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材料中的王子猷选择在兴致到来时行动,而在兴致无存时果断返回,他的行为体现了一种对自我感受的尊重和对生命体验的珍视,拒绝将“来都来了”作为行为导向,而是看重兴趣和感受的真实性,避免在活动中勉为其难,这种生活态度是一种自我认同和不断追寻内心真正需求的体现。相比之下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东晋名士王子猷,在一个大雪之夜,兴之所至,连夜坐着小船去看好朋友戴逵,快到达时却随即转身回去了。有人不解,他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很多人在旅游或者参加一些活动时,虽然现实不如预期,或者对活动本身不太感兴趣,但往往会说:“来都来了。”从而选择继续下去或者接受现状。
上述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的王子猷选择在兴致到来时行动,而在兴致无存时果断返回,他的行为体现了一种对自我感受的尊重和对生命体验的珍视,拒绝将“来都来了”作为行为导向,而是看重兴趣和感受的真实性,避免在活动中勉为其难,这种生活态度是一种自我认同和不断追寻内心真正需求的体现。相比之下,“来都来了”反映的是一种社会压力或习惯性的从众行为。常代表着一种碍于面子、他人期待或自身投入而将就的行为选择。这种心态和行为方式常常导致我们忽视自己的真实感受,为了“不浪费”眼前的环境或资源而妥协。材料提醒我们要尊重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而不是单纯为了完成某种社会期待或常规行为。活在当下,探索真实自我的需求,才是避免“来都来了”心态,从而获得更加充实且真实生活的关键所在。
从这两种态度中,我们可以思考自己的生活选择,如何更好地平衡理想与现实,如何在生活的旅途中保持对内心的真实倾听。当遭遇与预期不符的情境时,需要评估继续的必要性,以内心的真实感受和长远的幸福为重,而非简单地屈从于外部和习惯。
题目没有明确要求文体,写作时可以选择合适的文体进行写作。开篇可以从材料中王子猷和现代人“来都来了”的态度出发,引入探讨的主题:当面对计划不如预期,是否应该坚持“来都来了”的态度,还是该像王子猷一般“兴尽而返”?接着解析王子猷“兴尽而返”的行为背后的深意。他的做法体现了一种对内心感受的尊重和对兴致的纯粹追求。他此行为强调的是对自我感受的忠实以及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再分析“来都来了”的心理:人们常在社会压力或个人期望下减少对事情本质的思考,陷入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盲目之中。这种态度虽然减少了当下对计划改变的内耗,但可能忽略更深层的自我意识和价值判断。从“来都来了”的习惯反思个人生活中的妥协与真实幸福的界限,结合对王子猷例子的评析,强调选择的自主性及对生活意义的追问。最后总结归纳:面对现实与自我期望错位时,要勇于问自己内心所想,并根据实际情况判定是否继续。倡导正视内心需求,坚持生活的主动权,以获得更充分的幸福体验。
立意:
1.随心而为,获得人生的诗意与自由。
2.兴尽即返,从容生活之道。
3.抛弃“来都来了”的勉强。
【参考范文】
雪夜扁舟与人生海海
夜航船划破剡溪的雪浪时,王子猷的衣袂上沾满了魏晋的月光。这位雪夜访戴却至门而返的名士,用一叶扁舟丈量着精神自由的维度。千年后的黄山上,游客们挤在迎客松前排队打卡,口中念叨着"来都来了"的咒语。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姿态,恰似中国文人画中的留白与工笔,勾勒出世道人心的嬗变轨迹。
魏晋名士的竹林中,始终飘荡着超越功利的生命哲学。顾恺之画人常数年不点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留下"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沉吟。这种对过程本身的审美观照,在明代文人屠隆的《考槃余事》中化为"游道三昧"——登山不必造极顶,泛舟无需至彼岸。就像宋代画家米芾在《春山瑞松图》中,以氤氲墨色渲染山岚而不细描峰峦,懂得在追寻中保留诗意的悬念,方是东方智慧的精髓。
但"来都来了"的集体无意识,却暴露出现代人精神世界的荒芜。敦煌壁画中的供养人穿越流沙礼佛,是因信仰而非执念;徐霞客三十四年游历山川,日记中满是"快然自足"的记载。而当下景区里疲惫的游客,更多是在完成某种社会仪轨。这令人想起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的讽刺:"今人游山如赴市,登山如趋朝"。当大理古城的银器店取代了苍山雪月的意境,当黄鹤楼变成自拍背景墙,我们是否正在将生命的行旅异化为打卡的流水线?
在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笔下,西西弗斯推石上山的历程本身即是反抗荒诞的宣言。王阳明龙场悟道时,格竹七日无功而返,却在穷理尽性的过程中证得心学真谛。敦煌藏经洞的僧人们抄经时,往往在卷尾留下"校讫"而非"写完"的题记,因为他们深谙修行在途的真义。或许真正的生命体验,应当如宋代青瓷工匠追求"雨过天青"的釉色,重要的不是开窑瞬间的成品,而是窑变过程中对火候与釉料的领悟。
站在阿尔卑斯山麓的拜伦,曾写下"群山之巅的狂欢属于攀登者"的诗句。这让人想起黄山始信峰上的古松,它们不在乎游人的镜头是否对准自己,只管在云雾中舒展千年风骨。当我们不再用"来都来了"自我绑架,当我们的足迹重新成为心灵的延伸,或许就能在敦煌鸣沙山的月光下,找回王子猷雪夜独酌时的那份洒落——生命的意义不在抵达预设的终点,而在于行走时衣襟上沾染的星光。
随心而行:在理性与感性之间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选择和决定。有时,我们可能会像东晋名士王子猷那样,在一个大雪之夜,因一时兴起而做出看似不合逻辑的决定;但更多时候,我们会因为“来都来了”这样的想法,而选择继续下去或者接受现状,即便现实并不如预期。这两种态度,一种代表随心而行的率性,一种代表理性思考后的坚持,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交织,影响着我们的每一次决策。
随心而行,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生活态度。它让我们在忙碌和压力之中,不忘倾听内心的声音,追寻那些突如其来的美好冲动。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正是这种随心而行的典范。他的行为虽然看似不合常理,却展现了一种对生活、对友情的纯粹热爱和追求。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规则和计划束缚,忘记了倾听内心的声音。有时候,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随心而行的勇气,去尝试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去享受那些意想不到的美好。
然而,随心而行并不意味着盲目和冲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需要考虑各种实际因素和后果。这时,理性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理性思考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分析问题,权衡利弊,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当我们在旅游或参加活动时,如果现实不如预期或者对活动本身不太感兴趣,这时我们可以理性地评估自己的选择,考虑是否真的值得继续投入时间和精力。
“来都来了”这样的想法,其实是一种对沉没成本的过度关注。沉没成本是指已经发生且无法收回的成本。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因为已经付出了时间、金钱等成本,就选择继续下去,即使这并非我们最优的选择。然而,从理性的角度来看,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未来的收益和成本,而不是过去的付出。因此,当我们面对“来都来了”的困境时,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现在重新开始,我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
随心而行与理性思考并不是相互排斥的。相反,它们可以相互补充,共同指导我们的生活。随心而行让我们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好奇心,而理性思考则让我们更加稳健地前行。当我们面对选择时,不妨先倾听内心的声音,然后结合理性思考来做出决策。这样,我们既可以享受生活中的意外之喜,又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弯路和损失。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舵手。随心而行与理性思考是我们手中的两把舵,它们引领我们在生活的海洋中航行。让我们学会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找到平衡,用随心而行的勇气和理性思考的智慧,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乘兴随心,勿为 “来都来了” 所困
东晋王子猷雪夜访戴,兴尽而返,那份率性与洒脱,宛如千年之前的一缕清风,吹进了我们的心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生活中人们常因 “来都来了” 这句话,在旅游或参与活动时,即便现实与预期大相径庭,兴趣索然,也选择继续或接受现状。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引发了我们对生活选择与内心追求的深入思考。
王子猷的行为,展现了一种纯粹的对自我兴致的忠实追随。在那个大雪纷飞的夜晚,他因一时兴起,不顾路途遥远,连夜乘船前往看望好友。而当抵达戴逵居所附近时,兴致已尽,便毫不犹豫地转身返回。他的行动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不被他人的期待所左右,一切皆源于内心的真实感受。这种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态度,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对自我的尊重和对生活本真的追求。在他的世界里,过程的体验和内心的满足远比结果更为重要。正如一次心血来潮的旅行,我们可能会因为途中偶然发现的一处美景,或是邂逅的一段温暖故事,而觉得整个旅程充满意义,即便最终未能到达原定目的地,也毫无遗憾。因为我们享受了追求的过程,遵循了内心的召唤。
反观 “来都来了” 这种心态,它反映出人们在面对不如意时的一种无奈妥协。在旅游时,可能景点人满为患,景色也并非如宣传般美好,但一句 “来都来了”,让人们选择继续在拥挤的人群中走马观花,勉强拍照留念;参加活动时,或许活动内容空洞乏味,与自己的兴趣背道而驰,可依旧因为这句话,在座位上苦苦煎熬,浪费时间。这种心态看似是一种随遇而安,实则隐藏着对沉没成本的过度执着和对改变的恐惧。我们害怕自己之前为了到达目的地或参与活动所付出的时间、金钱等成本付诸东流,于是宁愿在不喜欢的事情上继续耗费精力,也不愿勇敢地转身离开。然而,这种妥协往往让我们错失了去寻找真正能让自己快乐的机会,让原本可以丰富多彩的生活变得索然无味。
在生活中,我们应当学会像王子猷一样,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勇敢地追随兴致。当我们对一件事情充满热情和向往时,大胆地去行动,尽情享受过程中的每一份美好。而当发现事情偏离了自己的预期,兴致全无的时候,要有勇气及时止损,不要被 “来都来了” 这样的观念所绑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做事三分钟热度,而是在尊重自己的体验和追求真正的价值。例如,在学习一门新技能时,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自己对其并无兴趣,且无法从中获得成就感,那么与其在痛苦中坚持,不如重新审视自己的兴趣点,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方向。当然,这也并非鼓励我们任性而为,在做决定之前,我们应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情况,但一旦确定内心的真实想法,就要果断行动。
生活犹如一场充满未知的旅程,我们不应被固定的模式和他人的眼光所束缚。让我们怀揣着王子猷般的洒脱,乘兴随心而行,勇敢地对 “来都来了” 式的无奈说 “不”,去追寻那些真正能让我们心动的风景,去体验丰富多彩的人生,让生命在自由与率性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因为,只有当我们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才能在生活的舞台上演绎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兴尽而返与“来都来了”的思考》
东晋名士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流传千古,他那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道出了一种随性自在的生活态度。而在现代社会中,“来都来了”却常常成为人们在面对不如预期或对事物失去兴趣时的一种无奈妥协。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引发了我们深刻的联想和思考。
王子猷的行为体现了对内心真实感受的尊重。他在一个大雪之夜,因一时兴起便决定去拜访好友,这种行为本身就充满了诗意与浪漫主义色彩。当他快到达目的地时,发现自己兴致已尽,于是果断转身返回。这看似随意,实则是对自我内心世界的一种深刻理解和遵循。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的行动并非出于真正的意愿,而是受到外界环境、社会规范等因素的影响。王子猷的做法提醒我们,应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而不是被既定的目标所束缚。比如,在选择职业道路时,很多人可能会因为父母的期望或者社会普遍认为的成功标准而放弃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但如果我们能够像王子猷一样遵从内心的指引,或许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然而,“来都来了”则反映出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压力下的一种妥协心态。旅游时遇到糟糕天气、参加活动发现内容乏味等情况下,尽管心中充满失望,但仍会以“来都来了”为由强迫自己继续参与。这一方面体现出人们对成本效益的考量——既然已经投入了时间和金钱,就应该尽可能地从中获取回报;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们在决策过程中缺乏灵活性以及对自身感受不够重视的问题。例如,一些游客到了某著名景区后发现景色远没有宣传中的美丽,但由于已经购买了门票并且长途跋涉而来,还是会硬着头皮游览完毕,结果往往是带着更加沮丧的心情离开。
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两种态度对立起来。“兴尽而返”并不意味着可以轻易放弃所有的事情,它强调的是在追求个人兴趣爱好的时候要有勇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计划;而“来都来了”也不完全是消极被动的表现,有时候它体现的是一种积极面对困难的态度,鼓励人们不要轻易被挫折打败。关键在于我们要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当涉及到个人兴趣爱好、休闲娱乐等方面时,应该给予自己更多的自由度,允许自己根据心情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改变;而在涉及工作责任、家庭义务等重要事务上,则需要有较强的坚持精神,即便遇到困难也要努力克服。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里,我们既要学会欣赏王子猷式的洒脱不羁,勇敢地追寻内心的快乐源泉,又要避免盲目陷入“来都来了”的陷阱,不让自己成为机械执行任务的工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既不失真我又能有效地应对各种挑战,从而过上更加充实且富有意义的生活。无论是对待旅行还是日常生活的点滴,保持一颗敏锐的心,随时准备接纳新的体验,同时也能适时地放下那些不再适合自己心境的事物,才是智慧的选择。
在生命的行筏上摆渡心灵
东晋的雪夜在墨色中氤氲,王子猷的轻舟划开千年冰封,留下"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绝响。而现代生活的褶皱里,"来都来了"的叹息如藤蔓般缠绕着每个决策时刻。这两种看似对立的生命姿态,恰似太极图中的阴阳双鱼,在相互激荡中勾勒出生命哲学的经纬。
"乘兴而行"是生命本真的诗意流淌。王子猷的雪夜访戴,恰似《世说新语》里记载的"王与马,共天下"的魏晋风骨,将世俗的功利性剥离,让行为回归纯粹的情感冲动。这种即兴的智慧,在《诗经》"关关雎鸠"的吟唱中可见端倪,在徐渭泼墨画芭蕉的酣畅里达到极致。就像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不执着于抵达某个具体的佛国,反而在飘带翻飞间成就了永恒的舞姿。
"来都来了"却是现代性困境的隐喻。当物质主义将生活异化为投入产出表,当效率崇拜将时间切割成精确的计量单位,"来都来了"成为沉没成本谬误的温柔外衣。社交媒体上打卡网红景点的游客,会议室里强忍困意的白领,都在用这句魔咒自我催眠。这让人想起卡夫卡《城堡》中的K,越是执着于进入城堡,越是在迷宫里失去方向。
但二者并非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玄奘西行求法时既有"乘兴"的初心,又在"来都来了"的坚持中穿越八百里流沙;达芬奇创作《蒙娜丽莎》既有即兴的灵感迸发,又在十五年的雕琢中让微笑永恒。这启示我们:生命的航程需要即兴的浪花,也需要理性的锚链;既要有"兴尽而返"的洒脱,也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执着。
真正的智慧在于建立内心的罗盘。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归去,是听见心灵召唤后的毅然转身;苏东坡在赤壁江心见月而悟道,是在"来都来了"的境遇中开悟新生。就像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言:"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生命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姿态。
站在数字时代的十字路口,我们既需要保持"乘兴而行"的赤子之心,让好奇心引领探索的航向;也要警惕"来都来了"的思维陷阱,定期清理心灵的缓存。敦煌藏经洞的千年封存与数字重生,恰似生命的隐喻:有些美好需要尘封发酵,有些光芒则要在行动中擦拭。让我们在生命的行筏上,左手握着诗意的桨,右手持着理性的舵,在即兴与坚持的辩证中,摆渡向更辽阔的精神海域。
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生活中的诗意与抉择
东晋名士王子猷的“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之举,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勾勒出一种超脱世俗、率性而为的生活态度。在这个故事中,王子猷的兴致是行动的唯一驱动力,而当兴致消散时,他便毫不犹豫地选择返回,不为外物所累,不为既定目标所困。这种看似随性却又极具智慧的行为,引发了我们对生活态度的深刻思考。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被“来都来了”“都做到这一步了,不如坚持下去”等观念所束缚。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的责任感和对资源的珍惜,但也可能让我们陷入一种“沉没成本”的误区。我们为了不浪费已经投入的时间、精力或金钱,而强迫自己继续参与那些已经失去兴趣或意义的活动。这种行为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培养我们的毅力和坚持精神,但往往也会让我们在内心深处感到疲惫和无奈。
王子猷的故事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他告诉我们,生活不应仅仅被责任和义务所填满,而应留有空间去感受内心的喜悦和冲动。当我们真正追随自己的兴趣和热情时,生活会变得更加鲜活和有意义。这种“兴”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它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纯粹而真实。当我们因为“兴”而行动时,我们是在用最本真的方式与世界互动,是在用心灵去体验生活的美好。
然而,“兴尽而返”也并非是一种轻率的放弃。它体现的是一种对自我内心的尊重和对生活节奏的把控。当我们的兴趣和热情逐渐消退时,强行继续可能会让我们陷入一种疲惫和厌倦的状态。相反,适时地选择退出,不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消耗,还能让我们在下一次“兴”起时,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去迎接新的事物。这种进退自如的态度,是一种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无法完全像王子猷那样洒脱,但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他的智慧。当我们决定参与一项活动或旅行时,不妨先问问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是什么。如果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或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那么在过程中可能会感到索然无味。但如果是因为内心的热爱和冲动,那么即使遇到困难或不如预期的情况,我们也能从中找到乐趣和意义。
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当发现自己的兴趣已经转移或热情不再时,不要强迫自己继续。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轻易放弃,而是在尊重自己的同时,也尊重生活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我们可以选择在合适的时机重新出发,去追寻那些真正能激发我们内心热情的事物。
王子猷的“乘兴而行,兴尽而返”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它提醒我们在忙碌和责任中,不要忘记留出空间去感受生活的诗意。生活不仅仅是完成任务和达成目标,更是关于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活出最真实的自我,体验到最纯粹的快乐。让我们学会在“兴”起时勇敢出发,在“兴”尽时坦然转身,用这种智慧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生活篇章,让生命在进退之间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来源:高中语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