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仁兆镇位于青岛母亲河——大沽河河畔,是胶东半岛最优良的蔬菜种植区。仁兆镇被青岛市命名为“青岛蔬菜之乡”,被农业农村部确认为无公害和绿色蔬菜生产基地,是名副其实的蔬菜生产大镇。如今,这座传统农业小镇正在探索一条“科技赋能+乡土智慧”的乡村振兴新路径,而庄户学院微
仁兆镇位于青岛母亲河——大沽河河畔,是胶东半岛最优良的蔬菜种植区。仁兆镇被青岛市命名为“青岛蔬菜之乡”,被农业农村部确认为无公害和绿色蔬菜生产基地,是名副其实的蔬菜生产大镇。如今,这座传统农业小镇正在探索一条“科技赋能+乡土智慧”的乡村振兴新路径,而庄户学院微课堂正是这场变革的核心引擎。
“今天这个冬暖棚就完工了,过几天我的第一茬白玉黄瓜就可以种上了!”平度市仁兆镇官路自然村种植户孙大哥站在新建的大棚前,难掩兴奋。今年,他通过镇共富公司和村党委申请到贴息助农贷款25万元,建起了这座现代化大棚。更让他底气十足的是在仁兆镇庄户学院微课堂上学到的科学种植技术——从土壤改良到温度调控,从有机肥配比到病虫害防治,每一步都有“新农人”和专家指导。
仁兆镇是“青岛蔬菜之乡”,耕地面积达1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10.5万亩,复种面积达17万亩,年蔬菜总产量约62万吨。仁兆镇主要种植大蒜、大姜、圆葱、土豆、芋头等蔬菜,特别是沽河牌系列蔬菜,更是成为山东省著名商标。
仁兆镇庄户学院自2016年创立以来,始终以“培育新时代新农人”为目标。在这里,“农专家”与“土秀才”携手,将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田间地头的“致富密码”。在白玉黄瓜大棚里,“新农人”孙思波通过微课堂的镜头,向全镇农户传授弱酸性沙壤土挑选、有机肥配比、温控系统操作等技术。他带领村民统一育苗、统一管理、统一收购,新建的8个大棚预计年产10万斤黄瓜,直供青岛商超。截至目前,仁兆镇庄户学院累计培训农民3.2万人次,颁发职业农民证书500余本,孵化“锐阳助农”等志愿服务项目,助农增收1.8亿元。其“田间授课+电商赋能”模式被中央文明办收录为全国典型案例。
“消费者买东西讲究‘三看一闻’:看产地直发物流单,看当天质检报告,看坏果包赔承诺,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让消费者尝到‘仁兆水土’的真滋味。”仁兆镇95后新农人、“郝回乡公社”直播间主播郝宝宝正在镜头前为农户讲解直播带货的技巧。在仁兆镇庄户学院微课堂上,他把手机当新农具、直播当新农活,将仁兆镇的圆葱、水果萝卜、大姜等特色农产品卖到全国。郝宝宝设立的“郝回乡公社”直播间吸引了数万名粉丝,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带动了180个就业岗位。这种“直播+电商”模式,让传统农业搭上数字快车。
从全国越野赛场到菌棒堆里的“蘑菇大王”,仁兆镇东仁兆自然村书记王越的转型故事,正是仁兆镇产业升级的缩影。王越带领村民种植“零农残”香菇,凭借不沾土、不用药、不水洗的优势,实现28天出菇、一年6茬的高效生产。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他推动周边农户统一种植技术,确保沽河牌香菇品质如一,成为高端市场抢手货。如今,王越的香菇大棚已扩展至10余个,产品直供高端商超。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从“卖产品”到“卖品牌”,仁兆镇以庄户学院微课堂为纽带,将科技、数字与产业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在仁兆镇,“新农人”用知识武装头脑,“新技术”让土地迸发活力,“新征程”正书写着共同富裕的新篇章。
来源:青岛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