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康国宾起诉张晓玲一案,或将从上海移送至北京法院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7 20:05 2

摘要:围绕爱康国宾的体检风波,迎来新进展。8月27日,当事人张晓玲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今日,她收到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的民事裁定书,其中写道,张晓玲对管辖权提出的异议成立,本案应由北京互联网法院管辖。如不服本裁定,可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提起上诉。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胡玲玲 路董萌

围绕爱康国宾的体检风波,迎来新进展。8月27日,当事人张晓玲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今日,她收到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的民事裁定书,其中写道,张晓玲对管辖权提出的异议成立,本案应由北京互联网法院管辖。如不服本裁定,可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提起上诉。

7月30日,爱康国宾就引发热议的“十年体检未查出癌症”一事召开说明会。爱康国宾认为,张晓玲的相关说法侵犯公司的名誉权,已向法院提起诉讼。8月7日,张晓玲确认收到爱康国宾的起诉状,并表示自己一直在北京居住和体检,将向法院提出管辖异议。

裁定书部分内容。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进展:张晓玲收到裁定书,对管辖权提出的异议成立

连日来,张晓玲反映在爱康国宾体检十年未能查出患癌风险一事,引发广泛关注。

7月30日,爱康国宾就“十年体检未预警肾癌”事件举办说明会,爱康国宾认为,张晓玲自述的“假体检”是指,体检机构实际没有做体检,却冒充做了体检,出具伪造的体检报告。张晓玲此前的相关说法,侵犯了公司的名誉权,已向法院提起诉讼,并获受理。

8月7日,张晓玲表示,自己收到了爱康国宾的民事起诉状。

据当事人提供的民事起诉状显示,该案三原告为爱康国宾关联的三家企业,其向上海市浦东新区法院提起诉讼,指控张晓玲夸大事实,将肾癌早期说成晚期,并故意捏造、大肆散播原告做“假体检”,损害其名誉权。

对此,张晓玲称,将以“长期在北京居住、体检,且纠纷主体为北京法人公司”为由,向法院提出管辖异议。

8月27日下午,当事人张晓玲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当天,她收到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的民事裁定书。

据当事人提供的民事裁定书显示,案件受理后,被告张晓玲对管辖权提出异议。经法院前往该地址实地查看,相关登记地址系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企业集中注册登记地,爱康科技公司在此处并未租赁办公场所,并无实际办事机构。

民事裁定书提到,该案的另两名原告爱康国宾公司、爱康门诊部的住所地均位于北京市,其住所地可作为侵权结果发生地。同时,该案侵权行为实施地、被告住所地均为北京市。

因此,8月27日,法院依法裁定如下:被告张晓玲对管辖权提出的异议成立,该案移送北京互联网法院处理。如不服本裁定,可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提起上诉。

此前,爱康国宾相关工作人员对媒体表示,针对起诉一事,公司暂不再做回应,以法院最终判决为准。

回溯:确诊癌症律师质疑体检机构,多年未检出患癌风险

近段时间,据多家媒体报道,律师张晓玲在北京的爱康国宾连续体检十年,未被检出患癌风险,2024年被发现患癌时已是晚期,引发广泛关注。

据张晓玲介绍,从2013年至2023年,她连续十年在爱康国宾体检设于北京的分院进行体检。2022年之前的体检,她的双肾的体检结果一直都是“未见明显异常”。2023年的体检报告,虽然提示右肾有“钙化灶”,但是并未告知她有患癌风险。

张晓玲提到,她一直都很关注爱康国宾体检对“癌胚抗原定量”的验血筛查,但这十年的体检报告中,她的“癌胚抗原定量”检测结果一直都在正常范围内。

张晓玲说,2024年,她换了一家体检机构,结果在腹部彩色超声检查时被发现:“右肾囊肿,右肾可见一低回声,大小:3.5cm×2.8cm,呈分叶状,血流信号丰富”,并被建议到医院进一步检查。2024年10月,张晓玲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被怀疑“右肾透明细胞癌”,进行右肾摘除手术后,病理显示为“透明细胞型肾细胞癌”。

据此,张晓玲认为,爱康国宾体检涉嫌“误检、漏检、假体检”,导致其病情延误。

针对张晓玲的质疑,爱康国宾7月18日回应称,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2022版《肾细胞癌诊疗指南》,目前尚无公认的用于肾细胞癌早期辅助诊断的血清肿瘤标志物,认为癌胚抗原CEA的检测结果与肾细胞癌没有被认可的关联性,不能用于是否存在肾细胞癌的风险评估。

爱康国宾方面还认为,从2023年10月到2024年11月中,癌症可以从无法被检测到发展为被检测到。

7月30日,爱康国宾在说明会上再次回应该事件,认为对张晓玲的肾脏检查没有漏诊和误诊,2023年的体检报告中,“除外其他肾脏占位性病变”,即为提示癌症可能性。

追问:提高体检准确性,是体检机构提升大众信任度的抓手

今年4月,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2部门发布的《促进健康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鼓励体检机构向专病专检和检前检后延伸,倡导重大疾病早筛早检,推广健康体检创新产品和检验检测手段,促进健康体检结果大数据应用,适时发布健康提醒。

然而,相关争议发酵后,不少网友担心,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体检?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如何进一步提高体检的准确性,是体检机构提升大众信任度的关键抓手。

四川省肿瘤医院妇科肿瘤中心专家王登凤向红星资本局表示,体检能否查出癌症,取决于患者所做的体检项目具体是哪些,是否对该器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检查?她建议,在基本体检套餐的前提下,每年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系统器官进行检查,这样几年一轮,就能把绝大多数肿瘤挨着筛查一遍。

针对体检项目设置,医疗机构医学顾问庄时利和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些“惯性检查”的原因,一是机构端乐于保留项目收益,二是公众未必清楚什么项目适合自己,去掉常规项目反而引起不解。他认为,体检需要进一步个性化,常规体检项目与人群需求脱节等问题需要得到改善。

记者注意到,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发布的《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2022)》提出,对于一定年龄阶段或高危人群,可以进行针对性的癌症筛查。例如,40岁以及以上或高危人群可以考虑进行肺癌筛查,危险因素包括吸烟、环境或高危职业暴露史、肺癌家族史等。

从法律层面看,医法汇创始人张勇律师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体检机构属于医疗机构,是健康守门人的角色,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也适用于体检机构。如果对受检者造成损害,也可以追究体检机构相应责任。

张勇指出,当下,部分体检机构靠商业销售驱动发展,某些乱象也让大众失去了对其信任度。想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围绕技术的精准性、服务的透明度等方面下功夫。

此前,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曾刊文《年年体检“正常”,确诊癌症晚期后女律师维权,谁该担责》,剖析该事件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其中,北京大成(济南)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想表示,因果关系是此类案件的核心,需结合医学鉴定和诊疗规范综合判定体检机构的过错与损害后果的关联性。

山东坤宁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冯莹莹认为,案件的处理结果,或将为体检机构的“合理注意义务”划出更清晰的边界,推动行业进一步强化服务规范性与风险告知义务。

来源:齐鲁晚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