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老年期,牙齿掉落得很快!医生:不想老了没牙,6件事得常做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8 10:39 4

摘要:60多岁的年纪,身体还算硬朗,可早饭咬个馒头却咬出个“咯噔”声,一颗牙应声掉下。这事听着吓人,却不是个例。很多人年过半百后,牙齿就像秋天的树叶,一片片掉,来得猝不及防。

60多岁的年纪,身体还算硬朗,可早饭咬个馒头却咬出个“咯噔”声,一颗牙应声掉下。这事听着吓人,却不是个例。很多人年过半百后,牙齿就像秋天的树叶,一片片掉,来得猝不及防。

到底是老了就该掉牙,还是牙齿的问题被忽视太久?牙齿真的“寿终正寝”了吗?

其实,牙齿本不该随着年龄自然脱落。掉牙不是衰老的必然,而是健康失守的结果。真正的问题,不在年龄,而在我们对口腔的忽视。

一口牙,其实是一部“骨骼和血管的联合工程”。它不单靠刷牙维持,还需要全身配合。当代研究已明确指出:牙周健康与全身疾病密切相关,尤其是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

常有人说,自己天天刷牙,怎么还是掉牙?刷牙当然重要,但如果忽略了牙周炎、牙龈出血等隐性信号,再勤快也只是“表面功夫”。很多人对牙齿的关注,只停留在“洁白”而非“牢固”。

横向对比,现在的年轻人更懂得定期洗牙、看牙医。而不少中老年人,仍抱着“牙疼忍忍就过去”的老观念。其实,牙周病是导致中老年人牙齿脱落的头号元凶,而它往往悄无声息地发展。

有人觉得掉牙了装个假牙就行,这种想法也隐藏着误区。假牙不能替代天然牙的咀嚼功能,长期佩戴不合适的假牙,反而会加重牙槽骨吸收,形成“越戴越少”的恶性循环。

还有一种常见的误解是:只要不疼,就不用管。事实上,超过一半的牙周病在早期几乎无症状,不疼不痒,却正在悄悄破坏牙龈和骨骼结构。

牙齿的问题,看似局部,其实是全身健康的缩影。研究表明,牙周病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出正常人两倍,这是因为口腔的慢性炎症容易通过血液影响全身。

在传统观念中,很多人把“掉牙”当作自然规律,其实这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真正的养生,是从“保牙”开始。一口好牙,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底线,更是健康的重要保障。

要想牙齿不早走,这6件事,得变成生活习惯,而不是偶尔为之。

第一,认真刷牙,但别用错方法。很多人牙刷用力太猛,以为刷出泡沫就是干净,其实这么做会伤牙龈。正确的方法是使用软毛牙刷,每天两次、每次三分钟,用巴氏刷牙法清洁牙龈沟。

第二,牙线不能少。刷牙只能清洁牙齿表面,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只有牙线才能清理干净。坚持每天使用牙线,有助于预防牙周炎和龋齿,尤其是中老年人牙缝变大后,更要注意。

第三,定期洗牙不是“浪费钱”。很多人担心洗牙会伤牙,其实正规洗牙是清除牙结石的唯一有效方式。牙结石一旦在牙根堆积,就容易引发牙龈萎缩和牙齿松动

第四,别忽视牙龈出血。有些人刷牙时出血,习以为常,但这可能是早期牙周炎的信号。牙龈出血是身体在“报警”,不处理,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

第五,饮食习惯也决定牙齿寿命。长期吃软食、甜食,牙齿得不到锻炼,反而容易退化。适量咀嚼坚果、蔬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能刺激牙龈、增强牙齿牢固度。

第六,保持全身慢病稳定。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会加速牙周组织的退化。控制血糖、血压,是维护口腔健康的“隐形工程”,这点常被忽略。

在中医理论中,牙齿属肾,肾气充足则齿坚。虽说这是传统说法,但它提醒我们:牙齿的好坏,确实与全身状态密不可分,不能只看口腔,更要看整体。

有些人牙齿掉了,才想到修补、镶牙,却忽视了根源问题。真正的“补牙”,从预防开始,而不是事后弥补。牙科医生常说,来晚了,连牙根都保不住。

纵向来看,几十年前老人掉牙普遍,是因为缺乏口腔保健知识。而现在,信息发达了,却仍有许多人不愿意面对牙齿“年年检查”的需要。这不是信息问题,而是观念还没转过来。

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养生,却容易忽略牙齿这块短板。其实,牙齿健康,是延缓衰老的重要一环。吃得动、咬得住,比什么保健品都实在。

说到底,掉牙不是因为“老”,而是因为“懒”。不是不想保养,而是不知道从哪开始。其实,从早晚刷牙、定期检查这类小事做起,就是对未来的最大负责。

牙不掉,饭才香,气色才好,整个人才有精气神。别等到牙齿松动,才去惋惜以前没好好保护。

牙齿就像老朋友,陪你久了才知道它多重要。别把“牙口好”当作年轻专属,老年也能拥有一口健康的牙齿,关键是现在就开始行动。

说到底,保护牙齿,不是花多少钱的问题,而是你愿不愿意每天多花几分钟心思。生活就像一桌饭菜,有了好牙,才吃得香、笑得开。别等到碗里都是软饭,才后悔没早早保牙。

所以,今天开始,从牙线、洗牙、检查做起,把“牙齿保养”这个习惯,种在生活里。不是为了现在,而是为了将来能咬一口热馒头,笑一口真心话。

牙齿健康,是老年幸福的“咬定青山”,现在做的每一步,都是在为未来打基础。别犹豫,收藏这篇文章,转发给还没开始保牙的朋友,一起多留几颗牙,少走几步弯路。

参考文献:

[1]王小峰,李春华,梁浩.中国成年人牙周健康状况分析[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3,58(09):753-757.
[2]刘艳,朱建华.牙周病与糖尿病的双向关系研究进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22,49(03):221-225.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口腔健康状况报告(2021年)[R].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2.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来源:小医谈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