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陕北汉子的革命生涯 | 怀念我的爷爷乔尚银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8 09:12 4

摘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的爷爷乔尚银就是在抗日战争年代追随革命、参加革命,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一位陕北汉子。爷爷生于1912年,佳县店镇乔家枣坪村人,高小文化程度,中共党员。 1936年在延安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的爷爷乔尚银就是在抗日战争年代追随革命、参加革命,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一位陕北汉子。爷爷生于1912年,佳县店镇乔家枣坪村人,高小文化程度,中共党员。 1936年在延安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7月因公殉职。他的名字或许并不为大多数人知晓,但他用一生书写的革命事迹,为我们刻画出千千万万普通革命者最真实的模样——将对家国的赤诚融进血脉,在苦难与抗争中,诠释着精忠报国的朴素真理。

苦难童年

1912年3月的一天,佳县店镇乔家枣坪村的一孔土窑里添了个男娃,族谱属尚字辈,家庭排行第二,得名尚银。在陕北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五男一女六个孩子的家庭,缺衣少穿、忍饥挨饿是常态。

爷爷在13岁那年开始就给地主家站了“冬工”(指冬天户外田地上冻,无法耕作时,地主雇用穷苦人家的小孩以极低微的报酬从事推磨等农活)。数九寒天的陕北气温低至零下二三十多摄氏度,爷爷穿着打满补丁的破夹袄、露着脚趾的鞋根本挡不住凛冽的寒风,冻得实在受不住了,他就趁地主不注意,跑到墙根晒会儿太阳。被地主发现还要狠狠抽他两巴掌。可是为了活命,爷爷只能咬牙坚持。站了两年的“冬工”后,爷爷15岁时就给地主家揽了长工,耕地送粪、挑水劈柴,收秋扬场、冬闲备耕,长年累月在地主家劳作。

革命火种

1931年冬天,店镇高级小学办起了“冬书”(利用冬天农闲时间开展的季节性教育),爷爷就凑了学费去读“冬书”。当时的老师不只是教识字,还偷偷讲红军的故事。通过参加了两次的“冬书”学习,爷爷不仅识字了,也似懂非懂地了解了一些革命道理,隐隐约约地感觉自己该做点什么。后来他想明白了,要追随革命者的脚步“闹红”,让穷人的孩子能吃饱饭、进学堂,让乡亲们“耕者有其田”,通过勤恳的劳作能养活一家老小,再不用受地主恶霸的剥削。

年关前,爷爷把给地主家打长工攒下的几升小米悄悄分给了村里最困难的人家。在他看来,革命者就得帮老百姓保住命、护住家,家家户户的日子稳当了,革命就有希望了。

追随革命

其实,早在1925年,乔国桢、杜嗣尧、高光祖等人建立了葭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店镇支部。1928年5月,为了便于领导,中共陕北特委将中共葭县县委改为由米脂县委领导下的中共葭县特区委员会,书记为乔鼎铭。1928年,为掩护中共特区委工作,乔鼎铭在家乡乔家老庄村(与乔家枣坪村相邻)办起补习学校,区委负责人以教员或学生身份从事秘密工作……邻村贺家沟村的贺大增、南山村的乔备光等,这些白天扛锄头的庄稼人,夜里常会聚在窑洞里商议对策,开展革命工作。

1935年,白色恐怖像乌云压在陕北高原上。由于党组织里面出了叛徒,爷爷同村同族的地下党员乔富宗与乔加塄被国民党兵抓走了。可是,任凭严刑逼供、残酷折磨,两人硬是没吐露半个字的秘密,最后被国民党匪徒游街拉到乔家枣坪村召开千人大会后公开杀害了。当匪兵来村时,爷爷已来不及转移,就近躲在邻居家储存红薯的地窖里。乔富宗与乔加塄被杀害后,他知道自己该接过他们肩头的活儿,替他们走完未竟的路……

1936年,爷爷在延安参加工作,1938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特殊使命

党中央在延安时期,由于国民党经济封锁和日本侵略者的破坏,边区一度时期食盐供应面临困难。

爷爷参加工作后,正处于这一特殊时期。组织赋予他一份特殊的使命——以商人隐蔽身份为边区采购食盐、布匹和战马等物资。为解决食盐困难这一问题,爷爷和他的战友们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在三边分区收购大量棉花,将盐化成水浸泡在棉花上,用马队驮回后再将棉花中的盐析出晾干,这样棉花可以纺线织布供给部队做军服,从而解决了边区军民的食盐和布料问题,并建立起稳定的食盐等物资运输体系。虽然常年奔波于敌占区和边区各分区之间,每趟都走在刀尖上,但是为了革命大义,他们走得从容不迫、义无反顾。据有关资料记载,运盐通道打通后,三边分区的盐像血脉一样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了延安。光是1943年这一年,就运了足足十六万驮。

生死转运

抗日战争胜利后,爷爷奉命调回到佳县民运科工作。 1947年,国民党胡宗南部队进犯陕北,毛主席带领的党中央转战陕北,佳县成了物资转运的要道。爷爷带领民运科保障部队后勤工作,组织担架队,筹集军粮支援前线。

当年8月,国民党胡宗南部侵入佳县县境,盘踞县城20余日,生灵涂炭,粮食、财物、牲畜横遭抢掠。同月,螅蜊峪、桃花渡口码头每天开行往返山西碛口、克虎寨等码头的航船,日运送各类军用物资300多吨,政府组织部分干部家属同步转移。转移前,爷爷托人给尚在村里的奶奶捎字条,让她带两个孩子按约定时间在木头峪渡口随组织一起东渡。可是奶奶不识字,等找到可靠人读懂字条内容时,早已错过了渡河时间。开船的时间到了,战友劝说爷爷再等等孩子,可他看着满船的物资,深知这关系着党中央、关系着全中国的安危和未来,毅然决定立即东渡,把对家人的牵挂化作了对党和人民的赤诚热爱!

转运最后一批物资那天,国民党的部队快打到了乌镇,他们顾不上吃饭,争分夺秒往船上装东西。当运送文件及家属人员的船刚离开码头,就被国民党匪兵的机枪打中,掌舵的艄公当场就牺牲了,船在湍急的黄河里翻了个底朝天,人员全部落水。爷爷凭着好水性在冰冷的水里扑腾,在被冲入黄河下游30多里地的山西临县曲峪镇一带上岸,幸免于难。

国民党进攻陕北失败以后,党中央为了迅速恢复战争创伤、发展经济,鼓励干部兴办实业。1947年冬,爷爷乔尚银与魏珠武、刘绿瑞奉命组建葭县振华贸易公司。公司成立后,他们以跑买卖为名义,为前线及延安筹钱筹物,重点为贺龙元帅的部队筹集军费。其活动范围涵盖内蒙古、宁夏、山西、三边分区等地,主要是将内蒙古等地的马匹运到山西换取粮食,将三边分区等地的盐巴运送到边区保障供给,赚取的资金上交政府。 1956年,葭县振华贸易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公私合营号召,成立了葭县公私合营联社,爷爷任主任。 1958年,葭县并入米脂县后,所有供销合作社均改称中心商店,当年12月成立葭县公私合营商店,爷爷任公方经理,享受县团级待遇。

守望陕北

1959年到1961年,陕北遭受百年不遇的旱灾,庄稼几乎没有收成。 1966年,国家调了救灾粮,在绥德设了转运站,爷爷参加救灾物资分配工作。为了让乡亲们早点领到粮食,爷爷与搬运工人一起干,主动扛起装卸搬运的重活,终因劳累过度、积劳成疾,倒在了转运站的粮堆旁。风过粮堆,沙沙作响,再也没能唤醒这个总想让乡亲们早点吃上饱饭的人。 1966年7月29日,乔尚银因公殉职,年仅55岁。

时任佳县人民政府县长亲自主持追悼会,县委书记致悼词,称赞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精神传承

受爷爷影响,他的四弟乔尚直、五弟乔尚才等也先后参加了革命。现在,爷爷的直系后辈中有中共党员16名,他们无论是哪行哪业,皆传承着爷爷那份炽热的革命家国情怀,持续着一棒棒的精神接力,让精忠报国的朴素真理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时光荏苒,爷爷乔尚银离开我们已经60年了。可纵使时光流转,爷爷那份为中国人民解放、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倾尽一生的奋斗精神,以及他留下的不朽业绩,早已镌刻进岁月深处,永远为后人所敬仰、怀念。

本文来自【定边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