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融科技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甘孜藏族自治州分行(简称人民银行甘孜州分行)积极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有序推进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落地,示范项目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文/中国人民银行甘孜藏族自治州分行 吴超波 唐康强
金融科技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甘孜藏族自治州分行(简称人民银行甘孜州分行)积极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有序推进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落地,示范项目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近年来,人民银行甘孜州分行围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找准突破口精准持续发力。自启动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建设以来,已推动十余个项目在甘孜大地落地见效。
1. 围绕基础设施,赋能普惠金融
推动金融机构加大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促进金融服务下沉到农牧区,拓展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提升金融服务的温度。
一是大力推进助农取款服务点建设。推动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实现社保医保、便民缴费、银行业务就近办理,为农牧民提供足不出村的便捷金融服务。目前,全州已建成助农取款服务点3665个。
二是开展农村金融无障碍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甘孜农商银行建成全国首个康巴藏语语音库,开发上线藏语版手机银行App,在ATM、STM银行自助终端上推出藏文界面和藏语播报,在网点推出藏区语音叫号服务,目前,手机银行藏文服务专区访问量达200万次。推动工行甘孜分行、建行甘孜分行打造基于适老化理念的手机银行服务,设计符合老年人使用习惯的涵盖语音朗读、大号文字显示、通俗业务用语等功能的手机银行服务,有效提升了老年客户金融服务体验感。
甘孜州农村商业银行推出藏文版手机银行,有效提升农牧民群众金融服务获得感和幸福感
2. 围绕民生领域,赋能农村公共服务
推动金融机构不断深化金融科技在民生领域中的应用,探索农村地区金融与社保、政务等领域的合作,助力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乡村民生保障建设。
一是推动银社合作。农行甘孜分行利用“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社保卡惠农服务”项目,将社保卡查询、申领、激活等多项服务嵌入已布放的助农取款机具及移动营销PAD上,实现一站办理。
二是推动银农合作。工行甘孜分行利用“基于大数据平台技术的四川省农民工服务平台”,积极打造集“农民工服务站+电信服务点+邮政服务点+金融服务点”四位一体的农民工党群综合服务站,促进农民工服务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精准化,打通服务保障农民工“最后一公里”。
3. 围绕供应链,赋能产业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人民银行甘孜州分行推动金融机构开展科技创新,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深度融合。
一是加大供应链金融服务供给力度。太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康定支公司针对高原藏区牦牛存栏量高、养殖分散的特点,创新引入电子芯片耳标系统,将一线承保、电子芯片耳标和大数据综合管理系统有效结合,为高原藏区养殖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实现被保险标的全周期管理,目前,已为全州22万头牦牛佩戴电子芯片耳标。
二是邮储银行甘孜州分行依托邮政银行手机App,推出移动端线下信贷营销支持工具“营销地图”。通过地图定位导航、一键外呼、定位打卡等系列功能服务于贷款融资意向客户,基于大数据对客户信用进行精准画像,有效提高客户申贷获得性,目前,已累计为信用村内用户发放线上贷款3069笔。
中国人民银行甘孜藏族自治州分行外景图
4. 围绕信息数据,赋能乡村振兴
一是强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动金融机构信用信息有序共享与互联互通,整合数据资源,完善农户信用档案,优化信用评价方法体系,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目前,已评定信用农户13万户,信用村1841个,信用乡(镇)235个,信用评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94家。
二是强化农村金融安全管控。邮储银行甘孜州分行将“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乡村融资风控平台”与现有业务系统进行集成,实现了数据的自动化流转和风险评估的实时反馈,该行依托此平台,新增贷款1069笔。
三是助力农村建设数字化。建行甘孜分行联合中华财险甘孜中心支公司,积极拓展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服务渠道,依托农业农村部信贷直通车政策,围绕农户信贷产品,构建银保协同助农惠农机制,充分发挥“农业保险+信用融资”作用。
1. 金融科技人才极度匮乏
调查显示,全州7家州级银行分支机构,仅有甘孜农商银行设置了专门的科技部门,并配备有专职人员6人,其余机构均未单独设立科技部门,科技工作大部分由行内办公室人员兼职开展,且科技岗位人员配备平均不足2人。仅有的科技岗位人员也较少有科技专业背景,能力水平难以适应当前技术更新的形势需要。
2. 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识还不够强
州内金融机构业务系统均高度依赖其上级行,本能地认为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属于上层决策,本级机构按部就班执行即可。同时,出于对数据安全、统一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考虑,大多数州级及县级金融机构不具备业务系统、业务产品自主开发权限,导致州、县级金融机构绝大部分以推广上级行的系统和产品为主,自主创新成果、创新场景建设较少。
3. 金融科技产品的农牧区受众主观意愿不强
据统计,甘孜州城镇化率仅为32.92%,110.6万的总人口中,农牧区人口就有74.19万人,占比67.08%,且农牧区人口大多学历低,收入不高,对科技产品的理解能力有限,接受度偏低,适应性较差,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存在较大障碍,线上金融业务在农牧区难以有效推广。
1. 提高政治站位和战略定位
引导金融机构牢固树立“金融科技是金融数字化转型驱动力”的战略意识。以深化实施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为契机,金融机构科学制定具体规划,拓展服务渠道,丰富产品供给,创新运营模式,简化业务流程,增强风控能力。充分运用“扎根本土、服务本土”的地缘优势,发挥农村金融网点“主力军”和“毛细血管”的作用,推进数字化转型。主动协调地方财政、农业农村、科技等职能部门,协同建立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沟通机制和运行机制。
2. 充分扩大金融科技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
抓住美丽乡村、绿色发展等重点,加强农牧区金融服务需求的调研走访,开发符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点、满足农村新业态发展需求的具有甘孜藏区特色的金融科技服务产品,推出更细微、更周到、更有效的金融供给。同时,借助移动互联网在藏区快速发展的趋势,加速推广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服务和产品,将其嵌入藏区群众的衣食住行、医疗、娱乐等各个环节,探索特色鲜明、丰富多元的应用场景。
3. 大力改善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的多重环境
加强对金融科技人才的重视程度,健全金融科技人才管理机制,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动能,为金融科技人才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实践空间和机会。加强科技人才培训力度,让科技人才更多的吸收和运用当前最新技术成果,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产品供给。针对金融科技知识、产品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推广活动,开发农牧民群众通俗易懂的线上金融服务适配培训教程,“手把手”向农牧民群众传导线上金融服务的流程和使用方法,真正提高金融科技产品的受众度、接受度和普及率。
来源:金融电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