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封信,写在一个歪歪扭扭的本子上;写信的人,是一个13岁的河南男孩,叫福宇
我们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观点,而最稀缺的,是感同身受
朋友,请你,先静下来,看一封信
这封信,写在一个歪歪扭扭的本子上;写信的人,是一个13岁的河南男孩,叫福宇
他当时,正躺在ICU里,身上插满了管子,他与这个世界连接的方式,只剩下呼吸机微弱的起伏声,和监护仪上单调的“滴滴”声
他用尽全身最后一丝力气,给病房外的妈妈,写下了这样几行字:
“妈妈,咱们把药退了,回家吧。”
福宇的身体里,同时住着8个“魔鬼”:肾衰竭、尿毒症、重症感染、急性胰腺炎……它们把他30斤的瘦小身躯,变成了一座日夜不休的“炼狱”
他太疼了,也太累了
他比谁都清楚,维持他这口气的,是父母早已流干的眼泪,和家里那片早已变卖的土地
所以,这个13岁的孩子,做出了他人生中,最“懂事”,也最残忍的一个决定:他想用自己的“死亡”,来换取妈妈的“解脱”
这封信,像一颗投入舆论湖面的深水炸弹,瞬间激起了滔天巨浪
网络上,无数“理性”又“善良”的声音,排山倒海般地涌向了福宇的妈妈:
“放手吧,别再让孩子受苦了!”
“你的坚持,只是在满足自己的执念!”
“让他有尊严地走,才是对他最后的爱!”
每一句,都那么“正确”,那么“人道”,那么“充满智慧”
可是,我看着屏幕上,福宇妈妈那张早已被泪水和绝望,冲刷得毫无血色的脸,听着她那句撕心裂肺的“孩子就是我的命,我倾其所有,都要救你”……
我只想问一句:我们这些,站在千里之外、隔着冰冷屏幕的“局外人”,真的有资格,去教一个母亲,如何去“爱”她的孩子吗?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若经他人苦,你未必有他善
“放弃治疗”,这四个字,打出来,只需要几下敲击
但对一个母亲来说,这四个字,可能比她自己的死亡,还要沉重
我们这些“旁观者”,看到的是一个被病痛折磨、毫无生活质量的孩子。我们基于“理性”,得出了“长痛不如短痛”的结论。
这很“科学”
但福宇的妈妈,看到的,是什么?
她看到的,是13年前,那个在她怀里,第一次睁开眼睛看她的婴儿;
是那个咿呀学语时,第一次含混不清地喊出“妈妈”的稚童;
是那个即便在病床上,意识模糊时,依然会下意识攥紧她手指的、她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
对她来说,只要那声“滴滴”还在响,只要那具瘦小的胸膛还在起伏,他就不是一具正在承受痛苦的“躯体”,他是她的“全世界”
叫她放弃,等于是在对她说:“请你,亲手杀死你的全世界”
我们总喜欢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去评判别人的选择
但我们忘了,有一种爱,叫作“本能”。它不讲道理,不计成本,甚至,不问值不值得。它只是,无法放手。
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到了那个位置,我们,真的能比她,做得更“理性”,更“洒脱”吗?
我不敢想
有时候,拼尽全力,是一种痛苦
但眼睁睁地看着,什么都不做,可能是另一种,更深的地狱!
还有一种声音说,福宇的懂事,是因为这个家,已经被医疗费用,彻底压垮了
这,是血淋淋的现实
我们当然可以,也应该,去追问我们的大病保障体系,是否还有可以完善的缝隙?我们的社会救助网络,是否还能编织得再密实一些?
但这些,对于此刻的福宇妈妈来说,都太远了
她面临的,是一个更直接,也更残酷的抉择
如果,她真的听从了网友的“劝告”,放弃了治疗,把孩子带回了家
那接下来的日子,会是怎样的?
孩子的痛苦,会因为“回家”而消失吗?不会!
尿毒症带来的毒素依然会侵蚀他的身体,消化道出血的剧痛,并不会因为离开了ICU,而有丝毫的减轻
她,将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在无药可医的痛苦中,一点一点地,走向生命的终点
而她,什么都不能做
那种眼睁睁看着至亲受苦,自己却“不作为”的内疚、自责和无力感,会不会像一根更粗的绞索,在未来的每一个日日夜夜,将她勒得喘不过气来?
到那时,会不会又有另一种声音,指责她“狠心”、“不负责任”?
我们这些“围观者”,在发表完自己“正确”的观点后,可以轻易地划走,去关心下一个热点
而她,却要用自己的下半生,去独自承受,那个选择背后,所有可能的情感炼狱
写到这里,我不想再做任何分析和评判了
因为,在这样的“人间至苦”面前,所有的语言,都显得那么苍白,那么轻佻
福宇的信,像一面镜子
它照出的,不是一个家庭的对错,而是我们这个社会,在面对“生命伦-理”和“极端困境”时,那份深层的、复杂的矛盾与焦虑
它更像一声警钟,在提醒我们这些,尚且拥有健康和日常的“幸运儿”:
我们,能为他们做的,到底是什么?
或许,不是在评论区里,留下几句廉价的“指点”
而是,闭上我们那张,急于发表观点的嘴
如果真的有心,就去找到一个可靠的渠道,伸出我们力所能及的手。一份捐款,一次转发,都是最实际的帮助
然后,最重要的一点:
请你,立刻,放下手机
去给你远方的父母,打一个电话
去给你身边的爱人,一个用力的拥抱
去给你正在熟睡的孩子,一个轻轻的吻
去珍惜,去感恩,我们此刻所拥有的、这份看似平淡无奇,却又无比珍贵的“寻常”
因为,你今天所厌烦的每一个日常,都可能是,某个正在ICU病房外苦苦守候的人,穷尽一生,也无法再换回的“天堂”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探讨一个复杂的社会伦理议题,无意对当事人的任何选择进行评判或引导。所有信息均来源于公开报道,我们对文中的男孩及其家人,致以最深切的祝福!愿每一个生命,都能被温柔以待!
如果你也被这个故事所触动,如果你也认为,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珍惜当下,请【点赞】并【转发】
这不是为了传播苦难,而是为了,唤醒我们心中,那份最柔软的爱与慈悲
1. 大象新闻、河南卫视《都市报道》等主流媒体对“河南商丘13岁男孩福宇”事件的官方报道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及相关医疗法律法规中关于“监护人医疗决定权”的条款
3. 英国“查理·加德案”、日本“终末期儿童医疗指南”等国际上关于未成年人临终医疗决策的经典案例及伦理准则
4. 腾讯公益、水滴筹等平台发布的关于儿童重症救助的相关数据及报告
5. 相关医学伦理学、社会学专家对“过度医疗”、“临终关怀”等议题的公开评论与学术论述
来源:小欧的养韵文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