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临桂:解锁农田“增值密码” 农旅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0 15:51 2

摘要:金黄的油菜花海随风摇曳,游客穿梭田间打卡拍照;秋收的水稻颗粒归仓,秋冬的蔬菜绿意盎然……在桂林市会仙镇沐宦头村的千亩农田上,一场“一田三季”的轮作实验正悄然改写传统农业的“增收剧本”。通过“油菜花—水稻—蔬菜”的循环种植模式,曾经的“冬闲田”变身为农旅融合的“

金黄的油菜花海随风摇曳,游客穿梭田间打卡拍照;秋收的水稻颗粒归仓,秋冬的蔬菜绿意盎然……在桂林市会仙镇沐宦头村的千亩农田上,一场“一田三季”的轮作实验正悄然改写传统农业的“增收剧本”。通过“油菜花—水稻—蔬菜”的循环种植模式,曾经的“冬闲田”变身为农旅融合的“致富田”,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

从“冬闲田”到“金色经济”:油菜花海带火乡村旅游

“以前冬天田里光秃秃的,现在种上油菜花,不仅闲置田用起来了,游客也来了!”沐宦头村村主任梁全生指着连片的金色花田,感慨万千。过去,会仙镇作为传统双季稻种植区,每年秋收后,农田便会进入长达数月的闲置期。自2024年起,镇政府以沐宦头村为试点,推广“一田三季”轮作模式,晚稻收割后立即播种油菜花,待来年春天,这里便会形成绵延万亩的“金色海洋”,吸引着周边众多游客纷至沓来。

据统计,今年春季油菜花季期间,基地日均接待游客超200人次以上,周边民宿入住率同比提升,农家乐、土特产商铺营业额增长超30%。“花海经济”不仅实现了农田“增值”,还带动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诸如插秧、收割等农活,以每日100元的工资吸纳了10余名村民参与务工。

“时间差”轮作:一块田里“种”出三份收入

“油菜花开完就种水稻,水稻收了再种蔬菜,土地一刻不闲,收入翻着跟头涨!”种植大户李大姐笑着算起账:过去双季稻亩均年收入约3000元,如今通过“油菜花+水稻+蔬菜”轮作,亩产效益突破5000元。

这一变化源于科学合理的“时间差”规划:

春末夏初:油菜花收割后,马上种植优质水稻,并采取稻鱼综合种养模式,保障“米袋子”安全;

秋收后:水稻田变身“蔬菜工厂”,芥菜、萝卜等短周期经济作物抢占冬季市场;

冬季:蔬菜采收完成后,再播撒油菜籽,为来年的乡村旅游蓄力。

“轮作不仅增收,还养地!”会仙镇农技站负责人介绍,油菜根系能固氮肥田,蔬菜种植消耗不同养分,这种“接力”模式既减少病虫害,又能有效避免土壤板结,水稻亩产同比提升约8%。

三产融合:激活乡村发展“新引擎”

在沐宦头三产融合基地,农业与旅游的“化学反应”持续升温。游客服务中心、农耕体验区、花海摄影基地等配套设施相继建成,目前已有村民自建的2家民宿。“周末带孩子来认蔬菜、学插秧的城里家庭特别多。”民宿经营者李先生表示,农旅融合让旅游淡季不再冷清,今年预计可增收5万元。

会仙镇政府相关负责人透露,下一步将延伸产业链:开发油菜花蜜、菜籽油等深加工产品,打造“会仙稻米”“沐宦头蔬菜”“沐宦头生态鱼”等地理标志品牌,并联合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我们要让农田不仅是‘生产车间’,更是‘生态景区’和‘文化IP’。”

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样本”

会仙镇“一田三季”模式破解了传统农业中“季节空窗”与“单一种植”两大痛点,通过“农时衔接+资源复用”,实现“粮经兼顾、生态循环”,其“政府引导+农户参与+市场驱动”的运作机制,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乡村振兴路径。

如今,春风再度拂过会仙镇的田野,千亩农田正孕育着新一轮丰收的希望。在这里,土地不再仅仅是耕作的载体,更成为连接传统与创新、农业与旅游、生态与增收的“金色纽带”。

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人民政府 王妍妍 /图

来源:广西农业农村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