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水青山中奏响“华夏乐章”——华夏银行的绿色金融创新实践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9 08:00 1

摘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深入推进,应对气候变化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过二十载春秋,中国大地上的绿色变革已从理念播撒长成实践森林。在这场关乎未来的绿色转型中,金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深入推进,应对气候变化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过二十载春秋,中国大地上的绿色变革已从理念播撒长成实践森林。在这场关乎未来的绿色转型中,金融业持续完善基础设施、构建标准体系、创新产品服务、深化信息披露,通过多维度举措,以汩汩“绿流”筑牢生态韧性,滋养产业转型的沃土。

作为北京市绿色金融发展的“主力军”与“排头兵”,华夏银行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将“深化绿色金融特色”作为全行战略,以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引领,践行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持续加大绿色金融资源供给,丰富绿色金融手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从首都北京的绿色建筑到江南水乡的桑基鱼塘,从钢铁企业的低碳转型到湿地生态的修复保护,华夏银行以金融为笔,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描绘着“绿筑美丽华夏”的动人图景,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篇章。

华夏金租海上风电吊装船

华夏金租海上风电吊装船

北京城市副中心七星时代广场绿色建筑项目

北京城市副中心M101数字港绿色建筑项目

下渚湖湿地的朱鹮

华夏银行支持的桑基鱼塘项目

浙江湖州下渚湖湿地保护项目

锚定绿水青山 注入“绿色动能”

探索绿色金融特色发展道路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激活绿色生产力、推动低碳转型,需要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与机制创新。作为最早建立独立绿色金融工作机制的商业银行之一,华夏银行从机制构建、工具创新、风险防控三大维度发力,将绿色金融深度融入公司治理、战略规划与业务经营中,构建起特色鲜明的绿色金融发展路径。

建立绿色金融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在组织架构上,华夏银行形成“总—分—支”三级联动格局:董事会及经营层专业委员会明确绿色金融与ESG工作职责,从战略高度把控绿色金融发展方向;总行成立以董事长为组长的碳达峰碳中和行动领导小组,设立绿色金融管理委员会和独立的绿色金融部门,统筹推进全行绿色金融工作;划定19家分行为绿色金融重点分行,部分分行试点建立绿色支行,让绿色金融服务直达一线市场。

政策衔接层面,华夏银行积极落实“双碳”目标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的部署要求,出台“灯塔行动”绿色金融实施方案,编制自身运营碳达峰路线图,建立绿色贷款差异化内部定价策略与授信审批权限,绘制绿色重点产业生态图谱。通过完善绿色金融资源配置、考核激励与风险策略机制,华夏银行推动绿色金融从“政策响应”向“战略驱动”深度转变,让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经营管理全过程。

打造综合化绿色产品矩阵。精准服务绿色低碳领域,需要丰富多元的金融工具支撑。华夏银行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绿色需求,构建起涵盖绿色贷款、租赁、投资、理财等领域的集团化、综合化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实现“全链条、全场景、全周期”覆盖,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定制化绿色解决方案。

在绿色信贷领域,华夏银行推出合同能源管理融资、光伏项目贷、户用光伏租赁、绿色项目集合融资等专业化产品。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当天,成功落地银行业首笔碳远期交易履约保函业务,成为首批全国碳市场资金结算行;推出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产品,积极运用中国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为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创新试点推出“水权贷”“降碳贷”“植物新品种权质押贷款”等一系列创新绿色贷款产品。

在绿色租赁方面,华夏银行在新能源、绿色船舶领域深耕细作,构建以清洁能源为核心的业务体系,从集中式光伏延伸至分布式光伏、风电、储能等多元场景,创新户用光伏C端模式,构建绿色业务生态矩阵,拓展新能源汽车、储能、船舶等产业,布局陆上及海上风电吊装设备,打造“产业+租赁+低碳”服务模式。

在绿色投资领域,华夏银行积极配置绿色债券、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绿色主题基金,将更多资金引向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领域。截至2025年6月,华夏银行绿色债券投资规模较去年同期增长20%,为绿色产业聚集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撑。

绿色金融既要“放得出”,更要“管得好”。华夏银行将ESG风险管理融入法人客户授信全流程,构建起“全面覆盖、分类管理、动态管控”的风险防控体系,为绿色金融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服务区域发展 着眼系统布局

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绿色金融是要扎根区域发展、服务产业转型的具体实践。华夏银行立足不同区域特色,针对传统产业转型、绿色建筑发展等关键领域精准发力,让绿色动能在神州大地遍地开花。

推动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棕”到“绿”。钢铁、石化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既是能耗和碳排放较高的行业,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平衡产业发展与低碳转型?华夏银行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用创新金融工具,为企业架起“绿色转型桥”。

在天津,某钢铁集团曾因高能耗、高排放面临转型压力。华夏银行了解情况后,运用世界银行转贷款,创新采用“转型项目+转型主体”双重支持模式,一方面为企业的低碳改造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其建设高效节能生产线;另一方面认可企业明确的减碳目标与转型路径,给予主体授信支持。这笔贷款不仅帮助企业实现节能减排,也为全国转型金融工作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启示。

在江苏,华夏银行南京分行深度参与江苏省化工行业转型金融标准制定,为某油脂化工企业发放江苏省首笔化工产业转型贷款,有效助力高碳排放、高环境影响的企业绿色低碳转型,让曾经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成为“绿色低碳、绿色环保”产业的新主体。

更具示范意义的是华夏银行与亚洲开发银行合作的“促进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项目”。在该项目中,华夏银行创新建立碳足迹核算模型,覆盖园区可再生能源、低碳建筑、循环经济等多个领域,还与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分行共同制定园区低碳转型金融标准。如今,华夏银行已经形成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综合服务方案,为零(低)碳园区发展提供包含碳管理和金融服务在内的一揽子服务。

绿色建筑的“金融支持+自身实践”。建筑领域碳排放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40%,其中建材生产与运营维护是核心排放环节,绿色建筑通过技术创新可实现全生命周期减排30%~50%。作为北京市管金融国企,华夏银行通过服务首都绿色建筑建设及绿色建筑材料生产,实现对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的全流程金融支持。

在金融支持方面,华夏银行持续加大对北京地区绿色建筑建设项目、首都保障房项目、绿色建筑材料制造及城市更新改造等领域的金融支持,累计为京投集团东坝车辆基地(绿色交通枢纽)、北排集团吴家村再生水厂(水资源循环利用)、天恒集团双新村棚改(绿色安居工程)、西城区百万庄北里居民住房改善项目(老旧小区节能改造)、西城区光源里棚户区改造项目(绿色宜居社区)等重点项目提供超百亿元资金支持;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中,重点支持张家湾生态小镇、环球影城交通枢纽等标杆项目,让绿色理念融入城市建设每一个细节。截至2025年6月末,华夏银行北京分行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贷款余额超百亿元,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劲“绿色动能”。

在实践示范方面,正在建设中的华夏银行通州新办公大楼,作为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超低能耗示范项目,集成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热回收及光伏屋面等先进节能技术,全生命周期低碳运营预计可实现年减少碳排放8000吨,相当于每年种植44万棵树。这座大楼不仅是华夏银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自我要求”,更成为展示首都绿色建筑技术与成果的“窗口”之一,是绿色金融与城市发展的双向奔赴。

坚持“理念创新” 实现场景落地

融资融智守护生物多样性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华夏银行以“融智”扩大绿色金融影响力,以“理念创新”突破实践瓶颈,以“场景落地”验证创新价值,在守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探索生态价值转化的新路径。

实现理念创新与实践落地的深度协同。在理念创新层面,华夏银行参与了《项目级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通则》等团体标准的制定,积极参加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有关政策和标准研究,参加中国人民银行转型金融课题研究,华夏银行湖州分行作为试点机构参与中国人民银行生物多样性相关研究工作。

在场景落地层面,华夏银行积极尝试“生态价值量化评估模型”构建工作,通过识别并显化生态项目的潜在经济价值,提升项目融资可行性。

浙江德清下渚湖湿地清晨的薄雾中,朱鹮掠过水面。这片曾因围垦养殖而生态退化的湿地,如今重现往日湖清水绿,生态和美的盛景。而这一切离不开华夏银行的默默支持。据悉,为恢复昔日原生态湿地风貌,华夏银行对德清县某湿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给予信贷支持,用于景区内的生物保护、日常维护运营等工作。现在的下渚湖,湿地区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和全面保护,鸟类生存和发展环境更为适宜,繁殖培育环境更为优越,多种效益持续发挥。保护区“水生植物净化——青虾种群培育——朱鹮栖息重建”的立体生态链逐步形成,间接保障着区域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将生态修复的外溢收益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下渚湖的金融支持实践,正是金融服务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探索。通过“理念创新+场景验证”的双向联动,华夏银行还支持了包括“东台条子泥湿地保护”“扬子鳄保护”等一系列创新项目。

将生态修复转化为可感知的民生红利。生态保护要与民生改善、文化传承相结合。华夏银行打造“生态修复—文化传承—民生增收”闭环,在支持生态修复的同时,推动“生态共富”。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是拥有2500余年历史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但传统桑基鱼塘面临“周期长、效益低”的融资问题,华夏银行湖州分行针对其特殊性,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一方面,开通绿色审批通道,发放专项贷款,用于养殖户购买生态鱼饲料、修复岸边生态、维护桑基鱼塘系统的原生性;另一方面,引导养殖户将桑基鱼塘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农家乐、蚕桑文化研学、生态渔业体验等新业态,让生态价值转化为可感知的民生红利,为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行业示范。

立足全球视野 讲好“华夏故事”

交出“绿筑美丽华夏”出色答卷

绿色发展是全球共识,绿色金融需要国际合作。华夏银行以全球视野深化国际合作,参与国际绿色治理,在全球舞台上传递中国金融的绿色声音,分享绿色金融的华夏经验。

引入全球资金与先进经验。自绿色金融业务开展以来,华夏银行始终将国际合作作为重要支撑,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法国开发署、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等国际机构建立深度合作,支持中国绿色转型。在资金合作方面,华夏银行落地多个标志性项目:世界银行中国节能贷款项目支持工业企业节能改造;法国开发署绿色中间信贷项目助力可再生能源建设;世界银行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项目覆盖8个省份,推动能效提升与大气污染治理;亚洲开发银行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项目,为园区转型提供标准化方案,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低成本、长期限的资金支持。

完善技术深化交流。华夏银行积极学习国际先进的绿色金融理念,将其与中国实际结合:借鉴国际ESG评级经验,优化该行ESG评价模型;参考国际碳足迹核算方法,建立融资项目碳核算模型。同时,华夏银行通过国际储能技术与产业联盟、ESG全球领导者大会等平台,系统化分享绿色金融实践经验,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绿色金融的创新与实效。 文/李悦

从北京绿色建筑到江南的桑基鱼塘,从钢铁厂的低碳改造到湿地的生态修复,华夏银行于绿色金融领域十余载的深耕,已结出丰硕成果。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华夏银行绿色金融余额4555亿元,较年初增长513亿元,增速达12.7%。其中,绿色贷款余额3335亿元,增速达16.79%,绿色贷款占比(较各项贷款)达14.48%。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赢得了行业与市场的广泛认可。近年来,华夏银行先后斩获中国银行业协会“最佳绿色金融成效奖”“绿色银行评价先进单位”、美国环球金融杂志“最佳绿色能源发展银行”等二十多个国内外奖项,绿色金融专业实力持续提升。

随着“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全面推进,绿色金融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站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新起点上,迈入新征程、整装再出发的华夏银行,将继续深化绿色金融战略,创新金融工具,完善服务体系,让更多金融活水流向绿水青山,让更多绿色动能驱动高质量发展,在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篇章中,留下属于金融的深刻印记,让华夏大地的绿意在时光长河中绽放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