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1年深秋,顿巴斯矿区的冻土上,29岁的赫鲁晓夫跪在土坑前,他颤抖的双手将妻子叶芙罗西尼娅的遗体放入坑中,三岁的列昂尼德抱着妹妹尤莉亚在寒风中嚎哭。
1921年深秋,顿巴斯矿区的冻土上,29岁的赫鲁晓夫跪在土坑前,他颤抖的双手将妻子叶芙罗西尼娅的遗体放入坑中,三岁的列昂尼德抱着妹妹尤莉亚在寒风中嚎哭。
当最后一锹土落下,这个在后来将震动世界的男人突然瘫倒在地,喉咙里挤出破碎的呜咽:“从今往后,我一个人要照顾两个孩子了。”
1921年,乌克兰好似一座血色地狱,田野里倒伏着正在啃食树皮的尸体,哈尔科夫街头堆满冻僵的饿殍。
根据苏联秘密档案记载,仅仅在3月份一个月的时间里,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省便有1.2万人饿死。
不过当时饥荒的根源并非全是天灾,内战时期余粮收集制如绞索般勒紧农民的脖颈已经许久,而伏尔加河流域在这一年发生的旱灾,则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年,赫鲁晓夫时任鲁钦科夫煤矿副矿长,这本该是令人艳羡的职位,但当他提着配给粮袋回家时,叶芙罗西尼娅总发现丈夫根本带不回多少粮食。
在妻子最后一次病倒前,把家中仅有的几块黑面包塞进他口袋,那沾着体温的面包,成为赫鲁晓夫余生最锋利的记忆碎片。
饥荒吞噬人性的惨剧在赫鲁晓夫身边日日上演,正如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写道:
隔壁木匠全家上吊,锅里还煮着不知道从哪里弄来的“肉”。
赫鲁晓夫作为煤矿管理者,几乎每日都要签发死亡证明:某日,七名矿工倒在井下,尸检胃里全是木屑;某夜,整个工人村村民集体服毒,仅因不愿易子而食。
这些地狱图景与家中病妻的咳嗽声交织,将年轻的赫鲁晓夫钉在道德炼狱中。
1921年11月17日的寒夜,叶芙罗西尼娅在煤油灯熄灭前最后一次哺乳婴儿,她已经无力与饥饿抗衡,当赫鲁晓夫从粮站乞得半袋麸皮赶回时,妻子的身体已凉透。
赫鲁晓夫痛苦万分,喃喃自语:“我要独自照顾两个孩子了”。
在处理妻子的后事时,却意外发现了妻子珍藏的婚戒与耳环完好无损,那是她宁饿死也不肯变卖的爱情信物。
在三十五年后苏共的二十大上,正在发言的赫鲁晓夫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了这一情景,让他如同烈日灼心久久失语。
不过饥荒却意外重塑了赫鲁晓夫的政治基因,1922年升任矿党委书记的他,在办公室墙上悬挂大幅乌克兰地图,用红笔标记饥荒重灾区。
当莫斯科要求增产煤炭时,他暗中调拨矿工修建秘密粮仓,那段刻骨铭心的痛,让他再也不愿意经历。
不过在一次巡视集体农庄时,赫鲁晓夫却震怒万分,因为他发现粮仓看守却私藏土豆,怒不可遏的赫鲁晓夫拔枪抵住对方额头大吼:“当年我妻子饿死时,你们这些蛀虫也在偷粮吗?”
在场官员无人知晓,亡妻之痛已在这个男人灵魂深处埋下反叛的种子。
1938年,赫鲁晓夫主政乌克兰时,大饥荒的幽灵再次降临,莫斯科要求上缴七百万吨粮食,而实际收成仅四百万吨。
当斯大林在电报中质问“是否心慈手软”时,赫鲁晓夫眼前浮现叶芙罗西尼娅临终的面容,他连夜乘火车赴莫斯科,在克里姆林宫举着乌克兰儿童浮肿尸体的照片据理力争,最终将征粮额降至四百二十万吨。
而他的这一举动,也让数十万乌克兰人免于饿死的生机。
1953年,在斯大林逝世之夜,赫鲁晓夫却独自走进克里姆林宫厨房,翻出所有面包囤积在墙角,喃喃自语:“叶尼娅(叶芙罗西尼娅昵称),现在我们有吃不完的面包了。”
警卫惊恐地看着这位新晋领导人蜷缩在面包堆里入睡,原来权力巅峰的荣光,始终照不进1921年那个风雪夜留下的心灵黑洞。
1956年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前夜,赫鲁晓夫在办公室抽屉深处取出铁盒,里面是叶芙罗西尼娅留下的用旧报纸裹着的黑面包干。
当他站在讲台揭露斯大林罪行时,右手始终紧握口袋里的面包碎块,那是他面对历史审判时的勇气来源,当讲到集体化导致饥荒时,他突然哽咽离题:“我们本该保护好每一个母亲……”
晚年在莫斯科郊外别墅,赫鲁晓夫常把面包屑撒向鸟群,当孙女问他为何从不吃面包边,老人望着乌克兰方向沉默良久。
1971年9月11日,赫鲁晓夫在病榻上突然挣扎坐起,指着窗外喊:“叶尼娅!粮车来了!”
在一旁守护的家人泪如雨下,1921年的运粮车终于穿越时空抵达心灵归属之处,七小时后他停止呼吸,床头柜放着三块摆成三角形的新鲜黑麦面包。
赫鲁晓夫墓碑上未刻任何头衔,唯有一截青铜铸造的面包静卧,当面包成为墓碑,一个时代的原罪便有了最沉默的控诉者……
参考资料:《赫鲁晓夫传》、《苏联真相》等。
来源:古今多少事问君可知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