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辉:村里的创业人赶“全国订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8 09:20 1

摘要:头营镇利民村村民马学来:我24岁就跟着王彦辉干,来公司已经3年了。看着他一路打拼,他是真心实意要干成事业的。能吃苦,有闯劲,这才是我们年轻人该有的样子。

王彦辉查看西蓝花的品质。

头营镇利民村村民马学来:我24岁就跟着王彦辉干,来公司已经3年了。看着他一路打拼,他是真心实意要干成事业的。能吃苦,有闯劲,这才是我们年轻人该有的样子。

黄铎堡镇陈庄村村民杨秀琴:看着王彦辉从一车菜都卖不出去,到现在咱们的西蓝花都抢着要,这些年真是实打实干出来的。

人物档案

王彦辉,29岁,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吴磨村人,毕业后返乡创业,成立宁夏众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现带动周边10个村3000多户农户种植西蓝花,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成为当地冷凉蔬菜产业发展的带头人。

人物故事

“王总,广西的订单今天能多发一车吗?”电话那头的采购经理语气急切。

8月23日6时,露水还没干,工人已开始采摘、装箱西蓝花。王彦辉的手机响个不停,催货的电话一个接一个。

王彦辉望着装车工人,眉头紧锁。这车23吨的货刚发走,南宁的订单还差5吨没着落。此时,微信群里又弹出新消息:武汉催5吨,广州要2吨,成都等1.5吨……每个数字都在提醒他:地里的菜供不上了。

旧愁未解添新愁。技术员发来了一张照片:几株西蓝花上,出现了针尖大的黑点。王彦辉的太阳穴突突直跳,这个毛病是6年前落下的病根。

2019年夏天,刚毕业回乡的王彦辉第一次体会到父亲说的“庄稼人看天吃饭”的残酷。

雨是半夜开始下的,王彦辉冲到地里,积水已没过脚踝。手电筒照过去,300亩西蓝花泡在水里……

天亮雨停,地里的菜也全毁了。收购商来看了一眼扭头就走,6元一公斤的订单成了废纸。王彦辉蹲在地头算账:300亩地整整一季的收成全打了水漂,种子、肥料、人工、地租……所有投入化为乌有。

“那阵子我天天蹲在地里,看着这些菜。”这段经历让他憋足了劲要解决黑腐病。从查阅资料到请教专家,从调配药剂到改良排水,经过几年反复实践,他摸索出了一套防治方法。“你们这个防治方案是咋想到的?”如今,宁夏农林科学院的专家来参观时如是问,王彦辉笑着说:“交过学费的。”

现在,王彦辉团队经营的西蓝花种植面积已经从最初的几百亩扩大到2700亩,产品销往全国10多个省市。

就在产业稳步扩张时,新的挑战又出现了。2023年7月5日,一通电话让王彦辉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王总,南京仓拒收了。”电话那头,司机的声音透着无奈,“说是花球验收不合格。”

王彦辉看了眼日历——第二天就是原州区蔬菜节开幕,展台还没布置完。他立刻拨通电话,从仓库质检员到区域主管,再到平台采购负责人,挨个沟通协调。

深夜12时,王彦辉咬着牙作出决定:“倒了吧。”可司机更愁:“往哪倒?”最后花了3500元垃圾处理费,才处理了这批因规格不符被拒收的西蓝花。这场“电话马拉松”从当天下午4时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1时。运费、包装费、违约金,还要高价补货给客户,算下来,10多万没了。

吃一堑长一智。这些挫折让王彦辉更注重品质把控和风险预防,从种植到出库的全过程都贯穿着品质管控,现在,应对田里偶尔出现黑点,王彦辉团队已能“手拿把掐”。

曾经手足无措,如今成了检验团队的标尺。苛刻的标准,让“原州区西蓝花”成了市场的免检招牌——客商认的不只是品质,更是对食品安全的信任。

宁夏众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年均培育优质蔬菜种苗3500万株,不仅满足自有2700亩基地需求,还为周边10个村3000多户农户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持。在企业的带动下,“六盘山冷凉蔬菜”品牌越叫越响,产品销往全国10余个省市,彭堡镇冷凉蔬菜种植规模发展到3万亩,户均年增收超5000元。

点睛之句

王彦辉:农业就是这样,永远有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只要我们肯学肯干,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