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水青山结出“富民果” 奏响生态与产业的和谐乐章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8 09:20 1

摘要:宁夏彭阳县的蜕变,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这座曾深陷贫瘠的西北小县城,以“两山”理念为指引,以持续的战略定力与实干担当,创造了从“苦甲天下”到“高原绿岛”的生态奇迹,走出了从“种树保水”到“林果富民”的绿色发展之路。

宁夏彭阳县的蜕变,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这座曾深陷贫瘠的西北小县城,以“两山”理念为指引,以持续的战略定力与实干担当,创造了从“苦甲天下”到“高原绿岛”的生态奇迹,走出了从“种树保水”到“林果富民”的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治理筑牢绿色根基。彭阳县地处宁夏南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曾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20世纪80年代,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92%。“山是和尚头、缺水贵如油、风吹黄沙走、降雨泥水流”是当时山川面貌的真实写照。面对生态困境,彭阳县深刻意识到,没有绿水青山,何谈金山银山。20年来,当地始终将生态治理摆在优先位置,以小流域为单元,围绕沟、坡两个重点,按照“先上后下、先坡后沟、沟坡兼治”的思路,探索出“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头库坝穿靴子”的立体治理模式。目前,全县水平梯田由建县之初的3.8万亩增加到88.32万亩,基本实现从种到收的机械化作业,森林覆盖率也从建县初期的3%提高到21.27%,成为宁夏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县区之一。在生态治理中,彭阳县注重将“生态账”与“民生账”相结合,鼓励农民参与植树造林和梯田建设,既让荒山披绿,也让群众通过生态建设获得劳动收入,实现了“治一方水土,富一方百姓”的初步成效。当地以实践证明,生态治理不仅是生存之需,更是发展的根本前提,坚实的生态根基让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林果产业拓宽富民之路。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为彭阳产业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何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优势,彭阳的答案是立足生态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让绿色成为富民强县的鲜明底色。林果产业成为彭阳县践行“两山”理念的典范。依托多年植树造林形成的资源优势,彭阳县大力发展红梅杏、苹果、核桃等特色经济林,打造出“彭阳红梅杏”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特别是红梅杏,从最初的“一棵树”发展为如今的“一片林”。当地通过对接市场实现品牌化发展,从“零散售”转变为“订单销”。同时整合资源延伸产业链,从单纯卖原果变为卖产品,推动红梅杏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24年,“彭阳红梅杏”喜获丰收,产量近6000吨,全产业链产值约2.3亿元。从“种树保水”到“林果富民”,小小红梅杏成为连接生态保护与群众致富的“金果子”。生态旅游的兴起也让彭阳县的绿色价值进一步释放。依托茹河瀑布、金鸡坪梯田等生态景观,彭阳县打造“生态观光+乡村体验”旅游线路,扶持发展27家星级农家乐、11家民宿,带动周边群众从事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行业。这片曾经的黄土旱塬,正将满山苍翠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走出了一条依托绿色产业实现富民增收的康庄大道。

机制创新保障持续发展。“两山”理念的转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健全的机制保障。20年来,彭阳县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为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在生态补偿机制方面,彭阳县积极争取生态护林员、公益林管护等政策,让群众从生态保护中获得稳定收益。同时探索建立“碳汇交易”试点,2024年9月12日,彭阳县完成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第一单。此单交易不仅标志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大突破,更为探索西北地区水土保持提质增效新途径、发展水土保持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宁夏方案”。在产业发展机制上,彭阳县推行“合作社+企业+农户”发展模式,形成企业与农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联结体和利益分配长效机制。这不仅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更给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实践证明,正是这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破解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深层次矛盾,为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长久而坚实的保障。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