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沙河镇聚焦现代农业强镇、城乡融合发展示范镇、生态宜居特色镇建设目标,在产业结构调整、城乡融合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聚焦发力,为乡村全面发展注入持久活力谱写新篇章。
沙河镇聚焦现代农业强镇、城乡融合发展示范镇、生态宜居特色镇建设目标,在产业结构调整、城乡融合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聚焦发力,为乡村全面发展注入持久活力谱写新篇章。
产业优势逐步显现,筑牢粮食安全责任
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和口粮田行动,2025年全镇完成粮食播种面积4.7万亩,其中落实小麦面积3027亩,建成百亩小麦种植基地4个。全力推进高标准制种基地建设,落实玉米制种3.36万亩。统筹各方力量推动零散耕地整合流转1.1万亩,积极推广“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提高种植效率和土地持续利用力。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建成城郊高原夏菜标准化生产基地1.2万亩(含复种),完成农产品抽样检测2600份,合格率100%,持续提升城郊“菜园子”供应能力。依托新合作百惠、康利脱水、西域食品等龙头企业,做精做细农产品加工转化文章,研发生产冻干、速冻等蔬菜系列产品28种,枣派、枣夹核桃及果品饮料30多种。实施新民、花园村1万亩高标准制种基地水肥一体化改造提升和康裕种苗5000吨玉米种穗精深加工项目,通过稳定“生产链”、强化“加工链”,进一步延展了农产品价值链,提升了产品附加值,逐步形成了产品高端化、育繁推一体化的玉米制种产业体系,实现产量与品质双跃升。
项目建设持续发力,夯实经济发展根基
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深入分析镇域实际,落地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6项。金沙豆皮生产建设项目和康裕种苗5000吨玉米种穗精深加工项目,助力“原”字号农产品向“精”字号制成品加工转化,促进农产品提质增效。全镇4.78万亩高标准农田实现水肥一体化全覆盖,花园、新民村1万亩高标准农田智能化改造提升项目,将物联网技术与高标准农田有机融合,为农业生产搭建智能化神经网络。化音村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新建高标准双面保温大棚9座,组装式柔性墙体日光温室1座,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达1600万元。按照“农头工尾”的发展理念,新建沙河村辣椒加工交易市场,辐射带动全镇发展辣椒种植1500亩,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通过智能化改造提升,实现了‘三减一控’节本增效的目标。经实际核算,项目实施后,灌水管理人员由8名减为3名,管理成本由每亩50元降低到21.5元,化肥用量减少19%。”沙河镇副镇长靳建耀说。
乡村面貌显著改善,优化生态环境质量
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新建、补植补栽缺条断带农田防护林共计16.27公里,沿高铁栽植片林30亩,栽植杨、柳、榆和枣树等树木3.4万株;乡村绿化62.9亩,栽植金叶榆、国槐等绿化树种0.5万余株,各类花卉5万余株。抢抓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机遇,扎实推进西关、花园、西寨3个村基础设施建设,硬化道路3.2公里,修建花池围栏2000米;加快推进东寨村农田灌溉基础设施项目,新建8000立方米蓄水池1座,有效解决农田灌溉难的问题;积极争取兰堡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新建污水提升泵站1座,进一步提升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扎实推进农村厕所改造提升项目,新建户厕25户,全镇累计建成卫生户厕2622户,占农村总户数42%,有效改善了群众卫生习惯。持续深化“月末周五”人居环境集中整治,严格落实群众门前“三包”、院落“三净”制度措施,以生活污水、垃圾处理、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持续巩固高质量“清洁村庄”建设成果,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1875吨,清理“三堆”杂物175处,整治沟渠67公里,人居环境面貌持续得到改善。
“我镇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提升工作标准,压实责任落实,持续发力,致力于从‘短期焕新’向‘长效提质’转变,常态化地推进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有效地提升乡村环境整体面貌。”沙河镇副镇长刘红梅说。(赵界娟)
来源:临泽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