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达开、林凤祥、李开芳等人,为什么宁可被凌迟也不自我了断?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7 10:45 1

摘要:你说世上还有哪种刑罚,比“凌迟”更叫人心惊肉跳?要是换成你我,想想都浑身一哆嗦——毕竟,不是只要死,而是要一点一点、慢慢慢慢挨刀,在众目睽睽下。偏偏,那些太平军将领,明明知道自己要承此痛苦,却宁可走入刑场,也不肯自个儿了断性命。这就稀奇了:是有什么心结,还是真

太平天国的重要将领,被俘后大多是要被凌迟处死的。

你说世上还有哪种刑罚,比“凌迟”更叫人心惊肉跳?要是换成你我,想想都浑身一哆嗦——毕竟,不是只要死,而是要一点一点、慢慢慢慢挨刀,在众目睽睽下。偏偏,那些太平军将领,明明知道自己要承此痛苦,却宁可走入刑场,也不肯自个儿了断性命。这就稀奇了:是有什么心结,还是真的图啥?

有人在网上猜,说太平军里不少糙汉都是土里刨食出身,跟文人书本隔得远,也许不知道“凌迟”具体怎么回事。你说这种猜测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但真要这么想,未免把人看得太简单了。起义反清的那些年头,不论是石达开还是林凤祥,他们打下了那么多地盘,身边风风雨雨,和清廷斗了个你死我活——难道心里还会天真到把自己能不能活命寄望于一纸律法的网开一面?

其实大清律例,讲处罚的事,直白得很:只要你敢犯“谋逆”,主谋也好、跟着混也罢,连想一想都不行,犯了就是凌迟。太平天国那套“拜上帝会”的道道,在清廷眼里,也不是啥法外恩惠,反而又多叠一层罪名。“邪教”,“煽惑”,“谋反”,嗯,一场起义下来,刀数都要翻倍了——这可不是吓唬人,而是真正摆在每个人眼前的恶运。

所以说,那些人是真的做好了准备,哪怕明知是千刀万剐,也没打算提前了结自己。

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到底靠的是什么?

播种起义的,哪一个没有点信仰?太平天国那一套受了西方纪律洗礼。自杀在基督教里是大罪,老话说“身体是上帝给的,自己丢了,就是对主的冒犯”。那些信得深的人——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总还是会有点忌讳。况且,在那个年头,宗教律法与社会土规并行,谁真要自绝于世,没准还连累家人,死后不得安葬。旁人或许觉得“哎呀,沙场上送命多痛快”,可对自己来说,身体一刀一刀割下去,是种苦,是种考验,也许也是一种被动的“顺天命”。

但你说,这些将领都那么信教吗?未必。

石达开其实没那么迷信那一套。太平天国闹到最后一地鸡毛,石达开身边的人,倒是有不少自杀的:妻妾投河、旧部殉身、谋士自尽……他要做的却不是跟着自了,而是明明知道自己早一步割腕也许更痛快,却还是一步一步跟着清军走完投降的流程。

石达开当时说了,他愿意“舍命以全三军”,他想死换活,去救那些追随了他的兄弟。人都走到绝路了,有些原则却还想守住。有人说这算大义,有点“悲剧英雄”的意思。可你要真过日子,谁不想最后把家人、同伴都留下?

最后被清军俘虏,见到骆秉章,问他是不是要降,石达开干脆断言,“我是来求死,顺便为兄弟们求个活。”这话出来,人都明白了:他是用命做筹码,硬撑完了这一场。

反过来看李开芳。冯官屯被围,走投无路时,他本也试图周旋,想求清军网开一面。僧格林沁口头答应,李开芳就整队出屯,想着打个擦边球,闹个脱逃。可惜,天不遂人愿,他被识破,照样落了网。

李开芳进了帐篷,身边还轻言轻语要点吃的,跟队友谈笑,就像啥都没发生过,然后还不忘再争取一下,不要杀广西籍的兄弟,甚至提出愿意归顺。他想活,想留同伴。不是不知道刑罚多重,而是人在局中,哪怕到了最后一刻,也还想“诈一诈”看看能不能留点活路。人被逼急了,特别能搅和出花样来,不到见血,还真不死心。

所以说,什么信仰,什么教义,什么律令,到底有什么更深的理由?有——人的责任,有对同伴的惦念,有心里那根最后还想拉家的牵挂。到最后,“刑场”就成了他们仅剩的最后舞台。不是怕死,是舍不得就这么放下,哪怕是刀下,也要留个痕迹,把自个儿的骨气留给后人瞧瞧。

你说清廷下这样的重手,当然是想立个威,让天下人都看怕了——“谁敢反抗,谁就这下场!”可被摆在刑场上的太平军将领,偏是死也要撑住脸面。林凤祥是个最厉害的例子。北京菜市口那回,四面围好刽子手,环锄齐下,真的是“千刀万剐”,光现场气氛就让围观的都晕了。林凤祥却一声不吭,眼光直视,连一点痛苦都不肯露出来。后来辛亥革命那一批人,哪个没听过他的事迹?很多人说:正气留给了后来者,大河不息。

同样是刑场,李开芳和部将黄懿瑞也不肯屈服。受刑那会儿,黄懿瑞直接飞腿踢死两个行刑的,李开芳也是硬生生踢死一个刽子手,挣脱时才被乱枪刺倒。这不是傻胆,也不是蛮勇,而是要最后露一手,让旁边的人心里记住——“咱们这伙儿,哪怕死,也不软。”

石达开则是另一种镇定。临刑时,旁边的曾仕和叫痛,石达开立刻制止,意思再明白不过:“不好好忍一忍?你想想,要是他们落咱们手里,还不是一样。”听着有点冷酷,但那种分寸,是千军万马里才出得来的。旁观的清军、百姓、甚至后来一代的革命小将,没一个不受触动。

太平天国,是一场大乱,也可以说,乱中有错。那些将领,不见得都是完人,世上也没完人。但是,临死那一刻,谁还记得那些小错?他们要留的,就是“英气”,不是别的。

你说后世怎么议论他们都行,英雄也有失误,反抗也有遗憾。可是,真的不需要质疑他们的勇气。也许不那么高风亮节,也许不是谁都信了那套宗教规矩。可在大清的刑场上,他们的命和骨气,还真是交给了那个时代最后剩下的一点信仰,和对同伴、家人、下属的担当。

有时候想,这样的人物,他们到底是被历史塑造,还是自己选的自己的命?反抗不一定有好结局,但最后一刻的坚持,总归是真。

大风起兮,云卷云舒,草原再大,也有人在刀下坦然。英雄不是无所畏惧,而是知道怕,还要硬着去走完它。

走了几十年,腥风血雨,最后一刀一刀,留下的,到底是什么——也许只有后人慢慢体会。

来源:小南粤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