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李富春这个人,很多年轻人可能不太熟悉,但他在中国革命史上是个响当当的人物。1900年出生在湖南长沙一个穷教师家,家里条件一般,但父母咬牙供他识字念书。早年国家乱成一锅粥,辛亥革命前后到处是兵荒马乱,让他从小就想着怎么改变湖南,怎么改变中国。1919年他一个
说起李富春这个人,很多年轻人可能不太熟悉,但他在中国革命史上是个响当当的人物。1900年出生在湖南长沙一个穷教师家,家里条件一般,但父母咬牙供他识字念书。早年国家乱成一锅粥,辛亥革命前后到处是兵荒马乱,让他从小就想着怎么改变湖南,怎么改变中国。1919年他一个人跑到法国,起初想靠工学救国,在工厂干活,双手磨出老茧,可试来试去发现这条路在旧中国行不通。后来接触马克思主义,觉得这才是出路。
1921年中共成立,他通过各种渠道加入进来。1922年在巴黎跟周恩来他们组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扩大影响。回国后他先在国民党那边干,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政治部主任,还当过中共广东区委委员。国共分裂后,他坚定走共产主义路。1931年去苏区,参加反围剿,长征时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负责政工,帮助部队克服各种困难。长征结束后,在陕北继续工作,抗日战争时当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解放战争中,任东北局副书记,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东北军区副政委。建国后,他管经济,当过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重工业部部长,国家计委主任,国务院副总理。参与制定一五计划等,帮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1956年进中央政治局,1966年还当选常委。到1975年1月9日因病去世,享年75岁。
蔡畅是李富春的妻子,两人背景相似,也是个革命老前辈。1900年出生在湖南湘乡,家里第六个孩子,乳名叫毛妹子。母亲葛健豪思想超前,跟秋瑾是同乡,早年办学校推女孩教育,反封建习俗。哥哥蔡和森跟毛泽东办学会,影响她走革命路。1919年她也去法国勤工俭学,在巴黎遇上李富春。1923年两人结婚,1924年生下女儿李特特。那时候父母忙革命,李特特出生没多久就交给外婆葛健豪带。葛健豪带她回国,先在上海停留,然后去长沙办学校,李特特小时候多跟外婆住,断断续续读小学初中。1928年跟父母在上海住一阵,但为躲敌人,常搬家。1931年父母去中央苏区,她回湖南,跟父母七年没联系。
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她去新疆迪化跟母亲团聚,但手续问题,先在迪化住一阵,然后去苏联。1939年进莫斯科国际儿童院,1940年转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她参加护理伤员,还军训,得过轻机关枪手证书。1944年进莫斯科鲍曼工程技术学院,1947年转吉米辽谢夫农学院学农业。1952年毕业回国,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1953年苏联帮北大荒建农场,她主动去那儿,带着小儿子待三年。1957年回农科院原子能所,研究核辐射对农作物影响,课题得过农业部进步二等奖。1978年调农业科学研究委员会,1988年离休后投身扶贫,当中国扶贫基金会终身理事。2021年2月16日她去世,享年97岁。
李富春和蔡畅这对夫妻,一生都献给革命事业。两人早年在法国相识,共同理想把他们绑在一起。回国后,李富春在广州国民党军队干政工,蔡畅在上海搞地下工作。长征时蔡畅随军,护理伤员。李富春管政工,两人分头忙,但通信不断。建国后,李富春抓经济,蔡畅管妇女工作,当过全国妇联主席,人大副委员长。两人生活朴素,家庭教育严。李特特小时候少见父母,感情有点疏离。蔡畅管教严,想让女儿独立,不搞特殊化。一次蔡畅让警卫员给女儿送棉被,用公车,她批评后就再不送东西。母女关系有时紧张,但血脉相连。七十年代初,李特特过不惑之年,开始理解母亲。蔡畅年龄大,也和气些,两人关系缓和。
1975年李富春去世,对家里打击大。李特特想参加追悼会,送父亲最后一程。可蔡畅不同意,不让去追悼会,也不让送葬。李特特不解,找聂荣臻帮忙。聂荣臻是老战友,去劝蔡畅,说让女儿去吧,亲情重要。可蔡畅坚持不松口,说时局复杂,李富春身份敏感,她一人担着。聂荣臻劝不动,只能作罢。蔡畅把女儿关在家,不许出门。出殡那天,李特特只能通过电视看转播。母女为此冷战一阵。
聂荣臻是开国元帅,1899年生,湖南江津人。早年去法国,比利时学工,接触马克思主义。1923年入党,在巴黎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回国后黄埔军校政工,北伐时任周恩来秘书。南昌起义后去香港,上海搞地下。1931年去中央苏区,任红一军团政委,长征中跟李富春共事。抗日时任八路军115师副师长,晋察冀军区司令兼政委。解放战争中任华北军区司令,北平卫戍区司令。建国后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主管科技。1955年授元帅衔。1975年他劝蔡畅,是老战友情分。可蔡畅铁心不让,聂荣臻也没办法。他1992年去世,享年93岁。
李富春去世后,蔡畅继续生活。她整理丈夫遗物,坚持原则。母女和解后,两人多相处。李特特明白母亲苦衷,两人关系融洽。蔡畅1990年9月11日去世,享年90岁。李特特投身公益,继承父亲关注基层。常带父亲旧笔记本,上山下乡,走父亲路。组织扶贫项目,帮贫困村建校,访户问需。基金会会议上,她发言强调基层真实情况。晚年她参与国际交流,健康渐衰,仍打电话协调事。蔡畅晚年读报,浇花,跟女儿聊革命往事。聂荣臻晚年出席活动,写回忆录,忆长征。事件后,家庭和解,李特特工作不辍。公益延续父亲遗志,她到贵州、四川,查项目进展。父亲笔记本,她复制分发后辈。重走陕北路,查看旧址。蔡畅坚持到终,两人关系好。
来源: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