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私藏的长寿秘诀,竟藏在这本古籍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7 03:25 2

摘要:古人云:“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养生之道,恰似牧羊,需时刻留意自身短板,及时调养。在源远流长的中华养生文化中,《三元延寿参赞书》犹如一颗璀璨明珠,历经岁月洗礼,依然散发着独特的智慧光芒。它构建的天元、地元、人元三元养生体系,为我们揭示了健康长寿

古人云:“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养生之道,恰似牧羊,需时刻留意自身短板,及时调养。在源远流长的中华养生文化中,《三元延寿参赞书》犹如一颗璀璨明珠,历经岁月洗礼,依然散发着独特的智慧光芒。它构建的天元、地元、人元三元养生体系,为我们揭示了健康长寿的密码,让我们得以窥探古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精妙养护之法。

李鹏飞的真实人生与著书机缘

《三元延寿参赞书》的作者李鹏飞,字澄心,是元代池州(今安徽省贵池县)人,生于南宋宁宗嘉定十五年(公元1222年),其人生轨迹与著书经历均有明确史料可考,并非虚构的传奇故事。

据李鹏飞在《三元延寿参赞书》自序中记载,他早年因探访生母,在途中偶遇一位宫姓道人,初次接触到“天元、地元、人元”的三元颐养理念。十年后,即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李鹏飞赴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参加太学考试时,再次与这位宫道长重逢。此次相见,宫道长向他详细阐释了三元延寿的核心逻辑:“人生寿数,天赐六十载,地予六十春,人自六十秋,合计一百八十年。若不谨行慎言,日损其寿;精气不固,减天元之寿;行事过度,损地元之寿;饮食无度,短人元之寿”,并叮嘱他回乡后遍查经典,验证这一理念的合理性。

此后,李鹏飞遵照嘱托,潜心研究历代养生典籍,结合自身对生命养护的观察与思考,历经二十余年整理编撰,最终在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完成《三元延寿参赞书》。他并非“四处求学、博采众长”的泛泛之士,而是以严谨的态度考据经典、验证理念,其著书目的清晰明确——将经过验证的三元养生法整理成书,为世人提供可遵循的长寿指南,而非单纯“传播养生知识”的宽泛追求。

成书宋元更迭期的文化积淀与现实需求

《三元延寿参赞书》成书于1291年,正值元朝初期,此时社会已从宋末元初的战乱中逐渐恢复,百姓生活趋于稳定,对“如何健康长寿”的现实需求日益迫切,这为养生著作的诞生提供了社会基础。

更关键的是,宋元时期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重要发展阶段:一方面,《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经过历代医家阐释已趋于成熟,孙思邈《千金方》、陶弘景《养性延命录》等前代养生典籍流传广泛,为后世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另一方面,儒、释、道三家思想在这一时期进一步融合,儒家的“中庸适度”、道家的“顺应自然”、佛家的“身心调和”,共同影响着养生理念的形成。

李鹏飞在编撰过程中,并非简单“融合多家思想”,而是有明确的文献考据意识——书中直接引用《黄帝内经》《道德经》《黄庭经》等经典原文达百余处,同时吸纳了孙思邈、陶弘景等医家的养生观点,甚至参考了宋元时期民间流传的饮食、起居经验,最终形成逻辑完整的三元养生体系。这种“以经典为基、以实践为据”的编撰方式,让这部著作既有理论深度,又贴近当时人们的生活实际,并非脱离时代的“思想拼凑”。

三元养生体系

源于经典、成于实践的长寿密码

天元之寿:养护精气,承继传统医学根基

天元,即精气,《三元延寿参赞书》明确提出“天元之寿,精气不耗者得之”,这一观点并非独创,而是对中国传统医学“精气学说”的继承与细化。早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夫精者,身之本也”的论述,将精气视为生命的根本;道教养生理论中,也将“固精养气”作为核心修炼方法。

李鹏飞的贡献,在于将抽象的“养精”理念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行为准则,提出“欲不可绝”“欲不可早”“欲不可纵”“欲不可强”“欲有所忌”“欲有所避”六大原则——“欲不可绝”承认正常生理需求的合理性,符合儒家“中庸”思想;“欲不可早”针对青少年身体发育规律,强调过早接触性生活会损伤精气,与现代医学“青少年生殖系统未成熟”的认知高度契合;“欲不可纵”“欲不可强”则提醒人们避免过度消耗,这也是历代医家一致认可的养生核心。

在现代生活中,熬夜、过度劳累、放纵欲望等行为,本质都是“耗散精气”的表现:年轻人长期熬夜打乱内分泌,本质是“精气不得养”;过度透支体力或沉迷声色,则是“精气过度耗”,这些问题与李鹏飞警示的“损天元之寿”的行为高度一致,也印证了“养精”理念的跨时代合理性。

地元之寿:起居有常,遵循四时养生逻辑

地元关乎起居,书中提出“地元之寿,起居有常者得之”,这一理念直接源自《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的论述,并非独立创造的养生观点。

李鹏飞的突破,在于将“起居有常”细化为“顺四时、调情志、慎作息、重衣食”四大维度,且每个维度都有明确的典籍依据与现实指向:在“顺四时”方面,他提出“春季早睡早起、夏季晚睡早起(不晚于子时)、秋季早睡早起、冬季早睡晚起”,完全遵循中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时令养生逻辑——春季阳气升发,早睡早起可助阳气舒展;冬季阳气闭藏,晚起可避免阳气外泄,这与现代“顺应生物钟”的健康理念不谋而合。

在“情志调摄”上,书中指出“喜乐、忿怒、悲哀、思虑、忧愁、惊恐、憎爱”七情需适度,这也是对《黄帝内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进一步阐释。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长期情绪失控会导致内分泌紊乱、免疫力下降,恰好印证了“情志过度损地元”的合理性;而“慎作息、重衣食”中“避免久坐久站、根据季节调整衣物”等建议,更是至今仍被认可的健康常识。

人元之寿:饮食有度,扎根传统饮食智慧

人元主要指饮食,书中强调“人元之寿,饮食有度者得之”,这一观点植根于中国“民以食为天”的饮食文化传统,且与同时代的饮食养生著作《饮膳正要》(元代忽思慧著)理念高度呼应,两者均强调“饮食为养生之本”。

李鹏飞在书中并非泛泛谈论“饮食重要性”,而是以严谨的考据态度,梳理出“五味宜忌”与“七类食物(果实、米谷、菜蔬、飞禽、走兽、鱼类、虫类)宜忌”:在“五味宜忌”中,他提出“酸味收敛、苦味清热、甘味补益、辛味发散、咸味软坚”,且“五味不可偏嗜”——这源自《黄帝内经》“五味入五脏”理论,如“酸味入肝,过酸伤肝;甘味入脾,过甘伤脾”,与现代营养学“均衡膳食、避免单一饮食”的原则完全一致。

在食物选择上,书中提倡“多食新鲜蔬果、粗粮杂粮,少食油腻辛辣”,并非主观偏好,而是基于当时的生活实际与食物特性:宋元时期,百姓饮食以谷物、蔬果为主,油腻辛辣食物多为贵族享用,且不易消化,因此提醒“少食”;而粗粮杂粮富含膳食纤维,蔬果富含维生素,符合“养脾胃、助消化”的养生需求。这一观点放在现代,恰好针对“高油高糖高盐饮食导致肥胖、三高”的健康问题,可见其饮食智慧的现实意义。

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养生经典

《三元延寿参赞书》问世后,并非“受到普通民众高度重视”,而是首先得到历代医家与养生学者的认可——明代养生大家高濂在《遵生八笺》中,直接引用书中“三元延寿”理念,将其纳入“延年却病”章节;清代医学家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借鉴“饮食有度”“起居有常”的观点,细化出更符合清代生活的养生方法。这些专业著作的引用,证明其内容经过了医家群体的学术验证,而非单纯的“民间流行”。

在现代,这部著作的价值也得到学界与养生领域的认可:中医养生教材常将“三元体系”作为“传统养生模式”的典型案例,认为其“将生命养护分为‘先天精气、后天起居、饮食’三大维度,逻辑完整且贴近生活”;许多养生实践者通过践行“节制欲望、规律作息、均衡饮食”的原则,改善了失眠、脾胃虚弱等问题,进一步印证了其理念的实用性。

正如书中所言:“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李鹏飞并非宣扬“宿命论”,而是强调“养生主动权在自身”——这一观点与现代“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理念高度契合。《三元延寿参赞书》不是“古人私藏的秘诀”,而是一部基于经典考据、结合时代实践的养生指南,它的价值不在于“神秘”,而在于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历代养生智慧系统化、实用化,让我们在现代生活中,依然能借助古人的智慧,找到健康长寿的路径。

关注我,一起从古人的智慧里,找到现代人的"智慧生活"。毕竟,最安心的味道,从来都在身边。

欢迎分享和推荐,好运和爱都会流向你~❤️

来源:人体百科David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