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实证:触摸抗战真实模样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9 08:00 1

摘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胜利。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具有决定性战略地位与重大历史功绩:创造性确立游击战战略地位,通过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起人民战争的磅礴力量;创新实施地道战、地雷战等独特战法;在战略相

余戈

《大战场:敌后抗战田野调查笔记》余戈 著 天喜文化·天地出版社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胜利。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具有决定性战略地位与重大历史功绩:创造性确立游击战战略地位,通过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起人民战争的磅礴力量;创新实施地道战、地雷战等独特战法;在战略相持阶段有效牵制侵华日军主力,为抗战最终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尝试“以媒体做历史”

这是一部从策划到出版持续运作逾20年的书稿,从200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延续至202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此期间,我先是在解放军出版社《军营文化天地》杂志担任副主编、主编,策划并组织采编队伍对敌后抗日战场做田野调查,在2005年和2015年分别推出了纪念专辑和纪念专刊。

我们当时的定位是“以媒体做历史”,尝试和探索在史实挖掘方面抵达历史研究的深度,在表达层面充分发挥媒体的优势及特长。基本操作方法是,借鉴军事活动中的“参谋旅行”形式,以“史料调研+战场田野调查”的方式采访。在做好充分的案头工作之后,我们才开始现地采访之旅。一个特别的要求是,对每一段战事的“复盘”在占有中方史料之外,要同时获得日方史料进行互参佐证。我们的追求是,将宏观军战史或教科书上的寥寥数行文字,将抗日将士浴血奋战的战斗经过、战术行动及英勇事迹,尽力落实在大地之上,再现于文本之中。

回到田野让凝固的土地“说话”

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关于抗战史“重建”(或曰“重写抗战史”)的呼吁,在学界和公众中引起广泛共鸣。而这一问题在社会上的“镜像”反映,便是公众对于“抗日神剧”和“横店抗战”现象的强烈批评。但若刨根问底,有相当重要的原因是以往对于抗战史研究不够深入和普及性不够;若有扎实细致的战史文本及大众传播,怎么会给胡编乱造者提供空间?而受到公众好评的影视剧,其成功点几无例外的首先是在史实发掘方面有所发现和突破。

问题的另一面,则是某些居心叵测者旧调重弹,诋毁八路军、新四军“游而不击”,颇有混淆视听之势。前几年,一则关于敌后抗日战场仅消灭日军851人的荒唐段子,曾在网络平台上大肆传播。当时,笔者列举由被俘日军、后经我方改造成为反战同盟战士所著的《八路军中的日本兵》一书中的数字——1937年至1944年4月,仅八路军俘虏的日军即达2407人;在滇西战场著名的松山战役中,远征军毙敌1288人却仅俘虏9人的案例,为估算八路军的战果提供了一个数字参照,也对某些恶意诋毁者给予了有力回应。不难看出,用无可辩驳的史实和深入扎实的研究,才能回击一切歪曲、否定敌后战场历史地位和伟大功绩的错误言论,让历史的真相在对红色资源的守护与阐释中熠熠生辉。

在多年研究中我深切感到,抗战史上即便是妇孺皆知的事件,仍有无数基础性的细节尚未搞清,“宜粗不宜细”的修史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专业研究的手脚;而轻视、忽视以敌方史料做“互参”研究,也让我们在诠释历史时失去了大量“佐证”材料。从这点来看,探掘历史真相的工作未有穷期,在这个技术发展、人才辈出的时代,甚至人人有责。要深入开展红色教育,从抗战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就必须对史实的精准挖掘、历史的生动呈现有更高要求。我们的田野调查,正是对“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的实践,是让凝固的土地“说话”,将蕴藏其中的精神密码传递给今人和后代。

奔赴大战场重建战史

仅从字面含义理解,“敌后战场”即是兵法所谓“四战之地”,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谋求生存原已是极难、极高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终极手段却是要“能打”,本书的聚焦点正是一个个关于“打”的具体案例。从这个意义上说,“游而不击”却基本上能以战斗缴获武装自己,在“铁壁合围”下发展出上百万武装力量,被敌人称为“治安之癌”,这在逻辑上就是一个荒诞的悖论。本书定名为《大战场》,正是基于对敌后战场的重新审视。这里所说的“大”,并非仅仅是指敌后战场山河之雄阔、地域之广大,更是对其深厚伟力与内蕴之感叹。我比较熟悉滇西战场的游击作战,滇西沦陷区曾先后建立过腾北游击区和龙潞游击支队等游击武装,但存续时间仅仅一年半,即被迫解散或退过怒江。深究其内因与外因,唯有与敌后战场做比较研究才能找到答案。

我曾在一本书的后记中感喟:“军队与其他社会组织或团体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靠荣誉而存在的,舍此则生不如死。”若进一步而论,一支军队的荣誉很大程度上是以其战史为支撑的,部队的“荣誉室”亦即其战史陈列室。从军队自身来看,维护军史、战史荣誉,与履行保卫疆土的职责使命同样重要。维护军史、战史,须用史实和数字说话,这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最有力量的。如果说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对此认识不够充分、所做不尽到位,那么现在应当尽快补上所欠缺的功课。古人讲治学立身,有“知行合一”之论,谓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经过多年的实践体会,我感到这一方法论对于战史的重建或修复,具有特殊意义。

中华民族反抗侵略和压迫、实现民族独立自由的抗日战争,是写在大地上的壮美诗篇。当时光飞逝、硝烟散去,我们欲重温史实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最好的方式就是重回历史现场。我们要从抗战历史中汲取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汲取万众一心、勠力同心的团结伟力,汲取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血性胆魄。那么,就请读者诸君翻开本书,和我们一起奔赴这个大战场吧!循着先辈的足迹,触摸抗战最真实的模样,感受这片浸透热血的土地所承载的“钢铁意志”,让敌后抗战那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成为我们奋进新征程中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