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庆后“纸终究没包住火”后才知原配妻子的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8 08:44 1

摘要:你听说过李鸿章吧?太熟了,教科书上总跳出来,让人又敬又恼。他是那个能和西方列强谈判、又被骂成“卖国贼”的人。怪不怪,晚清的乱局里,他几乎什么都管,但最后却什么好名声都没捞着。究竟是走错了哪一步,还是一开始就没得选?

李鸿章:晚清那张被误读的脸

你听说过李鸿章吧?太熟了,教科书上总跳出来,让人又敬又恼。他是那个能和西方列强谈判、又被骂成“卖国贼”的人。怪不怪,晚清的乱局里,他几乎什么都管,但最后却什么好名声都没捞着。究竟是走错了哪一步,还是一开始就没得选?

那年春天,李鸿章骑着马走进北京,风尘仆仆。说是去上任,其实也是去搏一把未来。他出身书香,家里也给了他些底气——但家底用不了多久,官场才是另一转轮。有时候我在想,他那个年纪,怕不是有点理想主义?进京赶考,能考主子的心思,却很难考命运。朝堂上坐着的那些人,分明不是一盘棋,是几个手里的骰子,谁下一秒翻脸谁下一秒掉头,谁都说不准。

李鸿章比同龄人落落大方,心里有点自负,那种骨子里觉得能干事的劲儿。但他遇到的第一件麻烦事,偏偏是家乡太平军起事。巨变来的时候,每一家都得选边站。他选择了清廷,但说是选,其实只是活命。你很难想象那个时候的安徽,四处烟火,人心惶惶。李家也不太好过,他自己都写过信,说家里的老房子快烧了。没得选呀,真的没得选。那年,他加入了曾国藩的湘军,打算搏个升迁。

说“湘军”,很多人就想到“杀伐决断”,却忘了里面有多少人是苦出身。李鸿章算是一半一点草根,一半文人,左右逢源。这一层身份,对他后来的选择,都有点影响。打仗时他既怕死,又不肯退。想一想,那一场场夜袭、粮道断了、兵士冻死,李鸿章夜里写的诗,大多都是被窝里掉泪的味道。他和曾国藩关系挺深,私下里还经常吐个槽,类似于今天和领导喝酒时的亲兄弟场面。但等后来,他升了北洋大臣,和同僚坐在大堂上,就再也不能轻易抱怨了。

其实李鸿章这辈子最大的跳跃,不是升官,而是被老天爷推到风口浪尖。想象下,当年洋务运动开始,他是怎么被拎到前台,一边低头请示一边硬着头皮。造轮船、练新军、办电报、拉铁路,早期谁都觉得玄乎,好像拿着洋人的“鬼宝贝”就能翻盘。但实际操作下来,没那么容易。钱哪来?官哪听?百姓信吗?家家户户都觉得外国人是来抢饭碗的。李鸿章有时候也觉得委屈。他想过:中国这一摊子,谁扛都喘不上气。

也有过大的关口,比如甲午战争。很多人说李鸿章“卖国”,这话听着容易,做起来难。那场仗说白了,朝廷上上下下都没当回事。李鸿章孤零零地推着北洋舰队往前冲,弹药不足,军饷不来,最后打败了,被骂得狗血喷头。你说他不痛吗?他自个儿心里也清楚,这仗多半打不赢。他与清廷说了好多回拨款,结果筹不到钱。官场就是这个样子,谁都爱推锅。打败了怎么办?只能把脸皮贴到日本人桌上签字。真有人体会过那种愤怒和无奈吗?我觉得,他回家那天,连饭都咽不下去。

我还记得一个细节,甲午后,他赴俄国出使,满脸疲倦。有段日记,说李鸿章夜里坐在窗边,看着外面雪花飘着,心事万千。他在外国被刺了一枪,幸好没命大。你要是问晚年李鸿章最怕什么,他怕的是全局彻底碎掉。每天都有人写信骂他,有外人骂也有自家人骂。他嘴上说“国事如家事”,但心里想的,怕是:到底值不值得?

还有一件事。有人嫌他贪,有人夸他精明。其实他是个矛盾体。钱和权,总是捆绑到一块。他家里儿孙满堂,老婆孩子热炕头,可外头风吹雨打。你以为他可以洒脱一点,实际举步维艰。一次外宾宴上,李鸿章和洋人吃饭,敲着银筷子。外国报纸都说清廷“有个怪老头”,其实人家心里在打小算盘,怎么能多挤一点权在手,不让洋人吃掉中国最后那点骨头。

后来到了晚年,他依然不太愿多说。府上花园极大,但他常常倚在廊下出神。子女围着,外人来请安——他就只剩下听和少数抱怨。什么都管过,最后却没人觉得他管得好。这种命,像极了中国那个年代。你说他错了,但想想,也许是那张老脸被历史推来推去,谁都没法说清。

很多人跟我唠过李鸿章,说这人“没骨气”。但你推心置腹,问自己:你站在那一刻,会有骨气吗?清朝已是日薄西山,一切都晃荡得厉害。李鸿章在乱局里左打右挡,最后也没能保住太平。晚清这册书,翻过来翻过去,依旧是搅做一团。

有时候我在院里坐着,想着李鸿章最后的晚上,会不会也像咱们老家老人一样,点盏灯发呆。他是个活人,心里有疲惫,也有个别悔意。许多大事,许多小事,没讲出来,也成了露水。

到底是他背负了太多,没人听懂;还是我们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历史没给答案,我也不敢瞎讲。或许,只能留着那张满是沟壑的脸,在旧照片里发呆——让后人时不时拿出来,翻一遍,琢磨下。

来源:天上温柔铺展云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