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月流火,曝书晒衣;穿针乞巧,灯火天明。七夕,启于星河低语,在古桥畔轻轻展开那一纸婚书;藏于廊下红笺,写尽“三书六礼”的绵长礼序。它终将归于浪漫——让朱家角的青石板路铭记相执之手的温度,让墨香凝就的婚书,酿成璀璨的文化,生生不息。
七月流火,曝书晒衣;
穿针乞巧,灯火天明。
七夕,启于星河低语,
在古桥畔轻轻展开那一纸婚书;
藏于廊下红笺,
写尽“三书六礼”的绵长礼序。
它终将归于浪漫——
让朱家角的青石板路铭记相执之手的温度,
让墨香凝就的婚书,
酿成璀璨的文化,生生不息。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与民俗底蕴。值此佳节来临之际,朱家角镇“文化宅急送”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走进林家村,举办“我们的节日·七夕”——“乞巧迎七夕 传承中华情”主题活动。活动特别邀请角里艺术家联盟,通过复刻民国婚书、融入当代创意,将传统婚俗与现代审美结合,诠释“牵缘定情”的文化内涵。现场还设置“穿针引线”“巧果制作”等互动体验,让居民亲身感受乞巧习俗。
民国婚书实拍图片↑
活动前期,“文化宅急送”活动通过走访老街、征集旧物,使一份民国婚书“重见天日”。婚书以工整楷书、泛黄宣纸和朱红印章,静述百年前的婚姻承诺与时代风华。它不仅是一纸契约,更折射出“三书六礼”的传统礼序和民国婚姻中的伦理观念。
角里艺术家联盟长期致力于搭建民间与艺术之间的桥梁,以展演、公益课堂等方式融合传统与潮流,助力朱家角文化传播。活动中,联盟书法老师仵文娟现场书写婚书,将古典婚俗的理解落于笔墨,把满载祝福的婚书赠予现场夫妻与情侣,在庄重中传递真情,连接传统与现代情感。
现场讲解环节,老师细致解读婚书中的传统讲究:“天作之合”蕴含对姻缘的敬畏,“三书六礼”代表一脉相承的礼序,手印则是夫妻同心的象征。张阿姨与老伴携手感慨道:“结婚46年,当初只有一张糙红纸写名字。今天婚书上‘敬慎持躬,忠恕待人’,正是我们过日子遵循的道理,能补上一份庄重的婚书,像是圆了梦。”
活动还设有七夕米糕手作体验。居民们协作筛粉、倒糊、压模,在米香与欢笑中重温民俗,分享往昔故事,潜移默化间增强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归属。“文化宅急送”通过将传统米糕制作带入基层,让居民触摸历史温度,为公共文化注入了崭新活力。
记者:高军(名优基层)
摄影:高军(名优基层)
转载请注明来自“绿色青浦”官方微信
来源:绿色青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