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时,目光大抵落在了侍立一旁的仲由身上。彼时鲁国政柄旁落,卿大夫急于寻觅能勘破困局的臂膀,仲由那副刚直磊落的模样,或许让季康子生出了几分试探的心思——“这样的人,真能担起从政的担子吗?”
由也果:孔门弦歌里的从政之勇
张新贵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时,目光大抵落在了侍立一旁的仲由身上。彼时鲁国政柄旁落,卿大夫急于寻觅能勘破困局的臂膀,仲由那副刚直磊落的模样,或许让季康子生出了几分试探的心思——“这样的人,真能担起从政的担子吗?”
孔子的回答却斩钉截铁:“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一个“果”字,道尽了仲由最珍贵的特质。他从不是瞻前顾后的犹豫者,面对纷乱的局势,会像斩断荆棘的刀,直截了当地亮出主张;遇到棘手的难题,不会绕着弯路找借口,而是攥紧拳头去拆解。当年孔子困于陈蔡,众人惶惶不安时,是仲由执剑而立,怒问“君子亦有穷乎”,那份不向困境低头的果决,早已刻进了他的骨血里。
从政从来不是吟诗作赋的雅事,是要在利弊纠缠中择定方向,在流言蜚语中守住本心。仲由的“果”,不是鲁莽的冲动,而是明辨是非后的坚定。他或许不会说圆滑的客套话,却会把百姓的疾苦记在心里,实实在在地办几件实事;他可能会得罪权贵,却绝不会违背道义,让政策变成一纸空文。这样的人,往朝堂上一站,就像立起一根定海神针,能让摇摆的人心安定下来,让停滞的事务动起来。
孔子看透了这一点,所以才会如此笃定。所谓从政的能力,从来不是天生的智谋,而是骨子里的担当与果决。仲由带着这份“果”,若真走进鲁国的朝堂,或许不会留下精巧的政绩文书,却一定会在百姓的口碑里,留下一个“敢做事、能做事”的身影——这,便是对“于从政乎何有”最好的应答。
来源:北京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