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近年来,甲型流感(简称甲流)频繁爆发,影响着全球人群的健康。然而,在同样的环境下,有些人屡屡中招,而另一些人却似乎“免疫”,即便身处高风险场所,依然安然无恙。
经过大量临床观察和医学研究,医生发现:不容易感染甲流的人,往往具备几个显著的共性,占一个也不错。
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传播速度快、变异能力强、易引发并发症等特点。相较于普通感冒,甲流的症状更严重,高热(可达39℃以上)、剧烈头痛、全身酸痛、极度乏力、干咳、咽痛等表现尤为明显。
部分患者甚至可能出现肺炎、心肌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尤其是老年人、孕妇、儿童及基础疾病患者,病情恶化的风险更高。
据世卫组织(WHO)统计,每年约有29万至65万人死于流感相关疾病,其中甲流是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2009年的H1N1甲流疫情波及全球,导致数十万人死亡,充分证明甲流的致命性不可小觑。
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病毒的天然屏障。
研究表明,免疫力强的人感染病毒的概率更低,即便感染,症状通常也较轻,恢复速度更快。充足的睡眠、均衡饮食、规律锻炼等习惯,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的高效运作。
尤其是维生素C、维生素D、锌等微量元素的充足摄入,可以增强抗病毒能力。
中医观点: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免疫力强相当于人体的“正气”旺盛,自然不易受外邪侵袭。养成良好的作息,适当调养脾胃,增强气血,能有效提升抗病能力。
例如,黄芪、党参、灵芝等中药对增强免疫力有一定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在免疫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超过70%的免疫细胞集中在此。
肠道菌群失衡会导致免疫力下降,使病毒更容易侵袭。
医生建议:适量摄入益生菌(如乳酸菌、双歧杆菌)和益生元(如膳食纤维、低聚果糖),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提高机体对流感病毒的抵御能力。
中医观点: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虚则正气不足,易感外邪。中医认为,调理脾胃(即调节肠道功能)可增强免疫力,减少外感病的发生。
如山药、茯苓、薏苡仁、陈皮等食材,能健脾祛湿,改善肠道健康,从而降低感染风险。
病毒通过空气飞沫、接触传播,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美国疾控中心(CDC)研究表明,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佩戴口罩、定期消毒手机等高频接触物品,可以显著降低病毒感染概率。
医生提醒:用流动水+肥皂洗手至少20秒,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
同样,居家环境保持通风、定期更换床上用品、减少进入人群密集场所,都能有效减少病毒暴露风险。
流感疫苗是目前预防甲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虽然流感病毒变异较快,但每年的流感疫苗都是基于最新流行毒株研发的,接种疫苗可降低50%-70%的感染风险,即便感染,症状也会更轻,住院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
医生建议:WHO和各国疾控中心均强烈建议高危人群(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医务工作者)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普通人群同样受益。
中医观点:中医虽无疫苗的概念,但讲究“未病先防”。
流行病季节,可以服用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来预防外邪侵袭,增强抗病能力。
研究发现,病毒在低温环境下更活跃,而体温较高时,免疫系统的活性也更强。部分人天生体温较高、血液循环良好,能更快地动员免疫系统抵抗病毒。
医生建议: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尤其是头颈部和脚部的保暖尤为重要。冬季可适量喝生姜红糖水,有助于温暖脾胃,提高抗寒能力。
西医治疗:目前西医主要采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来缩短病程,缓解症状,同时配合退烧药、止咳药等对症治疗。
但抗病毒药物需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效果最佳,且部分患者可能产生耐药性。
中医治疗:中医认为甲流属于“温病”范畴,重要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宣肺止咳、扶正祛邪。
如连花清瘟、银翘散、桑菊饮等中成药,可有效缓解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同时减少病毒对机体的损害。
综合分析:西医在急性期抗病毒、降低重症率方面有明显优势,而中医在调理体质、减少并发症、缩短恢复期上更具特色。
两者结合,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1. 每年接种流感疫苗,降低感染风险。
2. 保持良好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提高免疫力。
3. 增强体质,适量运动,提高抗病毒能力。
4. 注意饮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C、D、锌等。
5.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
6. 调理脾胃,增强肠道免疫力,减少疾病侵袭。
甲流并非完全无法避免,那些不容易感染甲流的人,往往在生活方式上有相似之处。
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合理利用中西医结合手段,才是远离甲流的最佳方式。
1. 世界卫生组织(WHO):《流感的全球负担》
2.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流感疫苗的有效性研究》
3. 《中医内科学》:温病学派对流感的认识
4. 国家疾控中心(CDC):《2023年流感监测报告》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经纬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