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还不当回事,说年轻时干农活都不觉得累,哪会怕点血压高。我当时就急了,赶忙给她讲了两个我们社区里人的例子——一个年纪差不多的邻居因为血压控制不好,几个月前突发脑出血,送医院都没来得及抢救;另一个老人平时注意调养,血压一直稳稳的,人也精神,连感冒都少。
我婆婆是个很节俭的人,连喝水都舍不得浪费。前阵子她突然说头晕腿软,我赶紧带她去量个血压,结果一看,高压165,低压也破了百。
她还不当回事,说年轻时干农活都不觉得累,哪会怕点血压高。我当时就急了,赶忙给她讲了两个我们社区里人的例子——一个年纪差不多的邻居因为血压控制不好,几个月前突发脑出血,送医院都没来得及抢救;另一个老人平时注意调养,血压一直稳稳的,人也精神,连感冒都少。
高血压不是病发起来真要命,这话说得一点不假。我开始留心起婆婆的生活习惯。她不爱吃水果,饭菜口味重,肉吃得多,蔬菜倒是挑三拣四。
每天就是沙发上一坐,一看电视就能三小时。说她动一动腰疼腿麻,她还觉得自己没啥毛病。我作为营养师,心里特别清楚,这种生活方式本身就是风险。不少高血压患者寿命短,往往是“养”出来的,不是单靠药就能压住的。
我后来查了不少资料,又结合自己这些年调理家人的经验,发现那些高血压患者里,真正容易短命的,大多有5个特征。我跟我婆婆讲了,她一听也吓了一跳,立马表示要改。我也希望更多人能早点知道,早点防。
第一个就是常年高盐饮食。家里做饭的老人,口味重是常有的事。婆婆煮菜从来都是“眼睛估”,盐一撒就两勺。我给她测过,她一天的钠摄入量几乎是推荐量的两倍。
很多人觉得饭菜没咸味吃不下去,其实是味蕾被“惯坏”了。长期高盐会让血管壁变脆,血压更容易飙,而且还容易引发肾功能问题。后果不是嘴馋能承担的。
第二个特征是不爱动。我小姑家的老舅就是个典型,好吃懒动,退休后整天窝在家里打麻将。去年查出高血压,现在还伴有高血脂。每天走不了几步就喘,连楼梯都不敢爬了。
久坐、缺乏运动会让血液循环变慢,血管弹性下降,血压就容易“卡”在高位。很多人以为躺着休息血压会降,实际上反而可能更危险。
第三个特征是情绪起伏大。我一个朋友的妈妈,脾气急躁,一点小事就能上火。前段时间因为邻居孩子吵闹,她气得一晚上没睡,第二天就因为血压飙高住院了。血压和情绪真的息息相关,长期情绪不稳定,会让交感神经系统持续兴奋,血压自然高居不下。
还有一个特别容易被忽略的,是不规律作息。我大姨年轻时开夜班出租车,几十年颠倒作息,现在一身毛病。她自己也说,最怕的就是血压忽高忽低,整晚睡不好,第二天头昏脑胀。
睡眠不足直接影响身体调节血压的能力,长期熬夜会让内分泌系统紊乱,血压控制就更难了。我现在特别强调我家人按点睡觉,尤其是老人,晚上十点前就得上床。
最后一个特征是习惯性漏服药或自行停药。我有个病人,血压一降就觉得没事了,把药一停,结果过几天血压反弹得更高。高血压是慢性病,药物控制是基础,擅自停药等于和身体玩命。
我婆婆以前也有这个毛病,说“吃多了伤肝”,我就给她换了副作用小的药,还每天帮她记着吃药时间。慢慢地,她自己也意识到不能随便停。
这五个特征,只要占了两个以上,血压就很难稳定下来。而血压一不稳,脑出血、心梗、肾衰这些大病就跟着来了。我经常说,控制血压不是为了看数字,而是为了保命。真正能长寿的高血压患者,通常都特别自律。
光讲还不够,得有办法。我给婆婆调了饮食,一天盐控制在5克之内,用低钠盐替代,重口味的菜都换成了清蒸、炖煮。水果换着吃,像香蕉、猕猴桃、橙子这些富含钾的,我会每天切好放她茶几上。钾可以帮助身体排钠,对降压很有帮助,这点很多人都忽视了。
饭后我会拉着她去楼下走走,她一开始嫌麻烦,现在养成习惯了。有时候我让她带着孙子一起去晒太阳,既锻炼了身体,也缓解了情绪。轻度运动对高血压的帮助远超大家的想象,哪怕每天三十分钟快走,也能让血压稳定不少。
我还引导她关注情绪问题。她以前动不动就着急,现在我教她深呼吸,每天早上跟着音频做5分钟冥想。她说没想到这个方式能让她心静下来,情绪稳定,血压自然也不再忽上忽下。有时候简单的习惯,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睡眠方面,我特地给她换了遮光窗帘,晚上7点之后不让她再喝茶。她以前总说睡不着,现在反倒十点就困了。规律作息就是最天然的调压器,不用花钱,还管用。
至于吃药这块,我给她准备了一个药盒,周一到周日的药都分好。每天吃完我还会问一句,她也习惯了。她说现在反倒觉得吃药不是负担,而是安心。按时服药才能维持血压的稳定状态,不然再多的努力都白搭。
其实我身边也有不少人,虽然高血压很多年,但身体一直很好。他们都有一个共通点:对自己够上心。不装糊涂、不偷懒、不拖延。高血压不是绝症,关键在于你怎么对待它。日常一点小改变,积累起来就是大保护。
我写这些话,不是为了吓大家,而是希望大家能早点意识到:高血压真正的威胁,不是数字,而是忽视。生活中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习惯,可能就是压垮身体的稻草。别等出事才后悔,早点调整,才有底气活得更久更好。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指南(2023年修订版)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居民膳食指南(2022)》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相关临床指南
4. 《营养与慢性病防控》人民卫生出版社
5. WorldHealthOrganization.HypertensionFactSheet,2023
来源:金医生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