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标签异军突起,成为全国草根足球圈的现象级赛事 —— 从社区球队到企业联队,从退休教师到在校学生,近 300 支队伍、5000 余名球员在绿茵场上构筑起独特的民间足球生态。
为标签异军突起,成为全国草根足球圈的现象级赛事 —— 从社区球队到企业联队,从退休教师到在校学生,近 300 支队伍、5000 余名球员在绿茵场上构筑起独特的民间足球生态。
然而,若中国足协以 “赛事体系规范” 为由叫停的 “活力样本”苏超自 2021 年创办以来,已形成 “三级赛制”(超级组、甲级组、乙级组)+“城市德比” 的特色架构,覆盖全省 13 个地级市。
区别于职业联赛的商业化导向,苏超采用 “政府引导 + 企业赞助 + 会员制” 模式 —— 省级体育部门提供赛事认证,地方文旅局协调场地,赞助商以 “城市名片” 名义支持,球员则通过缴纳年费(约 300 - 500 元 / 季)获得参赛资格。
这种 “轻资产、重参与” 的模式,使其成为草根足球的 “孵化器”:2023 赛季数据显示,超 60% 参赛球员无职业足球背景,却通过苏超平台完成了从 “业余爱好者” 到 “半职业选手” 的蜕变。
更关键的是,苏超与中国足协认证的中冠联赛建立了 “直通车” 机制 —— 超级组前两名可直接获得中冠联赛资格赛入场券,2022 年晋级的 “南京蓝鲸队” 已成为中冠联赛的 “黑马”,其青训梯队更向中超俱乐部输送了 3 名 U19 球员,为众多草根球员提供了向上发展的通道,如 “南京蓝鲸队” 中的几位草根球员,凭借在苏超的出色表现,跟随球队进入中冠联赛后,得到了更多职业俱乐部的关注。
中国足协对苏超的 “模糊管理”,本质上是职业足球与草根足球管理边界的体现。根据《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足协的核心职责是 “统筹职业联赛、青少年培养和国家队建设”,而地方性非职业赛事的监管权下放至省级足协。
苏超之所以未被纳入足协直接管理体系,一是其 “文化 + 旅游” 的复合属性(赛事常与地方文旅节、乡村振兴活动绑定),二是其 “非盈利性” 定位 ——2023 年苏超总收入约 800 万元,90% 用于场地维护和球员保障,与职业联赛的商业逻辑存在本质差异。
从政策依据来看,《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明确了管办分离的思路,旨在让足协专注于核心职责,将地方性非职业赛事监管权下放,苏超因自身 “文化旅游” 特色及非盈利定位,符合由省级足协监管的范畴。
但这种 “放任式管理” 也暗藏隐患:由于缺乏统一的裁判培训、球员注册和赛事转播规范,苏超近年多次出现 “跨省球员资格争议”“裁判判罚投诉” 等问题。足协若此时介入叫停,表面是 “规范赛事体系”,实则暴露了官方对草根足球 “既要活力又要可控” 的矛盾心理。
苏超的 “全民参与” 特质,使其成为地方足球文化的 “黏合剂”。以 2023 年徐州赛区为例,每周末的比赛吸引超 2000 名观众现场观赛,衍生出 “球迷大巴”“赛后夜市” 等配套经济。若赛事叫停,这些自发形成的足球社群将面临解散风险 —— 据江苏足协调研,70% 的苏超球队表示 “无替代赛事可参与”,50% 的赞助商明确 “不会转向其他非官方赛事”。
苏超的 300 支球队中,80% 为 “企业联队”(由本地中小企业出资组建),15% 为 “社区公益队”(依赖街道补贴),仅 5% 有职业俱乐部背景。这些球队的运营成本主要来自赞助费(平均每队 20 - 50 万元 / 年)和球员会费(覆盖约 30% 日常开支)。
叫停后,企业赞助商将因 “失去曝光平台” 撤资,社区队则可能因 “无政绩展示需求” 被削减补贴。参考 2022 年中国足坛 50 家俱乐部解散潮,苏超球队的生存危机或将引发 “草根俱乐部倒闭链”。
对草根球员而言,苏超不仅是 “踢球的快乐”,更是 “向上生长的阶梯”。2021 - 2023 年,共有 47 名苏超球员通过联赛表现被职业俱乐部青训梯队选中,12 名球员进入中冠、中乙职业队大名单。
若赛事停摆,这些 “非科班” 球员将失去唯一的 “展示窗口”—— 目前江苏省内无其他省级业余联赛能提供同等规模的赛事密度(苏超每赛季 200 + 场比赛)和关注度(抖音、视频号等平台累计播放量超 2 亿次)。
苏超的 “青训联动” 机制同样关键:多支球队与本地中小学合作,将联赛作为 “校园足球成果检验场”。
例如,“苏州星跃队” 与 12 所小学共建青训基地,其 U12 梯队主力球员全部来自校园足球联赛,通过苏超的 “家长观赛日”“青少年友谊赛” 等活动,既提升了小球员的比赛经验,又吸引了更多家长支持孩子踢球。叫停后,这种 “校园 - 业余 - 职业” 的人才输送链条将被切断,可能导致基层足球人口流失。
地方草根足球与官方体系的矛盾,本质是 “活力释放” 与 “规范引导” 的平衡问题。要避免 “一放就乱、一管就死”,需构建 “分级管理 + 资源赋能” 的协同模式:
政策层面:足协可将苏超等地方品牌赛事纳入 “中国足球业余联赛体系”,明确其 “四级联赛(中超 - 中甲 - 中乙 - 中冠)补充” 的定位,制定《地方业余赛事管理指引》,规范裁判、注册、转播等基础规则,同时保留其 “文化旅游” 特色。资源层面:足协可开放部分职业俱乐部资源(如青训教练、训练场地)支持地方赛事,地方赛事则为职业俱乐部提供 “基层球探网络”,形成 “职业反哺业余、业余输送人才” 的良性循环。商业层面:推动 “官方赞助 + 民间赞助” 双轨制,例如足协将部分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于补贴地方赛事,同时鼓励企业通过 “业余联赛 + 城市宣传” 模式参与赞助,避免赛事过度依赖单一资金来源。面对可能的叫停风险,更合理的选择是 “规范而非终止”:足协可联合省级体育部门,对苏超进行 “升级改造”—— 保留其全民参与特色,增加 “赛事分级认证”(如 A 类为省级重点赛事,B 类为地市级赛事),引入 “业余球员积分制”(积分达标可优先获得职业俱乐部试训机会),并通过 “数字平台”(如官方 APP)实现赛事数据、球员信息的统一管理。
未来,中国足球的真正崛起,既需要职业联赛的 “高度”,更需要草根足球的 “厚度”。当苏超这样的地方赛事能与官方体系形成 “血脉相连” 的共生关系,中国足球才能真正实现 “从娃娃抓起、从基层强起” 的改革目标。
来源:云中雄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