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项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icrobial Ecology Journal》(ISME J)的研究,首次通过实验证实:小麦种子中的泛菌属(Pantoea)内生菌能像 “家族遗产” 一样,从亲代植株传给子
近日,一项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icrobial Ecology Journal》(ISME J)的研究,首次通过实验证实:小麦种子中的泛菌属(Pantoea)内生菌能像 “家族遗产” 一样,从亲代植株传给子代,甚至连续传递多代。这项研究由西班牙塔布里亚大学、法国国家农业食品与环境研究院(INRAE)、德国莱布尼茨植物遗传与作物研究所(IPK)等多国科研团队联合完成,为破解植物与微生物的 “共生密码”、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关键突破。
小麦种子内生菌的跨代传递
每株植物都不是 “孤军奋战”—— 它们体内住着一群叫 “内生菌” 的微生物,就像 “亲友团” 一样,帮植物吸收养分、抵抗病虫害、适应恶劣环境。其中,种子内生菌更是特殊:它们藏在种子里,理论上能跟着种子发芽长大,甚至传给下一代(即 “垂直传播”)。
但过去的研究一直有个 “痛点”:虽然科学家在多种植物种子里发现过内生菌,却大多是 “间接推测” 它们能跨代传递,没有直接实验证据 —— 毕竟,要排除土壤、空气等外界微生物的干扰,清晰追踪某一种菌的 “家族轨迹”,难度极大。
而小麦作为全球种植面积最广的粮食作物之一,它的 “种子微生物密码” 一旦解开,对保障粮食安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意义重大。
研究团队的核心疑问很明确:
全球不同品种的小麦种子里,有没有共有的 “核心内生菌”(不是随机出现的 “过客菌”)?这种核心菌能不能真的通过种子,从亲代传给子代,实现跨代垂直传播?传播过程有没有 “选择性”—— 比如只传给特定植物家族?为了排除土壤微生物的干扰,团队把消毒后的小麦种子放在无菌环境(无菌琼脂、营养液) 中萌发。7 天后检测发现:泛菌依然是幼苗根、茎中占比最高的菌(根中 45%、茎中 38%),证明它能从种子顺利 “转移” 到幼苗,不是依赖外界环境的 “临时菌”。
最关键的一步来了 —— 团队在田间种植小麦,连续追踪 3 代(G0→G1→G2),还给泛菌做了 “可视化标记”:用能产生蓝色物质的GUS 基因改造泛菌(就像给菌装了 “荧光灯”),然后接种到亲代小麦的花或种子上。
结果惊人:在子代小麦的种子、幼苗中,都能检测到蓝色的标记泛菌;甚至到了 G2 代,标记泛菌依然能在幼苗根部大量存活(每克组织约 1.25×10⁴个)。基因组测序还显示:3 代小麦中的泛菌基因相似度极高,只有 1 个碱基差异,证明它们确实是 “家族直系后代”,不是外界新入侵的菌。
未来可以筛选出能促进小麦生长、抗病虫害的泛菌菌株,直接接种到小麦种子中 —— 这样的种子发芽后,自带 “微生物助力”,能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比如论文中提到,泛菌含有 “溶磷基因”(帮小麦吸收磷)、“生长素合成基因”(促进生长),之前已有研究证实,泛菌能让小麦发芽率提高 25%,产量增加。
玉米、水稻、燕麦等都是禾本科作物,或许也有类似的 “传家菌”。如果能借鉴小麦的研究方法,找到它们的核心内生菌,就能为整个禾本科粮食作物设计 “微生物肥料”,推动绿色农业规模化。
长期种同一种作物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病虫害增多(连作障碍),而 “传家菌” 能帮助植物适应本土土壤,甚至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为解决连作问题提供新方案。
泛菌是怎么 “突破” 小麦的防御系统,精准进入种子的?具体分子机制是什么?不同泛菌菌株的功能有差异吗?能不能筛选出 “超级菌株”,同时抗干旱、抗蚜虫、促生长?小麦除了泛菌,还有没有其他 “传家菌”?它们之间是合作还是竞争关系?这场对小麦 “传家菌” 的研究,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植物与微生物的关系 —— 微生物不是 “外来者”,而是植物 “进化伙伴”,甚至是可遗传的 “隐形基因”。随着更多 “菌植共生” 秘密的解锁,未来的农业或许不再是 “靠天吃饭”,而是 “靠菌助力”:种子自带好菌,土壤充满活力,粮食安全又环保。
来源:农科最前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