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抗战老兵】抗日就不怕牺牲——访104岁抗战老兵周富国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8 10:19 1

摘要:“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8月22日,娄底市中心城区一小区,今年104岁的抗战老兵周富国坐在家中,再次唱起抗战歌曲《松花江上》,声音洪亮。激昂的歌声,将老兵的思绪带到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抗战老兵周富国。通讯员 摄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李梅花 通讯员 彭才贵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8月22日,娄底市中心城区一小区,今年104岁的抗战老兵周富国坐在家中,再次唱起抗战歌曲《松花江上》,声音洪亮。激昂的歌声,将老兵的思绪带到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1921年,周富国出生于山西省忻县一个贫苦家庭。因家乡被日军“扫荡”,17岁的他放下锄头,加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投身抗战一线。

誓死不当亡国奴,加入抗日救国行列

山西是抗战的前沿。1937年10月,忻口战役打响。“敌我激战20多天,日军占领县城,兵分数路大举进犯村庄。”周富国紧攥着拳头说,“日军像禽兽一样,在村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战火烧到了家门口,周富国和许多热血青年一样,怀着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念头,加入抗日救国行列。他和老乡周成功走了20公里路,没赶上八路军大部队,便加入东忻县基干游击队。“基干游击队20多人,只有10多支杂牌枪和几十枚手榴弹,但大家的抗日热情很高。”

“敌人冲上来了!”入队不到一个月,周富国就遇上日军围村。“日军的子弹嗖嗖飞过,接着又向我们轰了几炮。我没有打仗常识,不会利用地形隐蔽,幸好队长赵先荣及时拉我趴下。”周富国清晰地记得。

“不会打仗还上战场,不怕吗?”记者问。

“抗日就不怕牺牲,牺牲也是光荣的!”周富国斩钉截铁地答道。

1938年9月,基干游击队在回村路上,遭到日军袭击。“我们跑进高粱地躲避,身后子弹不停射来。跑了约5公里后,我回头看见队长的腿中了枪,连忙折回去救他,一边向后开枪一边扶着他急走。他走不动了,我就背着他走,直到把他送到安全的地方养伤。”周富国用手比划着。

1939年7月,作战勇敢又能团结同志的周富国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当晚,周富国激动得睡不着觉。“坚决抗日,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这句话,一直在他脑海里回荡。

带队破坏日军占领的铁路线

1940年,日本侵略者在华北实施“囚笼政策”,以铁路、公路为交通网,碉堡为据点,分割封锁抗日根据地,企图隔绝八路军各部的联系。为打破封锁,八路军于同年8月发动百团大战,大规模破坏日军交通线。

为配合主力部队,由基干游击队驻守的东忻县公安局接到任务,破坏日军占领的同蒲铁路支线,阻碍日军对晋察冀边区的军事行动。

“那天下午,我们30多人来到铁路线上执行任务,有的拧开铁路上的螺丝,有的拿铁棍撬铁轨,我负责带人割电线、锯电杆。大家一股脑儿破坏了2公里长的铁路线。”周富国回忆说,当晚一辆日军火车直接翻下铁道线。

周富国还对记者背出了当时的战斗口号,“不留一根铁轨,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根电杆”“让敌人用脚同我们赛跑”“让敌人用牛驴搬炮弹大炮”……

战斗远不止于此。打埋伏、抓哨兵、炸碉堡……周富国和战友们每一次行动,都像是在刀尖上行走。他虽年事已高,但谈起抗日往事记忆犹新。

手写抗战经历当作传家宝

硝烟散尽,周富国坚持将战斗经历记录下来。“这些本子是我的传家宝。”他抚摸着厚厚一摞泛黄的笔记本说,“希望我的子孙后代能通过这些文字,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什么换来的。”

“这是我爸爸一个字一个字写的,有抗战回忆录、抗战诗歌等篇章。”周富国的女儿周育英说,她把手稿整理印成书,书名叫《革命生涯无悔人生》,共15万余字。提起抗日的岁月,周富国深感自豪,正如他在书中所言:“那是我一生的荣光……”

后来,周富国还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等战役。1952年,周富国转业到湖南工作,直到1983年12月离休。如今,安享晚年的周富国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坚持每日收看新闻。“看着国家繁荣富强,老百姓生活平安幸福,我们的奋斗值得!”周富国说。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