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曹刿与曹沬是同一人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1 08:00 1

摘要:春秋时期鲁国人曹刿,在《左传》出现过两次,一次就是著名的《曹刿论战》。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的齐鲁长勺之战,曹刿充分利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作战心理,使齐桓公遭遇当头一棒,鲁军大获全胜。

▌王东志

春秋时期鲁国人曹刿,在《左传》出现过两次,一次就是著名的《曹刿论战》。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的齐鲁长勺之战,曹刿充分利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作战心理,使齐桓公遭遇当头一棒,鲁军大获全胜。

另一次则是鲁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73年),这一年夏,“公如齐观社,非礼也”。鲁庄公要到齐国去观看祭祀社神,这是不合于礼的,曹刿劝谏说不行。

说完曹刿,再来看看另一位鲁国人曹沬(mèi)的经历。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曹沬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曹沬被任命将军与齐国三战,三战皆输,鲁庄公献上遂邑求和,仍用曹沬为将。“三败北”不一定是真的三次战争,很可能是指多次战争的失败。

这时,齐国的管仲提出建议,通过谈判使鲁国屈服是上策。于是,齐桓公派人给鲁庄公送信,邀请他在齐国柯地(今山东阳谷东)举行会谈。会盟时,曹沬手持匕首劫齐桓公,上演了一场“跨国绑架案”。

齐桓公被劫持后,桓公左右问曰:“子将何欲?”曹沬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齐桓公答应归还侵占的鲁国国土,曹沬这才放了齐桓公。曹沬赌上性命,为鲁国收复失地,因此后来被司马迁列入《史记·刺客列传》的第一位。

《左传》中为鲁国立下大功的曹刿,并没有出现在《史记》中,而《史记》中出现较多的是另一位同时期的鲁国人曹沬。这就使后人有一个疑问:曹刿和曹沬是一个人吗?

最早提出曹刿、曹沬是同一人的是唐朝司马贞,他在《史记索引》中说,曹沬的“沬”,读音是采取的“音亡葛反”的注音法。这是一种反切注音法,即用两个汉字来标注一个字的读音,取前一个字的声母和后一个字的韵母及声调来拼出被注字的读音。根据当时的注音法则,“沬”字的读音与“刿”相近。司马贞在原文中说:“然则沬宜音刿。”

清代梁玉绳《人表考》解释《汉书·古今人表》“鲁曹刿”,列举了几个异名的现象,并指出:“刿又作翱,又作沬,又作昧,亦曰曹子。”

今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解释《左传》时,也指出“曹刿”即《史记·刺客列传》“曹沬”,“刿音桂。《史记·刺客列传》:‘曹沬者,鲁人也。’沬、刿音近。关于曹沬事,古代传说不一,详十三年‘盟于柯’《传》《注》。”

甚至今人陈奇猷在《吕氏春秋校释》解释《吕氏春秋·贵信》时提到,“曹翔”即《左传》的“曹刿”、《史记·刺客列传》的“曹沬”,他的理由是“翔、刿、沬三字同音通假”。

李零先生在《为什么说曹刿和曹沬是一人》一文中,梳理了典籍中关于曹刿与曹沬是同一人的记载,同时他还提到,《左传》记载了鲁庄公与齐桓公在柯地会盟的事,但文中并未提到曹沬劫持齐桓公。不过战国古籍,如《管子·大匡》《吕氏春秋·贵信》中提到的“登坛劫持者”就有“曹刿”或“曹翔”。也就是说《史记》提到的“曹沬”,与战国古籍中的“曹刿”或“曹翔”的经历是一致的,因此曹沬与曹刿或是一人。

尽管从唐代起就有曹刿与曹沬是同一人的说法,但因为没有确切的证据,千百年来,大多数人还是认为,曹刿与曹沬是不同的两人。

不过,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购回的战国楚简(约公元前4世纪-前3世纪),为这个争论提供了新的材料。

在这批简牍中,有一篇为《曹沬之陈》。这里的“陈”与“阵”通用,是“阵”的分化字,专用于军事列阵,可理解为曹沬兵法。该篇分两部分,前为曹沬劝谏鲁庄公“毁钟型而听邦政”,意思是鲁庄公铸大钟是违礼之举,曹沬因而进谏。后为鲁庄公与曹沬以齐国为假想敌进行的军事问答。从这篇简牍中记载的曹沬的人物特征、活跃的年代以及劝谏鲁庄公的事件来看,曹沬是鲁庄公时期一名有着卓越见解和军事才能,且性格勇猛、懂礼仪的鲁国官员。曹刿、曹沬同是一人的可能性较大。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