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夹烟”改“握拳”?改的是画还是魂?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8 00:52 2

摘要:近日,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一幅鲁迅手里夹香烟的墙画被个别游客投诉,认为此画不妥,“鲁迅夹烟”会对青少年的行为规范产生不良影响,建议将夹烟改为握拳。相关话题引发热议,一度冲上热搜。

近日,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一幅鲁迅手里夹香烟的墙画被个别游客投诉,认为此画不妥,“鲁迅夹烟”会对青少年的行为规范产生不良影响,建议将夹烟改为握拳。相关话题引发热议,一度冲上热搜。

对于此事,许多网友纷纷表示“无须修改、尊重历史”。纪念馆也回应:景区始终坚持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不轻易改变鲁迅故里在广大游客中的既有形象。还有业内人士表示,“墙画所呈现的是更为‘生活化的鲁迅’,是受到大众广泛认同和喜爱的形象”。

正如官方回应所说,鲁迅是中国现代新兴木刻的倡导者,景墙用木刻形式表现,符合鲁迅文化的历史背景,富有民族性、地方性和艺术性。

鲁迅非常喜欢木刻艺术,他以“为大众而艺术”的信念,将传统木刻改造为直面社会现实、唤醒民众意识的革命武器。他自费编译珂勒惠支、麦绥莱勒等欧洲表现主义版画集,引入苏联革命木刻,通过举办讲习会、撰写评论、扶持青年木刻家,他“刀锋要像匕首一样刺向敌人心脏”的创作理念,深刻影响了一代木刻家,人民美术出版社老艺术家沃渣就是其中之一。

沃渣对木刻有天然的领悟,他的第一幅木刻作品是反映四川、河南灾区人民生活的《旱年》,发表在《中国农村》。这幅作品的发表给了沃渣很大鼓励,之后,他接二连三又刻制了几幅版画。但沃渣在创作中也遇到一些困惑,他想求教于鲁迅,又有些犹豫,当他在一个展会上看见鲁迅时,还是没有勇气上前求教,甚至不好意思请同学介绍。

1935年春,沃渣开始给鲁迅写信,并将《旱年》《水灾》《暴动前夕》等版画寄给鲁迅先生。没想到的是,一个星期后,他接到鲁迅热情洋溢的回信。这件事在《鲁迅日记》中也记载了。鲁迅在1935年2月6日的日记中云:“得程沃渣信并木刻四幅。”同月14日记云:“复沃渣信。”沃渣生前回忆,鲁迅对他的鼓励多于批评,让他要进一步刻画人物,不要像有些木刻,张开嘴巴举起拳头而缺乏内在的感情,那样过于简单化了。

从此,沃渣开始与鲁迅先生交往,并得到教导。鲁迅先生赠送给沃渣两本画册,一本是《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另一本是《死魂灵百图》。沃渣从画册中汲取大量精华,融入到创作中。他将这两本画册视为珍宝,因战乱去西安前寄放在一个学校里。1949年后,沃渣还寻找过,学校已经不在了,画册也没有了下落。多少年后,提起这件事,他仍然耿耿于怀。

1936年,鲁迅去世,沃渣前去守灵抬棺。他创作了一张《鲁迅遗容》,发表在《中国呼声》,以表达自己沉痛的哀思。1938年,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等联名发起倡议,建立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毛泽东为鲁迅艺术学院题词“革命的浪漫主义,抗日的现实主义”。

鲁迅的弟子中有一批木刻青年,他去世后,一部分弟子奔赴延安,其中有江丰、沃渣、胡一川、张望、马达、力群、刘岘、陈铁耕、黄山定、叶洛等。最终让起源于绍兴会馆的文化启蒙,在延安窑洞与解放区的土地上,生长出兼具民族性与战斗性的视觉史诗。历史从不需脂粉遮面的伪饰,正如鲁迅指间的烟卷不必换成握拳的虚姿。当木刻青年们在延安的月光下打磨刻刀,当沃渣等艺术家们用黑白分明的版画记录根据地的烽火,他们早已用行动证明:真正的精神启蒙,永远生长在尊重真实的土壤里。

本文部分内容节选自《北总布胡同32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老艺术家们(三)》

作者/林阳

沃渣长篇木刻作品《黑土子的故事》

鲁迅经典作品连环画

《明朗的天 解放区木刻美术日记》

来源:龙尘文学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