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消费电子正悄然经历一场从“手持”到“穿戴”的变革,AI赋能下的智能眼镜、耳机和腕带设备正在重塑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全球消费电子正悄然经历一场从“手持”到“穿戴”的变革,AI赋能下的智能眼镜、耳机和腕带设备正在重塑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清晨,你戴上轻巧的眼镜,瞥见右镜片右下角显示的时间和天气信息;上班路上,耳机自动记录会议内容并实时生成纪要;下班回家,腕部轻抖就能隔空操控客厅灯光。
这些曾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如今已成为消费电子展台上的现实。消费电子正从手持时代迈向穿戴时代,这场静默革命将深刻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正面临增长瓶颈。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下降至2.889亿部,中国市场同比下滑4.0%,彻底进入存量博弈时代。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智能穿戴设备的爆发:Ray-Ban Meta智能眼镜2024年销量达142万台,市场份额超90%;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AI眼镜销量飙升至87万台,同比增长222%。
消费电子正在经历从单一核心终端到多元场景设备的转变:手机不再是唯一的中心,眼镜、耳机、腕带等设备正形成新的终端矩阵。
人工智能已成为消费电子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AI正在将技术延伸人类能力推向新高度。
Meta将于9月发布的首款AR眼镜Celeste,展示了交互革命的未来图景:采用独特的单目全彩显示屏,位于右镜片右下角区域,可显示时间、天气、通知、导航翻译等信息。
配套腕带控制器通过肌电(EMG)技术,实现通过手势控制眼镜的能力。
小米AI眼镜成为市场黑马,上市仅一周就跻身全球AI眼镜销量前四。其成功并非依靠炫酷的AR效果,而是精准击中日常刚需:语音操控家电、实时翻译、快捷支付。
这些功能让眼镜从“可穿戴玩具”蜕变为“生产力工具”。
智能眼镜的发展路径揭示出消费电子的演进逻辑:传统眼镜→音频眼镜→拍摄+音频眼镜→多模态AI眼镜→AR眼镜。
这一过程不仅是功能叠加,更是生态协同能力的指数级提升。
HW智能眼镜整合鸿蒙生态,支持天气预报、航班信息提醒等多种智能功能,与其他智能设备无缝连接,形成完整智能体验。
这种跨设备协同能力,正是消费电子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苹果的布局思路同样如此:通过Apple Intelligence向所有App开放权限,并在实时翻译、视觉智能等功能上实现升级,构建跨终端的无缝体验。
2025年8月12日,中美发布《斯德哥尔摩经贸会谈联合声明》,美方承诺继续暂停对中国商品加征的24%对等关税90天,短期缓解了贸易摩擦风险。
国内政策方面,国家发改委明确全年3000亿元以旧换新补贴将于10月前全部到位,其中第四批690亿元资金覆盖手机、电脑、电视等品类,单台最高补贴500元。
财政部还推出《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对3C产品提供1%贴息,相当于实际支付价打8折。政策刺激下,iPhone 16系列国补首周激活量暴涨380%。
今年三季度成为消费电子的黄金季节。华为Mate 80定档10月,苹果iPhone 17系列9月发布。
苹果公司还宣布了“三年外观革命”计划,每年都给手机来个大整容。再加上Meta的AR眼镜Celeste下个月也要上市,整个行业就像被按了快进键。
苹果iPhone 17系列预计全系升级120Hz高刷屏、35W快充,Pro系列搭载A19 Pro芯片;折叠屏手机采用“动态张力系统”降低折痕,配合Apple Intelligence功能升级。
华为Mate XT 2非凡大师与Mate X7将推动折叠屏产业链需求;Mate 80系列搭载麒麟9030芯片与5.5G技术。
小米16系列则首发骁龙8 Elite 2芯片与7000mAh电池,定于9月25-26日发布。
消费电子产业链龙头企业凭借技术优势与全球化布局,业绩表现亮眼。
立讯精密作为全球消费电子代工龙头,覆盖iPhone、AirPods、Vision Pro等全产品线,其汽车电子与AI服务器业务贡献显著增量。
蓝思科技给苹果折叠屏做的UTG玻璃,弯折20万次都不带坏的,现在连特斯拉的车载屏都找他们做。
国内供应链具备强研发能力、强工程师红利、基本面稳固消费电子板块龙头公司,有望深度受益于AI终端创新浪潮,把握硬件升级带来机遇。
消费电子行业的中长期成长逻辑依然稳固,AI创新产业趋势明确。端侧AI落地有望加速手机等终端换机周期,并将驱动对硬件的升级。
消费电子企业已经将打造极致用户体验作为竞争新焦点。未来企业将从技术创新、功能优化、人性化设计等多个角度,来显著优化用户的使用体验。
这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消费电子产品在消费者生活中的渗透率和依赖度,助力行业拓展市场。相关消费电子公司名单已出炉!
未来已来。你的下一部手机可能不再是你口袋里的那个矩形设备,而是一副轻巧的眼镜、一个时尚的腕带,或者是一副智能耳机。
它们无缝融入我们的生活,能够感知环境、理解意图、提供信息,甚至预测需求。人工智能让设备从被动工具变为主动助手,从单一功能走向全场景智能。
这场变革不再依赖于某个单一产品的突破,而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协同进化。芯片、传感器、显示技术、电池创新与AI算法的融合,正共同书写着消费电子行业的新篇章。
来源:尘土说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