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中医,他的最大贡献集中在两方面,绍派伤寒与伏气温病!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8 17:44 1

摘要:何廉臣,原名炳元,字廉臣,号印岩,晚年又自号“越中老朽”。他生于1861年,浙江绍兴平乐乡人,祖上就是名医世家,祖父何秀山在当地医名很盛。年轻时,他本来走的是科举路,少年时期攻读经典,考上过诸生,可两次参加乡试都没中,于是转而从医。拜过四位绍兴本地名医,六年后

何廉臣,原名炳元,字廉臣,号印岩,晚年又自号“越中老朽”。他生于1861年,浙江绍兴平乐乡人,祖上就是名医世家,祖父何秀山在当地医名很盛。年轻时,他本来走的是科举路,少年时期攻读经典,考上过诸生,可两次参加乡试都没中,于是转而从医。拜过四位绍兴本地名医,六年后便能独立开业。

他学医不是只学一家一派,而是喜欢广交同道,取长补短。行医生涯中,他常常写信或者亲自上门去向别的名医讨教。比如,他曾到苏州请教赵晴初,比自己年长三十多岁。因为态度诚恳,加上同乡的缘分,两人成了忘年交。他尤其推崇叶天士的学问,经常与苏州医家切磋叶氏医案。由此可见,他治学不闭门造车,而是博采众长。

清末的上海,是西医传入最集中的地方。1903年前后,名医周雪樵迁居上海,提出“熔铸中外,保存国粹”的主张,还筹备办《医学报》。同一时期,何廉臣也到了上海。他和周雪樵、蔡小香、丁福保等人交往密切,积极参与医学研究会的活动。1905年,他们一起发起“中国医学会”,周雪樵任会长,何廉臣则被推举为副会长。当时的他,不仅医术见长,而且很有组织推动的才能。

虽然在上海待了三年多,何廉臣最终还是回到绍兴继续行医。但他没有因此脱离全国性的医学交流,依然与上海的医学界保持密切联系。1908年,他在绍兴主持成立“绍兴医药研究社”,次年改名为“绍兴医学会”,自己继续担任会长。与此同时,他还带头创办了《绍兴医药学报》,这在地方医学界是开风气之先。虽然表面上杜同甲署名总编辑,但真正操刀的是何廉臣和裘吉生。可以说,他把个人精力投入在推动医学群体发展和学术传播上,远远超出了一般坐诊看病的范围。

在医学理论上,何廉臣的最大贡献集中在两方面:绍派伤寒与伏气温病。他著述极为丰富,前后一生撰写、编订了三十余部医书。著作中,《新医宗必读》最能代表他汇通中西的思想,是他学术理念的纲领之作;《增订通俗伤寒论》则集中体现绍派伤寒的特色;而《重订广温热论》《湿温时疫治疗法》以及《当代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则全面展示了他对温病尤其是伏气温病的理解和治疗经验。这些著作,不仅有理论阐发,更有临床实证,显示了他“学验俱丰”的功力。

除了学术研究,他在医学教育上的贡献同样值得重视。他编写的《实验药物学》《新纂儿科诊断学》《绍兴县同善局医方汇选》《绍兴医学会课艺》等教材,体现了他把中医知识系统化、现代化的努力。尤其是《实验药物学》一书,用“实验”一词,可见他在清末民初就已经尝试借鉴西方科学方法来解释和推广中医,这是难能可贵的尝试。

何廉臣生活在清末民初,那个时代社会动荡,西学东渐,中医地位受到挑战。他既不盲目排斥西医,也不固守旧法,而是提倡“接纳新知、汇通中西”。他一生奔走,不仅治病救人,更积极推动学术交流和医学教育。时至今日,人们翻看他留下的《新医宗必读》《增订通俗伤寒论》等著作,仍能感受到他那种兼容并包、勇于开拓的精神。这样的医者,既是绍兴的骄傲,也是近代中医学走向新阶段的重要奠基人。

来源:言身医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