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23天5次发射,中国加快部署低轨卫星互联网,将超越星链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9 11:13 1

摘要:短短23天,完成9次卫星发射任务,其中5次用于部署互联网低轨卫星。我国正以空前的速度布局低轨卫星网络,中国版“星链”呼之欲出。

短短23天,完成9次卫星发射任务,其中5次用于部署互联网低轨卫星。我国正以空前的速度布局低轨卫星网络,中国版“星链”呼之欲出

移动互联网是否好用,严重依赖基站的建设密度,有基站就有网速!那你是否想过,在珠峰上刷短视频,在太平洋中心用视频向家人报平安,在撒哈拉沙漠里看网络直播,网速一点都不卡顿!这不是幻想,而是我国正在加速推动的“太空网络革命”——低轨卫星互联网,中国版星链即将来临

在5G网络基本覆盖全国之际,我国加速布局6G网络,通过空天一体的方式,推动6G网络早日落地

2023年11月,我国启动新一轮商业航天发展规划,聚焦卫星、运载器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核心是支持两大“巨型星座”计划,打造低轨卫星通信体系。

这两大巨型星座分别为“GW星座”和“千帆星座”,前者是我国第一个巨型卫星互联网计划,由国家卫星互联网公司(中国星网)负责。

“GW星座”包括GW-A59和GW-A2两个部分,通过高低轨搭配的方式,形成覆盖全球的互联网卫星星座,实现手机直连卫星通信。

这一计划准备发射12992颗卫星,其中GW-A59包括6080颗,分布在500公里以下的极低轨道;GW-A2包括6912颗,布局1145公里的近地轨道。

2023年底提出低轨卫星互联网计划,经过一年时间论证和筹备,2024年底该计划就进入加速推进阶段。

2024年12月16日,长征五号乙火箭成功升空,以“一箭10星”的方式完成首批卫星布局,开启低轨卫星的首批布局

2025年2月11日,长征八号甲火箭将02组卫星发射升空;4月底,03组卫星完成发射;6月初实现04组卫星入网。

7月27日和30日,分别发射05组和06组卫星,一直到8月17日完成09组卫星的发射任务。

从7月27日到8月17日,20天时间里完成5组低轨卫星的发射任务。低轨卫星互联网明显进入加速布局阶段。

更值得关注的是,以上发射任务是国家队在牵头布局,民间也有一股力量在齐头并进,虽然速度赶不上国家队,但也在持续发力

8月9日00:31,吉利星座第四轨卫星以一箭11星的方式,在山东日照附近海域成功发射,最终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卫星状态正常,发射任务圆满结束。

尽管发射速度在不断加快,但低轨卫星发射总量还不足星座所需卫星总量的1%,未来几年任重而道远。

根据相关计划,到2029年底,低轨卫星的发射数量要达到1300颗以上,2035年完成1.3万颗的总体部署目标

我国低轨卫星组网之所以突然加速,一方面是因为技术方案趋于成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抢占太空资源。

太空虽然广阔,但太空轨道资源是有限的,在国际竞争中也是本着先到先得的原则,谁先占据了就算谁的。类似的情况,当年我国组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时候就出现过。

当年屈辱的“银河号事件”,让我国认识到建设导航系统的重要性,不过我国相关技术薄弱,一时没办法独立组建导航系统。

最初,我国准备和欧盟合作,参与对方的伽利略计划。2004年,中欧签署合作协议,我国投资2.3亿欧元,推动伽利略导航系统建设。

结果到了2005年,欧洲亲美政权上台,我国在伽利略计划中受到排挤,投钱可以,但不能参与计划决策,更不能接触核心技术

这是把我国当成了“冤大头”,是可忍孰不可忍,2006年我国宣布开发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也就是我们的北斗系统。

在卫星导航领域,美国凭借先发优势占据了最优频段,我国和欧洲只能争夺次优频段,2000年4月我国提出申请,2000年6月欧洲提出申请。

2007年4月,是北斗系统申报频率资源的最后期限,如果这之前没有发射卫星占据频率资源,就意味着我国失去了次优频率。

我国从无到有建设自己的导航系统,其中难度可想而知,而卫星轨道频率之争,又没给我国留下太多时间,技术人员争分夺秒地展开技术攻关。

2007年4月14日,我国发射北斗试验星,15日实现变轨进入预定轨道,17日20时发出第一组信号,此时距离7年期限只差4小时。

我国在申报7年内完成卫星发射并启用了该频段,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先到先得”原则,我国可以正常使用该频率

国际竞争就是如此残酷,优质资源有限且不可再生,我们不抢占就只能让其他国家抢占,如果这样的话,后续想得到同样的效果,只能付出更大的代价。

针对太空轨道和频谱资源,国际电信联盟有着明确的规定,星座申报后7年内至少要发射一颗卫星,9年内部署10%的卫星,12年部署50%,14年内完成全部部署。

我国规划的低轨卫星互联网,需要发射1.3万颗卫星。按照国际电信联盟的规定,在2029年前要发射1300颗,2032年部署6500颗,最后两年(2034年前)全部部署完毕。

按照这个进度,越往后任务越艰巨,即便是目前加速,想要完成1300颗的部署任务,时间也非常紧张。

目前,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争夺低轨卫星轨道和频谱资源,占据领跑位置的当数美国Space X公司的星链项目。

马斯克依靠自己的猎鹰火箭,在2025年6月完成第273批星链卫星发射任务。目前星链发射卫星总计超过8900颗,扣除发射失败及到达使用寿命的卫星之外,还剩7700多颗在轨服务。

星链抢占了优质的频谱资源,还实现了全球商业应用落地,在俄乌战场上,乌克兰方面就大量使用星链卫星通信,在战争场景展现了巨大的实用价值。

美国还有亚马逊公司搞的“柯伊伯星座”,计划部署3200颗低轨卫星实现组网。目前,该项目已发射100多颗卫星。

亚马逊公司的短板在于没有自己的火箭,想要发射卫星只能依靠美国联合发射联盟和Space X的火箭,而在这一领域,亚马逊和Space X是竞争对手。

欧洲也正在推进自己的低轨卫星计划,欧盟委员会和欧洲航天局联合启动“IRIS”计划,准备在2030年前部署290颗卫星,在低轨道和中轨道占据部分资源。

我国目前也在积极部署,GW星座和千帆星座几乎同时推进,都完成了近百颗低轨卫星的部署任务,直至最终完成上万颗卫星组网

除了这两个项目之外,2025年5月下旬,“鸿鹄三号”星座也正式提出申请,这是我国第三个超万颗卫星组网的低轨卫星互联网项目。

扣除已经发射的近百颗卫星,到2029年的四年时间,GW星座还需要发射1200颗卫星,年均发射300颗

既要完成发射任务又要降低成本,火箭选择成为关键。如果用长征五号乙,每次携带10颗卫星,每年需要发射30次。

这是发射次数最少的火箭,长征八号和十二号,年均发射34次,长征六号甲则需要每年发射60次。

到2032年需要部署6500颗卫星,按照这个数据算下来,每个月要发射76颗。最后两年要部署剩余的6500颗,月均发射任务近271颗。

当前,我国所采用的火箭皆为一次性产品,发射之后难以实现回收利用。若能如Space X的火箭那般,实现火箭一级部分的回收利用,便可节省诸多成本与时间。

发展可重复利用的火箭,是接下来的重中之重。 SpaceX 的猎鹰9号火箭,通过一级火箭复用技术,每次发射成本控制在两三千万美元之间。

目前,我国航天领域也在用长征十二号做回收试验。2024年8月,我国完成直径3.8米火箭的10公里垂直起降试验,探索火箭回收利用技术。

我国民营企业亦积极探索此技术。蓝箭航天完成“朱雀三号”火箭垂直回收试验,建元科技海上平台回收试验也成功开展。

Space X就是一家私人公司,领先美国航天局成功研制出火箭复用技术,相信我国的民营企业也不会逊色,一样能推动技术迭代,降低发射成本。

国家队牵头,民营企业发力,两手抓两手都很硬,尽管后边的发射任务越来越重,但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一定能如期建成。

未来,我国通信领域将摆脱地面基站的束缚,以“天地融合”的新方式,为用户提供更快速稳定的网络通信服务

未来几年,是我国太空事业大发展的时代,载人登月、在月球建立常驻科研基地,将在2035年之前完成,低轨卫星互联网也几乎在同一时期建成。

对太空的探索,我国比欧美国家起步晚,但发展至今进度却不慢,也正是这样小步快跑,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才让我国太空事业喜讯频传。

来源:说宇宙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