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孝义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紧紧围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目标,创新推出项目、传承人、基地、保护单位“四位一体”传承保护模式,完善“1+N”保护传承平台,有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孝义皮影戏表演
孝义传统插花
杏野砂器非遗工坊
孝义贾家庄婚俗
非遗文创优质农特产品展销
孝义贾家庄非遗文化体验中心戏曲表演
非遗,是一座城市历史记忆的鲜活载体,更是城市独特的文化名片。
近年来,孝义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紧紧围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目标,创新推出项目、传承人、基地、保护单位“四位一体”传承保护模式,完善“1+N”保护传承平台,有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如今的孝义非遗版图,已是繁星满天:其中,国家级保护项目4项、省级保护项目10项、吕梁市级保护项目21项、孝义市级保护项目57项;国家级传承人5人,省级传承人28人,吕梁市级传承人78人,孝义市级传承人200人;设立非遗综合传习中心1个、单项非遗专题展示馆11个、生产性保护基地4个、传承保护基地6个、传习所16个、非遗民营演出团19个……孝义以“非遗+”的无限可能,推动非遗走进百姓生活,融入人间烟火。
“四梁八柱”撑起千年文脉
在7月24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会议上,孝义市新增4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以及27个县级项目、111名县级传承人,这些人为孝义非遗传承队伍注入了宝贵的新生力量。
此次名单的扩充,源于持续深入的田野深耕和系统性保护体系的构建。孝义市将非遗纳入全市总体工作部署,与城乡建设、全域旅游、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生态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统筹规划、协调推进、融合实施。制定《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孝义规划》,出台《国家级项目皮影、木偶、碗碗腔排练上演补助管理办法》《传承人集中传习补助管理办法》《非遗传习活动补助办法》等文件,细化一系列“操作指南”,建立了系统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制度体系。
注重非遗成果保护,孝义市成立国家级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孝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库,指导支持开展调查立档、研究出版、传承实践、展示展演等工作。截至目前,已组织编辑出版《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孝义非遗丛书》23种、《孝义三弦书调查与研究》《孝义碗碗腔唱段选录》等抢救性记录丛书6种;恢复非遗传统剧目28部,包括孝义碗碗腔传统戏11部、皮影戏12部、木偶戏5部,其中木偶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荣获文化和旅游部第七届儿童剧剧目展演优秀奖;对民间皮影老艺人进行录音、录像整理,恢复最古老的纸窗皮腔皮影剧本《封神演义》10本;初步建立数字化保护机制,建立非遗数据库,制作《孝义皮影木偶艺人口述史》《非遗传承人纪录片》等数字化保护产品50个。
档案管理和阵地建设同步推进。在文化馆、三皇庙景区和6个市图书馆总分馆试点单位布局非遗书屋,免费开放52种非遗图书阅览和50个视频剧目观赏服务。
青春力量延续文化薪火
清晨的练功房,窗棂凝着未晞的露,孩子们已排成青竹般的行列,足尖踮起如雏鹤初立,颤巍巍欲触天光。
这里是孝义市与吕梁艺校合作开办的孝义碗碗腔非遗传习班,为了台上的精彩呈现,孩子们每日清晨五点便扎进练功房,踢腿、下腰、练唱腔……这些在练功房里磨出的功底,也成了他们藏不住的底气。不久前落幕的第29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学员们表现亮眼,喜摘六朵“小梅花”奖,这也是该市深化“校地合作”传承模式,结出的丰硕成果。
这群平均年龄不足十四岁的孩子,让三百年孝义碗碗腔首次在这项全国少儿戏曲最高赛事中,烙下鲜活的印记。正如带队老师所言:“孩子们捧回的不只是梅花,更是让碗碗腔在新时代绽放的种子。”
人才是非遗传承的核心力量,孝义市始终将人才建设作为非遗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推行“1+2”师徒传承模式,通过以老带新让技艺代代相传,同时深化校地协同育人机制。2022年8月16日,与吕梁艺校签订协议,组建孝义非遗传习班,首期52名学生开始为期6年的孝义碗碗腔专业学习。目前该班学生已参加2024年孝义市迎新春文艺晚会、2024“山西娃喊你看山西”山西省少年儿童优秀传统文化展演,2025年央视《宝贝亮相吧》,凭借独特的韵律唱腔、惟妙惟肖的表演生动呈现学习成果,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尽展孝义碗碗腔独特韵味,得到了各界人士的赞誉。2025年7月24日,与太原市文化艺术学校合作签约,举办第二期孝义非遗(皮影戏与木偶戏)传习班,依托专业院校资源,重点为木偶戏皮影戏表演与制作等技艺培育新生力量,将让古老技艺更好与青年人“对话”。
优质阵地赓续城市记忆
在景区设立非遗文化展示体验馆,列入免费开放项目;推出以南曹村豆腐传统制作技艺体验园、羊羔酒传统技艺展示体验馆为节点的孝义非遗文化一日游线路,全力打造“孝义非遗文化体验游”品牌……近年来,在孝义的非遗保护版图中,几处特色鲜明的非遗集中展示点正以其独特魅力成为传承地域文化、丰富群众生活的重要载体。
位于孝义市贾家庄村的三皇庙旁,有座“非遗小院”,设置了不同非遗门类的艺术传习所,开展非遗项目展示、展演、展销等丰富活动,每到周末或节假日总有不少游客前来,沉浸式体验非遗魅力。
在小院内的非遗文化展示馆,集中展示了孝义皮影戏、孝义碗碗腔、孝义木偶戏、贾家庄婚俗四项国家级非遗。在艺术传习所,分布了好几处非遗传承人的展示互动台,他们有的在用刻刀制作皮影,有的在制作木偶,还有的在忙着绘画……他们的工作室成了生动的非遗展示室,不仅丰富了游客的参观体验,还能产生经济效益。
“通过建立非遗展馆等方式,让沉睡在历史中的文化基因,通过一件件非遗展品‘活’在当下,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根与魂。”该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孝义积极引导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建成南曹村豆腐传统制作技艺、羊羔酒传统酿造技艺、杏野砂器传统制作技艺、孝义传统木雕制作技艺4个生产性保护基地;依托孝义面塑、苏家庄年俗等非遗项目建成了11个单体非遗项目展示馆;支持武兴、张建琴、王钟、王茂伟等非遗传承人设立了皮影木偶、剪纸、面塑等传习工作室16个;支持皮影木偶艺术研究会、秧歌研究会、碗碗腔票友协会等社会组织组建非遗文化艺术团6个。
目前,孝义市已初步构建了以非遗综合传习中心为主体,38个传承传习发展平台为辐射的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组合体,形成了活态与静态展示相互补充、保护传承与开发良性互动的局面。
文创展演绽放传承魅力
从非遗文创展览到非遗民俗展演,从市集到技艺大赛……近年来,孝义市把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作为丰富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措施,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展示孝义丰富多彩的非遗资源。
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走出博物馆和非遗工坊,走进景区、社区、公园、商圈、大集,既接地气,又有新意,也向人们多角度呈现了千年孝义的文化底蕴与活力新姿。
皮影戏、木偶戏、碗碗腔这些艺术形式不再曲高和寡,以“政府买单、群众看戏”的惠民模式,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到群众身边,让市民和游客零距离接触非遗,领略非遗之美,感受非遗独特魅力。贾家庄婚俗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之一,沿袭中国古代婚嫁礼仪,是汉民族婚俗礼仪的典型代表。以其独特的礼仪程序、民间歌谣、婚庆道具和“闹洞房”习俗,展示了孝义人家对婚姻的美好祝愿,传承着传统礼教。如今,这项非遗也通过沉浸式展演走入游客视野,成为文化体验的新亮点。
除了上述四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孝义还大力发展了各种富有创意的非遗文创产品,成为文创界的新宠。皮影戏台、南稍门、中阳楼……成系列的积木文创,让游客在搭建过程中见证孝义魅力。而带有神话色彩的观音包饰,则以萌态可掬的形象呈现,展现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完美融合。孝义方言扑克牌、笔记本、3D立体画等文创则深度融合本土元素与文创潮流,兼具趣味性与文化底蕴,深受年轻人与孩子喜爱。
与此同时,一场场承载着地域特色和乡村记忆的非遗土特产展销会为市民和游客开启“一站式”非遗嗨购模式。
为助力和支持当地特色产品“走”出去,2024年,孝义非遗保护中心借助山西省群众文化活动民歌山西邀请赛、吕梁市农民丰收节在孝义举办的契机,组织相关非遗单位参加土特名优非遗文创产品展,让更多人走进孝义,了解孝义。整合资源打造时代天街非遗集市,拓宽销售平台,全市非遗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建设更加完善。积极参展“跟着悟空游孝义”“畅游高速乐享文旅”等省市大型活动,通过视频展播、专题宣传等方式,推广孝义非遗土特产。
2025年,山西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在孝义举办期间,孝义非遗保护中心用一场接地气、聚人气的推广活动,让非遗文创优质农特产品借势“出圈”。赛场外,吕梁市120余户农产品加工企业、110余户非遗文创企业进行集中展示展销,实现总销售额84.6万元,累计吸引群众参与体验超过36.7万人次。
从重点项目的保护到基础工作的完善,再到非遗的探索利用与文旅融合,“非遗+”的模式吸引着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爱上孝义非遗。下一步,孝义市将继续加强非遗的系统性保护,提高非遗的文化、经济和社会效益,继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交流互鉴。□ 文/张丽妍 图/史三宝
来源: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