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饥饿的少女为了一块面包,出卖了14岁的身体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6 11:00 2

摘要:有些道理老一辈说了无数遍,我们年少不信,可真的临到眼前,谁又能跑得掉?1935年早春那天,戈梅利的风还带着料峭的凉意,14岁的柳德米拉就这样背着简陋的包袱,一步步离开家门。她不是赌气,更不是什么青春期的逆反——门口的父亲只抽着马合烟,沉默地看着她走远,像看着自

柳德米拉:饥饿的春天与走不出的街头

有些道理老一辈说了无数遍,我们年少不信,可真的临到眼前,谁又能跑得掉?1935年早春那天,戈梅利的风还带着料峭的凉意,14岁的柳德米拉就这样背着简陋的包袱,一步步离开家门。她不是赌气,更不是什么青春期的逆反——门口的父亲只抽着马合烟,沉默地看着她走远,像看着自己的命运全无办法。

说白了,就是饿。那些年乌克兰平原不是什么“欧洲粮仓”,反而变成了饿殍遍野。妈妈和奶奶都因饥饿染病走了,人没了,家里断了粮,柳德米拉每天醒来睁眼就琢磨:还有啥能塞进嘴里?村子里能走的人都走了,剩下的不是太老,就是太小。其实父亲也是快要上路的,只是这两天还没最后下定决心罢了。

他总想给女儿点提醒。“你长大了,也许还想上课,”那晚,他蹲在火炉旁,一边吸着烟一边咕哝:“可你妈十五岁就嫁给我,她能活着,是因为女人总比男人能撑。”话里藏着一种无力。柳德米拉没埋怨他——在这个家,谁也不是故意要让谁饿死,粮食都在别人的手里。

那一夜,柳德米拉哭了,也点不出到底为谁哭。为自己,为母亲,也为父亲干裂的双手。日子像往后摔的肥皂,抓不住。有时候我会想,她那时是真的一点希望都没有了吗?还是觉得多待一天,心里多一阵难受。

她的故乡其实并不算贫瘠,离基辅那边有三百多公里,按理说应该丰衣足食。可那个时代的春天,每到四月就是断粮的日子。家家户户没米下锅,偶尔在村头看到有人饿死的身影,大家都只敢悄悄掩面。柳德米拉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在灾荒里离开家的孩子。

苏联那几年也怪,说是工业大发展,其实底层农民没一个能讨到合适的生活。有些政策就像是打铁,不管锅里米有没有,铁一定得打。斯大林说要搞集体化,农民哪能愿意?地是自己的,粮是自己的,让丢下交到公家,谁都不肯。结果,硬是靠着威风和枪,把反抗的都揍了,谁不屈服就流放、枪毙。暴力是暴力,饿死也是真的。柳德米拉家,跟千百个农民家的结局一样,都是一个字:“饿”。

有时候看旧照片,苏联的城里头灯火辉煌,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日子过得跟天堂似的。可报纸从来只写莫斯科的歌剧和芭蕾,什么都不提饥荒。国外记者想跑到农村看看真实情况,统统给拦下了。明面上说,苏联处处繁华,实际上一块面包都是命。

柳德米拉在城市里流浪的时候,有时候会路过那些所谓“小白桦树”商店。她当然进不去,但站在外头抬头望见,那里面等着购物的大人脸上全是得意。店里卖的东西,同样的钱能买比普通商店好得多的货色。她有时会发呆——这世上哪来的道理,这么多穷人,偏偏有人享福。

莫斯科的街头,贫穷和富贵像两条永远不交叉的铁轨。高干子弟开着汽车,随意涌进一座座豪华俱乐部;而柳德米拉这样的孩子,则在街角阴影里冷眼旁观——她只有饥饿相伴。城市越大,差距越显得扎眼。玩乐的人聚集在“厂长俱乐部”“军官俱乐部”,工人们忙着给他们生产鱼子酱、铺设舞池,却连自己都吃不上饭。

那几年流浪儿童越来越多,大城市火车站像是个巨大的临时家。有些孩子乞讨,有些偷盗,有些被逼无奈混进妓院。到了1935年,政府干脆下了狠手:12岁以上的孩子,只要偷了东西,判刑跟大人一样,甚至死刑。那时候的“法”,哪里是为了教化,只是想把麻烦推远点吧。

听说,那年政府还暗地里下令,“抓到流浪偷粮食或得了病的孩子,能处理就处理。”这话听着冷,想想柳德米拉那样的流浪少女,命运早被决定了。好歹经济稍有好转,流浪儿才没那么多。但就像天气反复无常,一遇灾荒,流浪儿的问题又卷土重来——穷人的孩子,永远是先倒霉。

柳德米拉最后落脚于莫斯科,一切只剩“生存”二字。每天上午在街头绕圈,晚上却奔向那些藏在巷子深处的门——她卖了自己,换来几块面包。14岁的身体,14岁的灵魂,早就无法对生活抱什么幻想。那种痛苦,她后来在日记里写得明明白白,说自己是被饥饿逼得无路可走。

我们总以为苦日子能咬牙挺过去,可真是只有经历过,才懂什么叫“活不如死”。柳德米拉后来参了军,投身卫国战争。战乱中,灾荒的记忆没因战火而消散,反倒成了心里的伤疤。

她说自己一生都忘不了莫斯科那些高干子弟的车子、服饰和笑声,更忘不了自己的选择。其实柳德米拉只是千百万悲剧里的一个剪影,只要底层还在贫穷和失望里挣扎,这种故事就不会消失。历史里这些黑暗角落,总有人喜欢拿艳丽的词语去遮盖,可事实只需要一句话:有人吃肉,有人饿死。

其实,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答案。柳德米拉后来在军旅里究竟经历了什么,她把那些失去的年纪和碎掉的自尊怎么埋葬……都无从得知。当我们在饭桌边放心吃下一块面包的时候,很难想象有些人的青春就是拿饥饿和屈辱去交换。你说这是不是世界的错?还是人的命就该如此?谁也说不清。

柳德米拉,大饥荒里的一个女孩,只是活下来了。活下来,也只是刚刚开始。

来源:珊瑚礁潜水的勇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