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企合作”到“订单抽成”:职业学校的赚钱生意有多野?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8 19:14 1

摘要:近日,多名云南商务职业学院医学专业毕业生向封面新闻记者反映,在校期间,他们被学校以“不实习就不给毕业证”为由强制安排至浙江、福建等地电子厂,每天站立工作11小时组装零件——这份与医学专业毫无关联的劳动,不仅未带来技能提升,反而成为学校的 “盈利工具”。

近日,多名云南商务职业学院医学专业毕业生向封面新闻记者反映,在校期间,他们被学校以“不实习就不给毕业证”为由强制安排至浙江、福建等地电子厂,每天站立工作11小时组装零件——这份与医学专业毫无关联的劳动,不仅未带来技能提升,反而成为学校的 “盈利工具”。

据毕业生透露,工厂按25元/小时支付工资,学校却仅向学生发放19元/小时,每小时克扣的6元直接计“学校利润”;仅某一名学生22天的实习周期内,学校就从其工资中抽成826.57元。更令人震惊的是,直到2024年,该校仍在持续向工厂输送类似处境的学生。

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该校曾与企业签订“独家合作协议”,约定企业垄断学生实习“独家招工权”,这份协议最终被苏州工业园区法院认定“违反公序良俗”判决无效;云南省教育厅也明确回应,“如果说一个护理专业的学生去电子厂,肯定是违反国家相关管理规定的”。

这起案例并非个例,而是当前部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乱象的冰山一角。当学生在流水线上消耗青春时,部分职业院校正上演着“盈利狂欢”。

一名劳动中介负责人直言,低廉的学生工价早已成为某些职校、劳务公司赚取 “人头费” 的摇钱树。工厂缺人时,给劳务公司报价25元/人/小时,劳务再找学校对接,给学校22元/人/小时,学校最终发给学生15元/人/小时,中间7元的差价就是提成。要是学校能组织300名学生,每人每月工作10小时,单这一笔学校就能提成 63万元。

当国家政策大力倡导的“产教融合”,撞上部分院校的“商业化算计”,职业教育“培养技能人才”的初心被层层稀释,一场围绕“学生价值”的利益博弈,正在职业教育领域悄然上演。

01

投诉背后:

校企合作的“初心”与“异化”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而校企合作正是破解职业教育“闭门造车”痛点的关键路径。2019 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其核心目标就是让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解决“企业招工难、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

从实践逻辑看,校企合作本应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模式:

对学校:借助企业资源完善实训体系,如烟台船舶工业学校通过 “校企共育” 模式,毕业生就业率连续3年保持98%以上,既提升了办学质量,也增强了招生吸引力。

对企业:可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按自身岗位标准定制课程,提前储备适配人才,降低招聘后的培训成本;

对学生:通过“定向班”提前接触企业课程,比如电商专业的“直播运营定制班”,课程内容直接匹配企业真实岗位需求,毕业即可无缝就业,部分企业还会为合作班学生提供奖学金、实训补贴;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共有职业学校8475所(其中中等职业学校6862所、高等职业学校1613所),在校生规模达3034.67万人。如此庞大的教育体量,本应在校企合作的助力下,为产业发展输送更多技能人才,但现实却逐渐偏离了预设轨道。

02

异化的现实:

从“育人”到“牟利”的转向

据统计,全国民办职业学校超 2500 所,约占职业学校总数的三成。与公办职业学校“靠财政兜底、以校企合作提升质量”不同,民办职业学校的办学经费颇为依赖学费与社会收费,部分院校逐渐将校企合作异化为“赚钱工具”——它们更倾向于与电子厂、物流园、服装厂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合作,靠“海量输送学生”赚取管理费,而非追求专业匹配与技能培养。

背后的原因不难理解:职业教育实践类课时占比高、设备耗材多且更新快,办学成本是同层次普通教育的2至3倍,经费投入不足是行业共性问题。而对企业而言,选择与职业学校合作,并非看重学生的“专科层次技能”,而是瞄准了“低成本用工”——高职生实习周期长达6-12个月,不用缴纳社保,管理难度低,用工成本比正式员工低 ,堪称“性价比最高的劳动力”。

在“学校要创收、企业要廉价劳动力”的双重需求下,学生沦为了利益链条上的“工具人”,各种乱象随之滋生。

“卖人头”式实习:强制输送与层层抽成。“实习是必修学分,不参与就拿不到毕业证”——这是部分职业学校拿捏学生的“杀手锏”。在这种威胁下,大量学生被批量送往与专业无关的企业,学校则从中赚取“人头费”或工资抽成。

除了云南商务职业学院的案例,类似情况在多地职业院校中存在:

湖南省常德海乘职业学校2015年至2019年期间,与深圳某劳务中介合作,将多名毕业生以“客服、文员”名义介绍到菲律宾,学生到岗后才发现实际工作是联系中国境内赌客在赌博平台下注,回国后因涉嫌开设赌场罪相继被捕;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更被曝出“系统性克扣实习报酬”:该校一名教师离婚后,意外发现前妻(同为该校职工)名下有600万元巨额存款,还找到一本记录“人力资源机构向学校领导转账明细”的账本,涉及金额达数千万元。账本显示,学生实习时薪19.5元,最终仅能拿到15元,学校抽成4元,相关人员再抽成0.5元。此事经官方调查后,相关责任人已被惩处。

护理专业学生去酒店当服务员、幼师专业学生去电子厂流水线、计算机专业学生去仓库分拣货物 —— 这些 “专业不对口” 的实习,不仅让学生三年所学付诸东流,还可能损害身心健康。某幼师专业学生小周吐槽:“每天在电子厂贴标签,手指磨破了,学的钢琴、舞蹈全用不上,感觉这三年书白读了。”

企业的逐利短视:只薅“劳动力”,不做“培养”。企业的急功近利,进一步加剧了校企合作的异化。部分企业将与职业学校的合作视为“获取廉价劳动力的捷径”,而非“人才储备的长期投资”。有企业直接提出“资助11万元,换取11名学生输送”的要求,将合作等同于“买劳动力”。某职校党委书记透露,订单班培养需要企业长期参与课程设计、派技术人员授课,但不少企业抱着“你把学生培养好,我招来就用”的心态,不愿投入资源。

目前多数订单班采用“2+1” 模式(两年在校学习、一年企业实习),但部分企业将“实习”简化为“流水线作业”,既不安排专业带教,也不提供技能提升机会,学生沦为“临时劳工”,实习结束后往往难以留在企业,更谈不上“高质量就业”。

03

乱象根源:

多方缺位的“监管与责任”

校企合作的异化,并非单一主体导致,而是学校、企业、监管部门多方责任缺位的结果。

学校层面:错位的政绩观与管理漏洞。部分职业学校的政绩观严重扭曲。据媒体报道,一些学校将“签约合作企业数量”“订单班规模”作为考核核心指标,在这种“数量导向”下,大量“只挂企业 logo、无实质内容”的“冠名班”应运而生——企业不参与教学、不提供资源,学校却借此抬高学费或收取“合作费”,合作沦为“走过场”。

监管层面:多头管理与评估缺失。校企合作涉及教育、人社、市场监管多个部门,但实际监管中却存在“各管一摊、协同不足”的问题:教育部门仅审核合作协议的 “形式合规性”,不核查实际合作情况;人社部门负责实习备案,却不审核实习岗位与专业的相关性;市场监管部门难以界定“校企合作费”“技能培训费” 是否合规,面对隐蔽的工资抽成更是难以取证。

04

破局之道:

让校企合作回归“育人”初心

高职校企合作的乱象并非“不可解”,关键在于斩断“以学生为盈利工具”的利益链条,重构 “学校育人、企业履责、监管到位” 的合作生态。

校企合作本是职业教育的“金字招牌”,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当“合作”沦为“生意”、“育人”异化为“牟利”,损害的不仅是千万学生的未来,更是职业教育的根基。唯有教育部门 “零容忍” 监管、职业院校回归初心、企业拒绝短视逐利、学生敢于维权,才能让校企合作真正服务于技能人才培养,推动职业教育走向高质量发展。

参考资料:

[1] 封面新闻《医学生被学校安排到电子厂实习:每天站11个小时,还被克扣工资?当地回应》

[2]半月谈《300学生干一月,中间提成63万:职校“卖人头”,歪风要刹住》

来源:校长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