由很简单:球队后腰位置只剩两个健康人,再伤一个就得让边后卫客串。

职业球员最怕的不是疼,而是名单里没自己名字。

把镜头拉回武汉三镇,管理层在球迷开放日里放话:夏窗会补一名中卫和一名速度型边锋,预算早就留好。

听起来像画饼,但对比那些“活下去都费劲”的同行,能把预算两字说出口,已经算底气。

球迷在现场鼓掌,鼓完又小声嘀咕,“别明年这时候也轮到咱们解散就行。”

说到底,足球的账本和普通人的账本没区别:收入、支出、风险、预期。

只是俱乐部的支出里多了一块叫“梦想”的条目,而风险那一栏常常写着“降级即清零”。

武汉三镇暂时把风险关在门外,中甲那支球队却眼睁睁看着门被踹开。

剩下的队,要么拼命找钱,要么拼命赢球,没有第三条路。

来源:溪旁采摘野花之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