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卫生健康委明确指出,并不推荐普通人群常规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测,它不是体检标配,更不是查癌神器。但不少人花几百甚至上千元,图个“安心”,结果反而被吓得魂不守舍。
每年体检季,门诊就像春运火车站,人挤人、表格一摞摞。有人是“被单位安排”,有人是真的紧张身体状态。
但每次体检单上那一堆检查项目,总有人盯着几个陌生名字发愣:“我这个要不要做?”今天,就来说说那项被很多人误以为“查癌必选”的检查,肿瘤标志物筛查。
国家卫生健康委明确指出,并不推荐普通人群常规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测,它不是体检标配,更不是查癌神器。但不少人花几百甚至上千元,图个“安心”,结果反而被吓得魂不守舍。
这个检查,为什么不推荐?它到底查的是什么?哪些人真的需要?今天这篇,我们一次讲清。
很多人以为,肿瘤标志物就像“癌症雷达”,体内有肿瘤,它就能“滴滴作响”。实际情况却不是这么回事。肿瘤标志物,说白了,是一类在肿瘤细胞里或体内与肿瘤相关的物质,可以是蛋白质、酶、糖类,甚至是小分子激素。
但问题来了——这些物质,在很多良性疾病、感染、炎症甚至情绪激动时也会升高。举个例子,AFP(甲胎蛋白),很多人知道它和肝癌有关。但你知道吗?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孕妇体内,AFP都可能升高。那这种“多才多艺”的指标,能不能当“查癌利器”?
我们来看看数据。一项发表于《中华肿瘤杂志》的研究显示,单靠AFP筛查肝癌的灵敏度只有60%左右,也就是说,每10个早期肝癌,有4个查不出来。而特异性也不高,误报率很大。很多人查出“升高”,吓得夜不能寐,做了一堆CT、B超,最后发现只是脂肪肝。
再说另一个常见的——CEA(癌胚抗原)。不少人一查出来偏高,立刻往大肠癌、肺癌上联想。抽烟、感冒、肠胃炎,都有可能让CEA轻度升高。甚至有研究指出,吸烟者的CEA平均水平比不吸烟者高出30%。这就好比你家烟雾报警器,炒个菜都能响,还怎么判断真火灾?
这类检查的最大问题是“假阳性”和“假阴性”。假阳性,就是没病查出有事,吓人一跳;假阴性,是有病却查不出来,耽误时机。特异性和敏感性都不够硬核,就不适合作为普通人群的常规筛查手段。
那有人会问了,为什么医院还推荐做?说到底,很多体检中心是“套餐思维”。项目多,看起来“高大上”。患者也愿意买单,觉得查得越多越放心。但这其实是一个心理误区。医学筛查讲求的是“证据支持”,不是“查个心安”。
2021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显示,超过60%的中老年人错误地认为“肿瘤标志物能提前发现所有癌症”。这个误解,正是过度筛查的温床。
国家给出了明确态度。《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明确指出,肿瘤标志物检测不适合纳入常规体检项目。《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也多次强调,普通人群不推荐此类检测作为癌症筛查手段。真正有效的筛查,得有“高危人群+合适时间+正确手段”这三板斧。
40岁以上有家族史的人做肠镜,吸烟史重的做肺低剂量CT,乙肝携带者定期做肝脏彩超和AFP联合监测——这叫“有的放矢”。而不是人人一张肿瘤标志物化验单,查个“全覆盖”。
说到底,肿瘤标志物更适合用于“治疗后监测”或者“高危人群随访”。比如术后看肿瘤有没有转移,或者在明确癌症风险的人群中作为辅助工具。它不是前哨兵,更不是万能钥匙。
临床上我们见得太多了。老王,55岁,本来身体挺好。单位体检加了个肿瘤全套,结果CA125偏高。吓坏了,CT、核磁、妇科、泌尿科全跑一遍。结果是——前列腺增生引起的轻微上升。钱花了、心累了,人也开始焦虑失眠。最后还得我们反复解释:你没事,别瞎联想。
也有相反的。小李,年轻人,胃一直不舒服,肿瘤标志物全是正常的,一查胃镜——中晚期胃癌。癌症早期很多时候这些指标是“沉默的”,不升高,不报警。你靠它来判断身体有没有问题,就像靠天气预报决定要不要带雨伞,偏偏天气预报说“晴”,结果半路暴雨。
那普通人怎么判断自己该不该做这类检查?有几个关键问题你可以自问:
有没有癌症家族史?
有没有明确的慢性基础病?
是否属于高危职业暴露人群?
有没有做过相关器官的影像学检查?
如果这些答案都是“没有”,那真没必要去做这个检查。把钱花在规律体检、科学饮食、戒烟限酒上,远比一张“假安心”的报告单更有意义。
医生不是一刀切。有些特定指标在特定人群中有价值。比如:PSA在前列腺癌高危男性中有一定筛查价值;CA125在卵巢癌家族史女性中可作为监测工具;AFP在乙肝患者中可协同影像学使用。但关键在于——不要脱离人群背景去泛用。
很多人对“查癌”有一种执念,觉得晚发现就等于晚治疗。但医学上更重要的是“合适的筛查”,不是“越查越安全”。在没有临床症状、没有风险因素的普通人身上滥用肿瘤标志物,只会制造不必要的恐慌和资源浪费。
再提醒一句,即便是高端体检,也不能代替临床诊断。真正的健康管理,一定是动态的、个体化的、医生参与的,不是靠一张体检单自我安慰。
这几年,健康焦虑像潮水一样涌过来,特别是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自己身体就是“最后一道防线”。但越是这样,越要学会科学决策,而不是“查个全套图个安心”。
检查,不在多,而在准。医生开的不是“心理安慰单”,是基于风险评估的专业建议。别让无效体检偷走了你的健康焦点。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强.肿瘤标志物在肿瘤早期筛查中的应用现状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21,43(2):89-93.
[2]王海燕.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及其局限性[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0,40(6):448-452.
[3]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S].2021.
来源:何医生健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