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一男子长期饮用功能饮料提神,视力几近丧失:如何挽救视力!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0 14:20 2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凌晨的医院,急诊室的灯光惨白。医生低头检查着眼前的患者——一名30岁出头的男子,双眼布满血丝,眼神涣散。他的视力已经下降到仅能勉强看清眼前晃动的手指,几乎接近失明。

病因并不复杂,却让人震惊——他每天至少喝三罐功能饮料,持续了两年。

“只是提神,怎么可能让人失明?”许多人听到这则新闻时,第一反应是怀疑。功能饮料,超市货架上随处可见,广告里宣传的“能量补充”“精神焕发”深入人心。它们真的会对健康产生如此严重的影响吗?答案比你想象的更可怕。

功能饮料——提神,还是透支?

功能饮料的宣传语总是充满活力:提高注意力、增强体力、迅速恢复精力。这类饮品的核心成分主要包括咖啡因、牛磺酸、B族维生素、大量糖分,以及一些“增强代谢”的添加剂。它们确实能在短时间内让人感到精力充沛,但这种刺激是以透支身体为代价的。

咖啡因是功能饮料的主要提神成分,它通过阻断大脑中的腺苷受体,让人感到清醒。当摄入量超过一定限度,神经系统会进入过度兴奋状态,导致失眠、心悸、焦虑,甚至影响视神经供血。

更危险的是,长期大量饮用功能饮料会导致维生素B1缺乏。这是一种常被忽视的现象,却与视力健康息息相关。

视力衰退的幕后黑手

案例中的男子,视力急剧下降的真正原因是营养性视神经变,这是一种由维生素缺乏或代谢紊乱导致的视神经受损疾病。

维生素B1(硫胺素)对于神经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它不仅参与能量代谢,还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当维生素B1长期缺乏,视神经会因代谢障碍而受损,最终导致视力下降,甚至不可逆的失明。

功能饮料的高糖分是另一个隐形杀手。过量糖分会加速B族维生素的消耗,抑制其吸收,进一步加剧维生素B1的缺乏。高糖饮食会增加体内氧化应激水平,使视神经更容易受到损害。

这不仅仅是个例。2019年,英国一名17岁少年因长期挑食、只吃薯条和白面包,导致维生素B12和B1严重缺乏,最终出现营养性视神经变,视力永久受损。

那么,中医对此又是如何解释的?

中医视角:肝开窍于目,脾胃为本

在中医理论中,“肝开窍于目”,也就是说,肝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视力。而长期大量饮用功能饮料,会伤及肝脏,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导致“肝血不足”或“肝火上炎”,表现为眼睛干涩、视力模糊,甚至出现黄斑病变、青光眼等严重眼疾。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营养吸收不良会直接影响视神经功能,而功能饮料中的高糖、高咖啡因会损伤脾胃,进一步加剧营养失衡。

这与中医所讲的“脾虚生湿,湿困清阳”不谋而合——当脾胃功能受损,体内湿气滞留,清阳不升,眼部供血不足,最终影响视力。

功能饮料的“甜蜜陷阱”

许多人认为,喝功能饮料的危害仅限于心悸、失眠,最多就是“伤肝伤肾”,但它对眼睛的影响往往被忽视。

长期喝功能饮料的人,可能已经掉进了“甜蜜陷阱”。一罐功能饮料的含糖量可高达30-50克,相当于七八块方糖,而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成年人每日糖摄入量不应超过25克。

过量糖分会导致血糖波动,增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一项发表于《糖尿病护理》(DiabetesCare)期刊的研究表明,长期高糖饮食会导致视网膜微血管病变,最终导致视力下降。

更糟糕的是,功能饮料中的高咖啡因会加速钙的流失,影响眼部微血管的健康,导致眼压升高,增加青光眼的风险。

如何拯救你的眼睛?

如果你已经习惯了用功能饮料提神,是时候重新审视你的健康选择了。

功能饮料并不是唯一的提神方式。你可以选择更健康的方式来提高精力,比如:

· 枸杞菊花茶:养肝明目,缓解视疲劳。

· 红枣桂圆茶:补气血,增强体力。

· 黑芝麻核桃糊:富含维生素B族和优质脂肪酸,有助于保护视神经。

为了防止视神经受损,日常饮食中应增加瘦肉、糙米、豆类、坚果等富含B1的食物。特别是糙米和全谷类,它们不仅能提供稳定的能量,还能避免血糖骤升骤降。

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会加重视疲劳,进一步损害视神经。每用眼40分钟,至少休息5-10分钟,远眺放松,让眼睛得到充分休息。

减少高糖和高咖啡因饮品的摄入,避免脾胃受损,保证营养吸收。可以适量喝一些山药粥、茯苓汤,帮助健脾化湿,促进气血循环,间接保护视力。

结语

功能饮料看似是现代人“缓解疲劳”的快捷方式,实则是慢性健康杀手。它不仅影响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健康,还会悄无声息地损害你的视力,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透支健康,甚至付出不可逆的代价。

视力一旦受损,难以恢复。那些因为熬夜、加班、学习而依赖功能饮料的人,或许应该问问自己:这罐饮料,真的值得吗?

信息来源

1. 《糖尿病护理》,2019年研究报告

2.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每日糖摄入量的建议

3. 《英国医学杂志》(BMJ),2019年关于营养性视神经的病例分析

4. 《中医眼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刘医师科普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