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卡壳?不是你输入不够,是你缺一个「输出型爱好」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7 23:38 1

摘要:我也曾陷入“写啥都没人看→越写越没劲→干脆停更”的死循环,直到我意识到:问题不在能力,而在“爱好”的类型。

我发现,大多数人写不下去,不是因为懒,而是因为太「正经」。

嗨,大家好呀,我是饭饭。29岁,五线小城的负债青年,背着20w+的债务。

我也曾陷入“写啥都没人看→越写越没劲→干脆停更”的死循环,直到我意识到:问题不在能力,而在“爱好”的类型。

我发现,爱好其实分两种:输入型 vs 输出型。

输入型=消费,比如看书、刷剧、听课——你只是在吸收;输出型=创造,比如写作、拍视频、做直播——你是在产出。

大多数人失败,是因为一直在“输入”,却很少“输出”。就像你每天吃饭(输入),但不锻炼(输出),最终只会越来越臃肿——思维也是。

我曾经也以为,只要我读得够多、学会拆解爆文、笔记做得够细,就能写好。结果?

囤了100本书、200篇干货文,动笔时依旧大脑空白。

很多人的误区在于:“等我准备够了再开始”和“写得好才能写,否则丢人”。我也这样想过,但后来发现:输出,才是真正的准备。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中有一句话:“真正的灵感出现在行动中,而不是行动前。”

输出不是结果的呈现,而是思考的完成。你不是在写作,而是在通过写作想清楚事。

01、完成大于完美

先求完成,再求完美。很多人总想憋个大的,结果永远开始不了。

完成 vs 完美,本质是“行动派”和“幻想派”的区别。

我最早写的10篇文章,烂得我自己都看不下去。

但正是这些“烂货”,让我摸清了读者真正想看什么

——是真实的过程,而不是精致的结果。

02、输出倒逼输入

输出,是最好的输入方式。你不是读少了,而是输出太少了。

当我开始周更公众号后,我读书、看视频的方式全变了:我会主动拆解框架、抓取金句、思考“这个能不能用在我文章里?”

输出就像一把刀,逼着你去磨它——而输入,就是那块磨刀石。

03、用输出型爱好重塑你的创作

❶ 用“最小可行产品”心态写作
别总想着写爆款。每一篇都是练习,发布就是胜利。
👉 比如:我最早一篇文章只有200字,配了张手机拍的图。但它让我突破了“必须长篇大论”的心理包袱。

❷ 打造一个“输出身份”
不要只说“我喜欢写作”,而是说“我是个写作者”。身份会推动行动。
👉 比如:我在微信签名写上“周更写作者”,这就逼得我不好意思断更——人设不能崩。

❸ 主动寻求真实反馈
发出去不代表结束,你要主动问:“这篇哪一点最打动你?”
👉 比如:我曾把文章发到5个好友,直接问“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改这篇?”,结果收到了十几个具体建议,比我自己瞎琢磨半年还有用。

你可以是那个永远在准备的人,也可以是那个边做边烂、边烂边改的人。

你可以追求完美而永远不开始,也可以先完成再完美、用输出倒逼输入。

这个世界最终奖励的,从来不是多聪明的人,而是那些“愿意输出”的人。

你要做生产者,还是消费者?

答案不在你脑子里,而在你手下——写出来,你就知道了。

来源:专注的干饭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