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目标,大大流畅:如何通过小目标获得内心的流动体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8 08:10 1

摘要:在《心流心理学》一书中,心理学家米哈伊·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首次提出“心流”(Flow)的概念,探讨了人们在专注于某项活动时所体验到的深度投入和快乐感。自从上世纪70年代提出这一理论以来,流动便成为运动员、企业家、创意

“目的感是新型心流:如何从日常中发现深度专注的乐趣”

在《心流心理学》一书中,心理学家米哈伊·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首次提出“心流”(Flow)的概念,探讨了人们在专注于某项活动时所体验到的深度投入和快乐感。自从上世纪70年代提出这一理论以来,流动便成为运动员、企业家、创意工作者乃至所有追求幸福的人们所关注的话题。流动的状态往往表现为:

强烈的专注,所有的外界干扰都消失;

持平的挑战和技能之间的平衡,既不过于困难,也不过于简单;

自我意识的消失,仿佛自己从外部观察自己;

时间感的扭曲,往往忘记时间的流逝;

内在动力,即做某件事的动机来自内心的需求,而非外在的奖励。

为什么心流如此重要呢?
研究表明,心流不仅能瞬间提升心情,长期参与心流体验还能够带来更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契克森米哈伊和亨特的研究显示,流动状态能显著改善情绪,另外,德尔·法夫和马西米尼的研究(2005)也证明,规律性的流动体验对于长期的幸福感和身心健康有着积极影响。

当我们想象流动时,或许脑海中浮现出奥运短跑选手冲过终点线的画面,或是篮球运动员在比赛的最后时刻投中制胜三分球的瞬间。流动让人羡慕,它常常被认为是需要高强度技巧和训练才能达到的状态,但事实上,流动可能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容易实现。

那么,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流动是什么,而在于如何让我们更频繁地进入这种美妙的状态。

如何更轻松地实现流动状态?

专家们指出,流动是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调整来实现的。首先,我们需要将有意义的任务与自身的能力相匹配,消除干扰(例如关闭电子设备,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并设定明确的目标——即使这些目标的最终目的是要在投入其中时忘记它们的存在。确保充足的休息、饮食和水分,也能帮助优化我们的认知能力。

然而,这里有一个明显的问题:所有关于营造完美流动条件的建议听起来似乎有些过于复杂,而流动本应是一种无压力、轻松愉快的体验。谁希望在享受过程中去一一检查条目清单呢?可能,这些复杂的条件反而让追寻流动变得不那么愉悦。

对于那些像我一样在现实中感到难以实现流动的人来说,我认为其实有一种更简单的路径。流动的最简便途径一直就在我们眼前,那就是——目的感。但这里所说的“目的感”,并不是那种宏大的目标,而是我所称之为的小目的感:即我们在做那些真正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情时产生的过程性目的感。

什么是小目的感,它如何帮助我们进入流动?

当我们追随小目的感时,无论是在做播客、滑板,还是在古董店寻宝时:

时间仿佛消失;

目标变得模糊;

我们充满活力,专注当下,表现出最好的自己,无论是采访嘉宾,还是完成一个滑板动作;

我们散发着热情,吸引着周围的人,尤其是那些与你共享相同热情的人。

这不正是流动的状态吗?

小目的感之所以能够带领我们进入流动,是因为它注重的是过程,而非结果,它能让我们感到愉悦,并且研究也表明,目的感与流动状态有助于身心健康、幸福感和韧性的提升。真正的关键不在于追求一个大目标,而是在于每一刻都沉浸在对你来说重要的事情中。

当你沉浸在小目的感中时,你散发出的能量会感染他人。就像看到勒布朗·詹姆斯扣篮,或是托尼·霍克在坡道上飞翔一样,人们会被这种充满活力的存在所吸引。但你不必像他们那样拥有超凡的才能——流动不是运动员或艺术家的专利,它是任何一个追随自己内心所热爱的人的机会,只要你信任过程中的快乐,流动就能成为你的一部分。

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我曾在照顾临终病人、写作关于目的感的文章、以及主持播客时,深深体验到流动的存在。时间仿佛不再流逝,几个小时过去,只有当外界的打扰才让我回过神来。为什么你不能也经历同样的投入呢?为什么不创造那些充满目的感的瞬间,让它们成为你日常生活的指南呢?

所以,尝试一下吧,去过一种充满小目的感的生活。这样一来,你进入流动的可能性会变得更加轻松,而不是更加困难。它不会大声呼喊,却悄悄地推动你朝着全然活在当下、全情投入的状态迈进。

你还在等什么呢?

来源:小茶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