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有些人的私生活跟他们的公共形象完全是两码事,晚清思想家王韬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他是翻译家、报人,维新思潮的先驱,可同时他又是个风流成性的人,40年里跟上百名妓女有染,还把这些事一五一十记在日记里,流传到现在。
晚清时期,中国正处在一个内忧外患的乱世,社会风气复杂得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涌现出了一批有想法、有胆识的知识分子,他们为中国的现代化操碎了心。
然而,有些人的私生活跟他们的公共形象完全是两码事,晚清思想家王韬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他是翻译家、报人,维新思潮的先驱,可同时他又是个风流成性的人,40年里跟上百名妓女有染,还把这些事一五一十记在日记里,流传到现在。
王韬,1828年11月10日生在江苏苏州府长洲县甫里村,也就是现在的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原名叫王利宾,字兰瀛,后来改名叫王韬,号仲弢、天南遁叟什么的。他家不算富裕,父亲是个教书先生,小时候全靠爹妈教他读书识字。五岁开始念四书五经,脑子挺灵光,算是从小就打下了不错的学问基础。
1845年,17岁的王韬考中秀才,成绩还挺靠前,文才已经有点名气了。次年他跑去南京考乡试,没中举,但那时候他已经感觉到中国跟世界的差距,挺着急的,还给江苏巡抚上过几次书提建议,可惜没人搭理他。1849年,父亲去世,家里日子更不好过了,他只好去上海找活干。
到了上海,王韬进了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开的墨海书馆,帮着翻译《圣经》。他在那儿干了十几年,参与的“代表译本”文笔流畅,特别受欢迎。他还接触了不少西方书,算是开了眼界,对中外局势有了自己的看法。不过,他对清廷的腐败越来越看不下去。1862年,他用化名“黄畹”给太平天国出主意,建议打上海,断了清军的补给。这事暴露后,清廷通缉他,他只能跑路,先逃到香港。
在香港,王韬认识了苏格兰学者理雅各,帮着把《论语》《孟子》这些儒家经典翻译成英文,算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把好手。1867年,他跟着理雅各去了欧洲,跑了英法几个国家,亲眼看到西方的工厂、议会啥的,还写了本《漫游随录》记下来。那几年他算是彻底看明白了,中国不改革是真不行。
1870年回香港后,他当了《华字日报》的主笔,写了不少政论文章。1874年,他自己搞了个《循环日报》,这是中国第一份华人自己办的日报,天天发文章评论时政,推变法,影响不小。
1879年,日本那边有人请他过去考察,他去了四个月,跑了长崎、名古屋、东京这些地方,写了《扶桑游记》,夸日本明治维新搞得好,同时也在反思中国为啥落后。1884年,清廷看他有点贡献,就赦免了他的罪,他回了上海,当了格致书院的山长,推西式教育。1890年,他又给《万国公报》写文章,抨击时弊,一直干到1897年5月24日病死在上海,活了68岁。
王韬在晚清的影响,主要靠他在翻译、新闻和维新思想上的贡献。这几块儿他都干得挺扎实,确实给后人留下了不少东西。
王韬在墨海书馆那会儿,帮着翻译了《圣经》,这活儿不简单,他的译文通顺得很,读者挺买账。后来在香港和欧洲,他又帮理雅各把《论语》《孟子》这些书翻成了英文,让外国人也能看懂中国文化。他还翻译过《格致新报》这种介绍西方科技的书,把蒸汽机、铁路啥的新玩意儿介绍给中国人,算是开了一扇窗。
王韬搞新闻也挺牛的。他在香港办的《循环日报》是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份日报,1874年创刊后,天天发文章,讲时政、推改革。他写东西讲究事实,不瞎扯,算是开了中国近代新闻的先河。后来好多报人都受了他的影响,新闻这行当在中国慢慢就起来了。
王韬算是维新思潮的早期人物。他跑过欧洲、日本,亲眼看到人家的制度和技术有多先进,回过头来看中国,觉得不改不行。他主张学西方的制度,搞政治、经济、教育的改革。他的想法后来影响了康有为、梁启超这些人,算是给戊戌变法铺了点路。
王韬的思想贡献是挺亮眼的,但他的私生活真挺让人咋舌。据说他从19岁开始就常去青楼,40年没停过,跟上百个妓女有过关系,还把这些事记在日记里,流传到现在。这些日记不光是他的个人流水账,还成了研究晚清社会风俗的材料。
王韬在上海墨海书馆干活那会儿,就开始混青楼了。他常跟朋友去文漪楼这些地方,1847年认识了个叫任素琴的妓女,两人关系挺近。1851年,他又跟明珠和廖宝两个妓女混在一起。1862年逃到香港后,他也没闲着,当地的妓肆他也没少去。1879年去日本考察那几个月,他还迷上了艺伎,跟好几个日本女人有过交往。
王韬挑女人挺有自己的标准。他特别喜欢小脚,觉得“三寸金莲”好看得很,这也是那时候的传统审美。他还偏好有才艺的妓女,比如会写诗、画画或者弹琴的,他觉得跟这种女人交往有意思。他在钱塘江边跟两个妓女一起游船,高兴得不行,回来还记在日记里。
他在如皋有一次经历挺特别。他认识了个叫宫小婷的妓女,送了她一匹画着草木的绢绸。宫小婷穿着素纱裙,站在荷花柳树环绕的小桥边接礼物,笑得挺甜。两人约好第二天再见,王韬本来有点犹豫,说有别的应酬,宫小婷却说不在乎钱,就喜欢他这个人。后来几天,他常坐小船去找她,沿途荷花香柳枝飘,挺有意境。两人一块儿读书写字,还赏过梅花书法,关系越来越近。
王韬的日记写得挺露骨,啥都敢记。开心的事他写得详细,对有些妓女的态度也有点轻慢,能看出他性格里既有风雅的一面,也有放荡的一面。这些日记虽然有点文学味儿,但也因为太直白招了不少批评。到了70岁,他还在上海跟妓女来往,体力真是让人服气。
王韬的风流事儿虽然不少,但他的公共贡献也没被完全盖住。1884年回上海后,他当了格致书院的山长,引进了西方的科学和教育法,培养了不少新式人才。他还改进了教学,推西式课程,给中国的教育现代化搭了把手。1890年,他加入《万国公报》,写文章批评时政,呼吁改革,他的文章传得挺广,影响不小。
王韬的思想对维新运动挺有影响。1879年,康有为在香港可能就受了他的启发,开始琢磨改革。王韬主张学西方的制度,改军事、教育、行政,还说民主和科学的理念其实儒家经典里也有。他的《普法战纪》影响了李鸿章和日本的改革派,《变法自强》系列文章比康有为提“变法”还早。
王韬的日记和书,像《漫游随录》《扶桑游记》,不光是他个人的记录,还给研究晚清社会留下了珍贵资料。他的风流史虽然让人议论,但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1897年5月24日,他病死在上海城西草堂,68岁走完了一生。他这一辈子,像一幅矛盾的画,既有大志向,也有俗世的情欲。
王韬这人,放到晚清的历史里,真是个复杂角色。他在翻译、新闻和维新思想上的成就,确实给中国的近代化帮了忙。可他40年跑青楼、跟上百个妓女纠缠的经历,也给他的形象抹了黑。
评价王韬,不能简单说他好还是坏。他有理想,想救国救民,也有弱点,放不下来色。他留下的日记,既是历史的镜子,也让人看到他内心的矛盾。那时候,中国正被外敌欺负,国家乱成一团,很多知识分子都在找路子救国。王韬用自己的方式努力了,但他也没能跳出传统文化的框框和个人的欲望。
现在看王韬,得公平点。他的思想贡献得肯定,他的私生活问题也得正视。只有这样,才能看清他是个啥样的人,也能更明白晚清那会儿的社会到底是个啥样。
来源:海大富富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