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原隆村: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她的持续振兴密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9 00:04 3

摘要:在神州大地的乡村振兴图谱中,总有一些村落的蜕变令人瞩目。今天,亮节智库带您走进宁夏原隆村——这个从“风吹石头跑”的干沙滩,蜕变为“瓜果遍地香”的金沙滩的生态移民村。它用十余年的奋斗,在戈壁荒滩上写就了脱贫致富的传奇,其发展密码藏着生态移民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智

在神州大地的乡村振兴图谱中,总有一些村落的蜕变令人瞩目。今天,亮节智库带您走进宁夏原隆村——这个从“风吹石头跑”的干沙滩,蜕变为“瓜果遍地香”的金沙滩的生态移民村。它用十余年的奋斗,在戈壁荒滩上写就了脱贫致富的传奇,其发展密码藏着生态移民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智慧,值得每一位乡村建设者细品。

一、村庄概况

原隆村坐落在宁夏银川永宁县闽宁镇北部,作为永宁县规模最大的移民安置村,它的诞生承载着生态移民的时代使命。2010年启动规划建设后,这里分8个批次接纳了来自固原市原州区、隆德县13个乡镇的1998户群众,2012年至2016年完成整体搬迁。曾经的荒滩戈壁,风蚀沙埋是常态;如今的家园,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2024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30万元,更摘得“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文明村镇"桂冠。从贫瘠荒漠到兴业热土,这场蜕变的密码是什么?其发展路径又能为同类乡村提供哪些镜鉴?循着时光脉络,与亮节智库一同探寻原隆村的振兴之路。

二、发展历程

1.戈壁筑基:移民安家的起步阶段

2010年,原隆村启动规划建设,肩负起安置西海固贫困群众的使命。2012年,首批移民告别故土迁至此地,迎接他们的却是盐碱遍布的戈壁和短缺的水电设施。闽宁协作的力量迅速集结:两地联手砸下真金白银,架电线、铺道路、修水渠,让荒滩亮起灯光、通上车轮。结合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试种耐旱作物的试验田破土而出,为这片土地播下了第一粒希望的种子。

2.产业破局:多元业态的成长阶段

2012年后,原隆村驶入产业培育快车道。2014年青岛昌盛日电落地的光伏农业大棚项目,1245亩土地上竖起588栋棚,既让415户年增1500元土地收益,又解决200人就业,人均年挣2.5万元。 次年宁夏青禾农牧入驻,流转2700亩地种红树莓,建起棚湖湾景区,带动900人务工,年均收入1.8万元。劳务输出同步发力,村民在周边企业务工增收,日子越过越稳当。

3.蝶变升级:城乡融合的提质阶段

近年来,原隆村按下产业升级加速键。借《山海情》热播东风,新建闽宁镇游客集散中心,嵌入银川西线旅游带与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化长廊,“山海情”文旅园成为打卡地。治理层面同步发力:村警务站、普法广场筑牢法治基石,“和谐大叔”调解组化解邻里纠纷,“积分制管理”激活村民参与热情。物质富足与精神文明同频共振,让这个移民村在乡村振兴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三、村庄特色

原隆村清晰划分居住区、产业区、文旅区三大功能板块,各区域特色鲜明又协同发展。

居住区里,白墙灰瓦的新居错落有致,家家户户门前挂着“三包”责任牌,巷道干净整洁。卫生室、学校等配套就在家门口,田成林一家的变化很有代表性:过去看病要走10公里山路,如今步行5分钟到村卫生室,还能通过远程系统对接专家,生活便利度大幅提升。

产业区是村里的“致富引擎”,光伏大棚顶发电、棚内种菜,实现“一地两用”;82户养殖户的6800只畜禽成了“活资产”;立兰酒庄等企业带动200多人务工,让土地生出“金疙瘩”,多元产业撑起村民钱袋子。

文旅区藏着移民村的“精神富矿”,“红色记忆+非遗手作”线路独具吸引力。游客可体验非遗技艺、选购手工艺品,感受山海协作的奋斗故事,每年接待超2000人次研学团体,让原隆村的故事越传越远。

四、发展模式

1.政策引领与东西协作

1996 年,党中央建立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福建对口支援宁夏。在政策推动下,原隆村得以规划建设。福建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与宁夏共同探索发展路径。例如,福建的企业和技术人员带来先进的农业种植和管理技术,帮助原隆村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为村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2.产业多元化发展

原隆村因地制宜,构建多元化产业格局。在农业方面,发展酿酒葡萄、红树莓等特色种植;养殖产业稳步推进,养殖园区规模不断扩大。光伏产业利用当地光照资源,实现农业与能源产业结合。劳务输出让村民获得稳定收入,文旅产业则在后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各产业相互支撑,共同促进村庄经济发展。

3.乡村治理创新

原隆村探索“自治、法治、德治” 融合治理模式。通过建立村警务工作站和普法广场,加强法治建设;“和谐大叔” 调解组、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积极参与乡村事务;积分超市的 “积分制管理” 激发村民参与村庄建设的积极性,提升村民素质,营造良好乡风文明,为村庄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五、智库建议

1.善用外部资源,激活内生动力

既要主动对接政策红利与对口帮扶、企业合作等外部资源,更要跳出“等靠要”的思维定式,从“输血”转向“造血”。通过培育可持续产业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受益者,用看得见的收益点燃奋斗热情。即便是资源禀赋普通的乡村,也可通过精准植入适配产业,形成“外部助力+内生驱动”的良性循环,让乡村发展既有外力托举,更有内在动能。

2.产业选择立足“乡土基因”

拒绝盲目复制外地模式,每个乡村的人、物、文脉都是独特的“DNA”。需深挖本地自然资源、非遗技艺、民俗故事等“独一份”的优势,用“三因制宜”(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势制宜)的智慧,打造差异化竞争力。就像沙漠里能长出葡萄,戈壁上能架起光伏板,找准自身特质,才能让产业扎根乡土、枝繁叶茂。

3.以民生为基,强治理促和谐

产业发展要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同步完善医疗、教育等基础保障,让村民看得见变化、摸得着实惠。治理层面需融合自治、法治、德治:用村规民约凝聚共识,用普法宣传筑牢底线,用“积分制”等激励机制调动村民参与热情。从化解邻里纠纷到维护村容村貌,让每个人都成为乡村建设的主角,方能筑牢和谐稳定的发展根基。

结语:找准自身坐标,激活内外动能

从"风吹石头跑"的干沙滩,到"瓜果满枝头"的金沙滩,原隆村的蜕变,是生态移民与乡村振兴交响共鸣的典范。这片土地的故事印证了:政策春风能吹绿荒漠,特色产业能扎下根脉,人心齐动能聚起合力。乡村振兴从来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模板,但原隆村的实践启示我们——找准自身坐标,激活内外动能,每个村落都能在时代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愿更多乡村能从这里汲取智慧,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共同绘就新时代的乡土中国画卷。

郭亮:乡村振兴实战派专家,创意经济设计第一人。地道农旅、亮节智库、活德农科创始人。美学与MBA双硕士,管理学哲学博士。躬耕乡村,振兴乡村。

来源:亮眼辩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