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骄阳似火,桐乡市启新学校(史桥小学部)内机器轰鸣,一场改扩建工程正酣然推进。新改建的门头巍峨气派,让人不由为之惊叹。不久后,这里将矗立起一幢新综合楼、一座多功能体育馆以及新食堂等,开启新的篇章。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叶银芬 实习生 陆诗依
通讯员 沈国英
8月骄阳似火,桐乡市启新学校(史桥小学部)内机器轰鸣,一场改扩建工程正酣然推进。新改建的门头巍峨气派,让人不由为之惊叹。不久后,这里将矗立起一幢新综合楼、一座多功能体育馆以及新食堂等,开启新的篇章。
启新学校副校长俞开来穿梭在工地间,眼里满是对新校区的期待。“改扩建后,最多容纳18个班级,比之前多6个,为本地及周边新居民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眼下,施工人员争分夺秒,教学楼及食堂更是加紧设备进场,确保这份期待准时落地。
“启新”,在新时代熠熠生辉。这所与抗战胜利“同龄”的学校,早已不是当年荒冢地上的简陋校舍。它以文豪路校区初中部、史桥校区小学部为两翼,已然舒展成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成为桐乡优质学府,“启新经验”也在菊乡大地乃至全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追溯根源,“启新”二字重若千钧。它以桐乡抗战志士“郑启新”之名而立,不仅是一座镌刻着抗战志士精神的丰碑,更承载着一段烽火硝烟中的峥嵘记忆。
回望:血沃山河,建校以铭
“郑启新是一个造诣很深的文学才俊,是一名善于团结群众的爱国人士,更是一位热爱家乡、心系人民、忠于祖国的文化战士。”69岁的退休教师葛洪坤摩挲着泛黄的资料,语调里带着穿越时空的厚重。
葛洪坤曾在启新学校读书,后回母校任教41年,因参与编写校史,郑启新的形象深深烙印在他心底。
1917年,郑启新出生于乌镇的一户清贫人家,早年丧父,无兄弟姐妹,与母亲相依为命。他自幼勤学苦读,成绩优异,早早接触到马列主义文献。
22岁,他在乌镇创办《火花报》,使之成为桐乡部分抗战力量的喉舌,他又常以笔为刃,在油墨香里播撒革命的火种,还曾出版《民主与独裁》小册子,字里行间都是中国文人的铮铮铁骨。
1944年5月,27岁的郑启新被任命为桐乡县政府塘南办事处主任。到任后,他重启了停摆的塘南文化社并兼任社长,同时恢复了停刊3年多的《塘南半月刊》,改名《塘南半月》。由他主笔的一篇篇社论,似利剑直刺敌人胸膛。
可这份坚守未能走到黎明。1944年10月24日,塘南办事处驻地突遭从崇德县灵安方向来的日伪军重重包围,办事处卫队全力抗击,终因力量悬殊被迫撤退。
郑启新将印信和重要文件紧身密藏,从边门撤出。行至一条河浜时,不会游泳的他在卫士夏子洪保护下渡河。渡至中途,夏子洪被敌弹击中牺牲,郑启新在失援下沉河殉难,生命永远定格在28岁。
天地同悲,壮士扼腕。那些和他并肩作战的文化战友化悲愤为力量,商议筹建一所学校,定名“启新小学”,以志纪念。
1945年2月,启新小学董事会成立,一边借校舍开班授课,一边向社会各界筹募款物、择选新校址。1945年4月,原史桥乡东片长山桥西北侧陈家浜破土开工,至7月底,部分教室先期竣工。正式开课前夕,抗战彻底宣告胜利,举国同庆、万民同欢。
同年8月16日上午,启新小学新建的校舍广场上举行了“日石区庆祝抗战胜利大会”,上千群众一片欢腾,既有对和平的珍视,更有对爱国志士的告慰。
除了启新学校,1947年5月17日,北日乡改名为启新乡,启新小学所在地被称为“启新里”;横跨长山河50米的“启新桥”建于原址门前,于1987年启用,化为岁月长河里的精神坐标,延续这份纪念。
见证:精神映照,教育普惠
战火中诞生的启新小学,为求知若渴的孩子带来了一盏前行的明灯。
从最早的3个复式班级,到如今的46个班级,启新学校与桐乡教育同呼吸共命运,既孕育了众多“刚硬脊梁”,也为桐乡现代教育发展书写了生动注脚。
虽因历史原因,“启新”沉寂半个世纪,但教师一直赓续“启新精神”,诲人不倦,攒下了好口碑。几经更名迁址,始终被当地人亲切唤作“启新”。
在20世纪80年代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的孙伯农,是桐乡教育界的楷模教师。他曾与郑启新共事办报,“始终不忘郑先生的爱国精神和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在15载任教生涯里“愿效春蚕吐尽丝,甘做蜡烛照人寰”。
2005年,孙伯农因病去世,不少皓然白首的学生坚持从外地赶来参加葬礼,还专门集结出版了《心碑》作为纪念。2024年,在孙伯农诞辰百年之际,启新学校召开座谈会,重温他的教育路。
这样的教师何止他一人!尊师重教、耕读传家的传统历来浸润这方土地,成就了赵汝愚、辅广、张履祥、吕留良等硕彦大儒,更激励青年教师争做新时代“大先生”。如今,桐乡共有专任教师8900余人,他们在浸润培训、校本研修等过程中成长成才,让优质均衡的理想之光照进每个孩子的心田。
也正因为如此,舍近求远来桐乡求学的学生比比皆是。启新学校名声在外,吸引了崇德、海宁、嘉善及江苏吴江等地学生慕名而来。
“我之所以让孩子选择启新,不仅是仰慕贵校的办校成绩,更主要的是选择了贵校的文化氛围。”启新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徐利国珍藏着一封家长的致信,足见启新魅力。
多年来,启新学校强抓特色教育,打造了体育、科技、艺术等多张名片。“才艺三十分”,更是乡土校园中开出的文艺奇葩。
每周三,学生们搭“草台班子”,五六个节目轮番上演,21年从未间断。这是2004年时任校长潘向明的金点子。当时,学校在教学楼西侧建造了一个100平方米的露天大舞台,一个话筒、两个音箱撑起了一场场演出,让农村娃也有了展示的大舞台。
2008年,启新学校被授予“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更成了《人民教育》笔下“教师和学生向往的精神家园”。
桐乡历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一校一品”塑造别具一格的风雅特色,“书香伯鸿”“国际春晖”“艺体濮小”……让每一所学校都拥有鲜明的学校IP,更成功打造了茅盾、丰子恺2个中小幼一体化系列教育IP。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这所位于城乡接合部的优质学校,正见证着“学在桐乡”的精彩蝶变。放眼桐乡,城乡新校拔地而起,教育差距不断缩小,集团化办学让“家门口的学校就是好学校”从愿景变为现实。
□记者手记
炬火长明,薪传不息
启新是学校,也是一柄不熄的精神火炬。
这里,常常迎来颤颤巍巍、拄着拐杖的老校友,他们在回望中,抚触那段刻骨铭心的沧桑岁月,感受启新飞跃变迁的时代脉搏。
精神的接力从未中断。2001年,潘向明主张“启新”复名时,这里还被比作“过路凉亭”,学生想转学,老师想调出。他说要用“启新精神”救校,他做到了。现任校长徐利国接过火种,以郑启新身上的“好学、爱国、团结”为指引,推动文化变革,让学校的精神底色更有温度。
隔空相望中,我忽然懂得:所谓“启新”,是郑启新用生命开启的希望,是一代代教育者接续的薪火,更是每个桐乡人“把学校办在心坎上”的执着。
那位曾困于家境、在北大旁听后怅然返乡的青年不会想到,一所以他为名的学校正朝着市区公办寄宿制优质学校生长——这簇光亮,恰似对他当年遗憾的温柔回应。
启新桥上车影流动,启新校园书声琅琅。这确如烈士们所愿——他们播下的火种,早已长成郁郁林海。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