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3项健康标准。每年的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旨在引起人们对睡眠重要性和睡眠质量的关注。近年来,我国存在各种睡眠问题的人群与日俱增,相关健康需求也随之增加,为助眠保健食品市场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3项健康标准。每年的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旨在引起人们对睡眠重要性和睡眠质量的关注。近年来,我国存在各种睡眠问题的人群与日俱增,相关健康需求也随之增加,为助眠保健食品市场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睡眠可以使人恢复精神和缓解疲劳,但当下不少人饱受失眠困扰,继而引发健康问题。中国睡眠研究会近日发布的《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为48.5%。其中,女性存在睡眠困扰的比例为51.1%,高于男性的45.9%。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困扰率逐渐上升,不同代际人群睡眠困扰的类型差异较大,00后(18—24岁年龄组)最低,为24.6%,65岁及以上最高,达73.7%。此外,不同教育水平的人群睡眠困扰率不同,小学及以下学历睡眠困扰率最高,为66.0%,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最低,为38.0%。城市人群睡眠困扰率高于农村。
睡眠问题日趋严重也带来了新的消费需求,日前发布的《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5》指出,中国睡眠健康产业呈现显著增长趋势。产业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2616.3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4955.8亿元,同比增长8.6%。该报告指出,当前,中国睡眠健康产业正处于技术升级与市场拓展的关键时期。预计到2030年,中国睡眠健康产业市场规模或将突破万亿元大关。这一增长主要受消费升级和健康意识觉醒的推动,消费者对高品质、个性化睡眠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对睡眠质量的关注从“能睡”转变为“睡好”。
不断增加的消费需求为助眠保健食品市场带来了新商机。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35.1%的国民会视情况而定来购买助眠产品,考虑购买且已购买过的居民占34.2%;针对助眠产品的使用效果,睡眠保健类与睡眠药物类产品的正面评价较多。其中,助眠保健食品在“效果很好”和“效果还好”的评价中占到16.7%和52.2%,总体评价为中等偏上。
目前,国内助眠保健食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主打中草药、药食同源,另一类基于西医循证医学的逻辑主打特定成分物质。
前者以酸枣仁类、灵芝类保健食品为代表,并且往往还会搭配百合、茯苓等其他药食同源物质来共同发挥功效。这些含有中草药成分的保健食品从传统文化方面更容易引起消费者共鸣。魔镜数据显示,2023年含酸枣仁的助眠产品12个月累计增速达到76.1%。灵芝类保健食品中,灵芝孢子粉的热度遥遥领先。2017—2022年,国内灵芝孢子粉市场规模从1.18亿元增长至1.56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5.74%。
而在成分类助眠保健食品中,褪黑素、γ-氨基丁酸(GABA)、色氨酸、茶氨酸、维生素B6、益生菌等成分不断涌现。部分产品成分还采取了“中西结合”的方式。
此外,市面上产品的剂型也变得更加多样。根据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数据,近年来,粉剂、喷雾剂、冲剂类的助眠保健食品销售额相比颗粒类增速明显。
随着助眠保健食品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细分赛道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行业发展呈现以下趋势。
首先,少儿化发展与老龄化支撑有望成为助眠保健食品的新增长引擎。在保健食品消费群体年轻化的趋势下,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助眠保健食品的销售额出现大幅增长。此外,银发族们因内源性原因而产生的睡眠浅、入睡难等睡眠障碍也愈发得到重视。随着老龄人口不断增加,中老年人群正成为助眠保健食品的高潜消费人群。
其次,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产品作用仅为改善睡眠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以助眠+调节血脂血压、助眠+提高免疫力为代表的复合型产品增长显著。
最后,当越来越多年轻人涌入“轻养生”市场,助眠保健食品趋向零食化。因为具有高稳定性和高便携性等特点,片剂牢牢占据着市场主流地位,贡献了超一半的销售额。但对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而言,软糖这类从名字、形态甚至口感方面更接近食品的产品形态,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口味需求,同时也提供了必要的功能性,使得服用过程更像是一种享受而非例行公事。
目前,海外品牌仍然占据着主要市场份额,但国产品牌正在迎头赶上。近几年,一些新品牌凭借“轻养生”的标签获得了出头的机会。以软糖剂型的助眠保健食品为例,过去,软糖类的助眠保健食品主要以海外品牌为主,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国货品牌成功逆袭。
“差异化是助眠保健食品未来竞争的关键,品牌需要提升上游把控力,构建前沿产品研发壁垒。”业内人士指出,在需求多元化与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只有具有稀缺性和专业性的强研发、高质量产品才能脱颖而出。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助眠保健食品的市场需求巨大,但受限于产品创新、市场教育、营销推广等方面的不足,让消费者从“需要”转变成“相信”,行业与品牌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相关部门的监管也要跟进。
来源:中国食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