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学校就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培养了大批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才,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
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学校就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培养了大批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才,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
为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服务国家教育强国战略和新时代高层次战略型人才培养,学校以国家战略为牵引,聚焦关键领域、行业产业人才亟需,以“需求导向、特色引领”为引领,通过重塑培养模式、强化交叉融合、深化产教协同,汇聚学院合力,着力打造彰显人大特色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范式,造就专业精深、实践卓越、素养一流的应用型领军人才。
现开设2026非全专硕官方专栏,发布各非全项目招生院系专业介绍、特色项目、名师风采、线上直播、线下交流等相关信息,提供咨询答疑。敬请关注!
本期推送就业政策与劳动治理MPA项目2026级招生启动
在就业优先战略深入实施,劳动关系治理体系持续完善的时代背景下,为响应国家“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及“深化劳动者权益保障体系”两项重大需求,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依托在劳动科学领域的深厚积淀与顶尖资源,与公共管理学院联合开办就业政策与劳动治理MPA非全日制项目。
项目聚焦国家“稳就业”“保就业”优先战略和共同富裕目标,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培养兼具劳动经济分析能力、就业政策设计思维与劳动治理创新实践能力的公共管理人才,为新时代劳动治理与就业民生保障事业注入“人大智慧”。
2026级招生现已正式启动!让我们与人大同行,共筑就业民生福祉;让我们与时代共进,赋能劳动治理未来!
一
学院介绍
劳动人事学院成立于1983年,由中国人民大学与原国家劳动人事部联合创办;2000年隶属关系归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现有劳动经济、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和职业开发与管理五个系;设有组织行为学研究所、领导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中国就业研究所、劳动关系研究所、中国人力资本审计研究所、中国就业与民生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建有数据与案例研究中心、人力资源与领导力开发中心、专业学位硕士项目中心;拥有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专业型硕士点;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关系四个学术型硕士点和博士点,在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三个博士后流动站开展博士后招收工作。劳动经济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社会保障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学院各专业所属的一级学科在教育部历次学科评估中均获评最优等次,均入选教育部首轮和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劳动人事学院是中国劳动科学研究的最权威学府,是国内相关学术领域最早的开创者。学院长期针对涉及就业民生、劳动关系的重大课题展开攻关,与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北京市委组织部等国家机关保持着密切关系;以积极姿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国际劳工组织以及美国罗格斯大学,英国华威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多伦多大学,荷兰蒂尔堡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签订有合作协议;与壳牌石油、中国化工、中船集团、光大银行、阿里巴巴、美团、滴滴等各行业翘楚有着多方面的合作。学院通过人才培养、政策建议、咨询服务等方式,影响了中国就业与民生、劳动治理体系等领域的规范化进程。
二
核心优势
01.战略定位:
锚定国家需求,聚焦核心领域
项目紧扣国家“就业优先”“民生为本”战略部署,精准对接三大核心需求:
为政府部门培养参与制定就业与民生政策、建构劳动治理体系的“政策智囊”;
为企事业单位培育劳动关系管理、员工权益保障的“管理精英”;
为社会组织输送劳动争议调解、民生服务优化的“实务专家”。
立足中国实践、回应全球挑战,助力学生成为就业政策与劳动治理领域的“问题解决者”与“政策创新者”。
02.课程创新:
交叉融合,构建“多维知识体系”
突破传统培养模式,打造“宏观治理体系+中观政策实践+微观管理实务”的立体化课程体系,核心课程涵盖:
公共基础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外语,夯实理论基础;
专业必修课: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分析、学术规范和论文写作、社会研究方法、案例编写和分析,筑牢专业根基;
方向核心课:劳动力市场经济学分析、劳动政策与劳动关系治理、劳动市场政策分析与评估、劳动与雇佣法、国际雇佣与全球劳动治理等,深化领域认知;
方向选修课:人力资本服务理论与应用、数字经济与工会创新、人工智能与劳动力市场、工会与集体谈判、中国劳动法制:理论与实践、大数据在劳动经济中的应用等,拓展能力边界。
课程体系有机整合公共管理、劳动经济、劳动关系、法学、国际政治等多学科视角,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深度融合。
03.双导师护航:
学术导师+校外实践导师“双向赋能”
项目创新实行“双导师制”,为每位学生配备“学术导师+校外实践导师”:
学术导师:由学院资深教授担任,深耕就业政策与劳动治理领域研究,指导理论学习与课题研究,具体可详见劳动人事学院官网的师资队伍详情;
校外实践导师:来自人社部、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等各级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以及央企人事部门、头部企业劳动关系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提供政策落地、职场实战等个性化指导。
双导师协同发力,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精准衔接,快速成长。
04.实践为王:
扎根北京,链接“政产学研”资源
依托北京作为国家的政策中心、国际组织聚集地的独特优势,项目构建“全场景实践体系”:
政策实践:与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劳动关系司等国家机关建立合作关系,深度参与政策调研等一线工作;
企业实战:联合国有、外资及私营企业HR部门开展模拟劳动仲裁、模拟集体协商、劳动仲裁旁听等项目;
国际视野: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主办“全球劳动治理”年度品牌论坛、“全球劳动治理”系列专题讲座等,直接对话国际劳工标准制定专家;
案例大赛:每年举办或组织参与模拟集体协商大赛、人力资源创新实践大赛等,以赛促学强化实战能力。
三
项目设置
01
课程体系
模块核心课程公共基础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外语专业必修课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分析、学术规范和论文写作、社会研究方法、案例编写和分析方向核心课劳动力市场经济学分析、劳动政策与劳动关系治理、劳动市场政策分析与评估、劳动与雇佣法、国际雇佣与全球劳动治理等课程方向选修课人力资本服务理论与应用、数字经济与工会创新、人工智能与劳动力市场、工会与集体谈判、中国劳动法制:理论与实践、大数据在劳动经济中的应用等课程实践环节社会实践(3个月)、全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学院MPA 系列讲座学习*注:最终课程以入学当年的培养方案为准。
02
培养方式
学习形式:非全日制,周末或集中授课
基本学制:2.5年
证书授予:修满 36 学分(含公共课不少于 5 学分、专业必修课不少于 11 学分、专业基础课不少于 5 学分、专业核心课不少于 5 学分、选修课不少于 8 学分、社会实践不少于 2 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颁发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证书(双证)
四
招生信息
招生对象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人员:
各级政府人社、民政、医保、税务、发改等部门从事就业政策制定、劳动治理的工作人员;
企事业单位员工关系、劳资、法务、薪酬绩效及福利管理等岗位的管理人员;
各级工会、企联、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等社会组织的实务骨干;
国际组织、跨国企业以及“出海”的中资企业中参与全球劳动用工管理的从业人员。
报考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4.所获学历学位及工作经验必须满足下列情况之一:
(1)获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后,有3年及以上工作经验(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之日,下同);
(2)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符合第5项条件,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同等学力并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3)获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后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5.同等学力者报考中国人民大学,报名时英语应达到国家四级水平或其他语种达到相应级别水平,复试时须提交一篇一万字以上相当于所报考专业学士学位论文水平的论文(管理学类、经济学)或三篇与所报考专业相关的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管理学类、经济学)。
6.在校研究生及第二学士学位在读学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网上报名:2025年10月(研招网统一报名)
网上确认:2025年11月
全国联考:2025年12月(初试考试科目:管理类综合能力(科目代码:199)、英语二(科目代码:204))
复试:2026年3-4月
录取报到:2026年9月
注:以当年学院官网发布的招生简章信息为准
学费
基本学制内:5.14万元/学年
yuzihan0221@ruc.edu.cn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求是楼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专业学位硕士项目中心
从政策制定的顶层设计到企业实践的落地深耕,从国内劳动治理的民生温度到全球参与的国际担当。中国人民大学就业政策与劳动治理MPA项目2026级招生已正式启动,期待与你一起,以扎实学识保障就业底线,用责任担当筑牢民生基石!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