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米大斑病又称玉米条斑病、玉米煤纹病,是由半知菌亚门大斑凸脐蠕孢菌引起的典型真菌性病害,发病后产量损失达20%-30%。该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后期可蔓延至叶鞘、苞叶,形成大型黄褐色病斑,阻碍光合作用,导致叶片提前枯死,影响籽粒灌浆和干物质积累,对玉米品质和产量
玉米大斑病又称玉米条斑病、玉米煤纹病,是由半知菌亚门大斑凸脐蠕孢菌引起的典型真菌性病害,发病后产量损失达20%-30%。该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后期可蔓延至叶鞘、苞叶,形成大型黄褐色病斑,阻碍光合作用,导致叶片提前枯死,影响籽粒灌浆和干物质积累,对玉米品质和产量构成严重威胁。本文介防治措施:
化学药剂防治:关键期精准控病
化学防治是秋季玉米大斑病发病后的应急防控手段,需把握病害发生初期的关键防治窗口,科学选择药剂、控制用药剂量与次数,实现精准控病,减少农药残留与环境风险。
(一)病害监测与防治时机判断
秋季玉米大斑病的防治关键期为“发病初期至盛发前期”,需通过田间监测及时掌握病害动态:
- 监测频率:从玉米拔节后期开始,每3-5天调查1次,随机选取5个调查点,每个点调查20株玉米,记录病株率、病叶率及病情指数;
- 防治阈值:当田间病株率达10%-15%或病叶率达5%-8%时,立即启动药剂防治;若遇连续阴雨、湿度高于80%的天气,需提前1-2天用药,预防病害扩散。
(二)高效药剂选择与搭配
选择内吸性强、持效期长、对玉米安全性高的杀菌剂,优先采用“保护性杀菌剂+治疗性杀菌剂”复配使用,提升防治效果:
- 单剂选择:保护性杀菌剂可选用代森锰锌、丙二醇醚、百菌清等;治疗性杀菌剂可选用苯醚甲环唑、戊唑醇、醚菌酯、氟环唑等;
- 复配方案:推荐使用25%苯醚甲环唑乳油+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2混合),或30%戊唑醇悬浮剂+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1:1.5混合),或20%氟环唑乳油+65%丙二醇醚可湿性粉剂(1:2.5混合);
- 用药剂量:根据药剂浓度调整用量,一般每亩用药液量30-40公斤(手动喷雾器)或15-20公斤(机动喷雾器),确保药剂均匀覆盖叶片正反面,尤其需重点喷施中下部叶片(病害易发生部位)。
(三)施药技术与注意事项
1. 施药时间:选择晴天上午9-11时(露水干后)或下午4-6时(避开高温时段)施药,避免在大风、降雨前用药;若施药后4小时内遇雨,需补喷1次,补喷时药剂用量减半。
2. 施药方式:采用背负式机动喷雾器或无人飞机喷雾,喷头选用扇形喷头,喷雾压力控制在0.3-0.4MPa,喷雾高度距玉米冠层30-40厘米,确保药剂雾化均匀,减少药液流失。
3. 用药次数:根据病害发生程度,连续施药1-2次,间隔期为7-10天;若病害严重,可适当增加1次,但需注意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同一种药剂,防止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4. 安全防护:施药时需穿戴防护服、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避免药剂接触皮肤和吸入;施药后及时清洗手、脸及衣物,剩余药剂需密封储存,远离水源、农田和居民区。
生物防治:绿色防控助力生态安全
生物防治通过利用有益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抑制病原菌生长,具有环境友好、无农药残留、对天敌安全等优势,适合在绿色玉米生产基地或生态敏感区推广应用,可与化学防治、农业防治协同配合,构建可持续防控体系。
(一)生防菌剂应用
1. 常用生防菌种类:优先选用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解淀粉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菌等,这些微生物可通过竞争营养、分泌抗菌物质(如抗生素、几丁质酶)抑制大斑病病原菌萌发与繁殖;
2. 使用方法:
- 拌种:将1000亿CFU/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按药种比1:100拌种,或用2亿CFU/毫升哈茨木霉菌悬浮剂浸种(浸种时间2-3小时),提升种子抗逆性;
- 叶面喷施:在玉米拔节期至大喇叭口期,喷施0.5%枯草芽孢杆菌水剂(每亩用量100-150毫升)或1%解淀粉芽孢杆菌悬浮剂(每亩用量80-100毫升),每10-15天1次,连续2-3次,可有效降低秋季病害发生概率。
(二)植物源农药应用
植物源农药具有低毒、易降解、对非靶标生物安全的特点,适合在病害轻发期或化学防治后补充防控:
- 常用药剂:0.3%苦参碱水剂、2.5%鱼藤酮乳油、10%桉油精水乳剂等;
- 使用方案:每亩用0.3%苦参碱水剂200-300毫升,或2.5%鱼藤酮乳油150-200毫升,兑水30公斤喷雾,间隔7-10天1次,连续2次,可辅助抑制病原菌扩散,减少化学农药用量。
应急防控与灾后管理:降低损失风险
若秋季玉米大斑病发生较重,需及时采取应急措施控制病害蔓延,并做好灾后管理,最大限度减少产量损失。
(一)应急控病措施
1. 病叶摘除:对于发病植株,人工摘除下部病叶(病叶率达50%以上),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减少病原菌传播源;但需注意避免过度摘叶,每株保留不少于5片健康叶片,确保光合作用正常进行。
2. 强化药剂防治:选用速效性与持效性结合的杀菌剂,如40%氟硅唑乳油(每亩用量15-20毫升)+50%代森铵水剂(每亩用量50-60毫升),兑水40公斤喷雾,重点喷施病株及周围健康植株,控制病害扩散。
(二)灾后管理与产量挽回
1. 养分补充:病害发生后,植株光合作用受阻,需及时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0.2%尿素溶液,每亩用量30公斤,每5-7天1次,连续2次,补充植株养分,促进叶片恢复功能,延长灌浆期。
2. 适时收获:当玉米籽粒乳线消失、基部黑色层形成时,及时收获,避免因叶片过早枯死导致籽粒脱水过快、千粒重下降;收获后及时晾晒,防止籽粒霉变,确保玉米品质。
总结
秋季玉米大斑病防治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抗性品种为核心、化学防治为应急、生物防治为补充,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防控体系。在实际生产中,需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品种特性、病害发生规律,灵活调整防治措施,实现病害的有效管控;同时,加强病害监测预警,把握关键防治时机,减少农药滥用,推动玉米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保障秋季玉米丰产丰收。
来源:淇泉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