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26日,钓鱼岛海空局势骤然升温。据环球时报独家报道,日本海上保安厅最新启用了美制“海上守卫者”(MQ-9B)大型无人机,开始对钓鱼岛周边空域展开“常态化监视”。这款装备号称“海上死神”的MQ-9B不仅长航时,还配备光电、红外和海上雷达传感器,足以
2025年8月26日,钓鱼岛海空局势骤然升温。据环球时报独家报道,日本海上保安厅最新启用了美制“海上守卫者”(MQ-9B)大型无人机,开始对钓鱼岛周边空域展开“常态化监视”。这款装备号称“海上死神”的MQ-9B不仅长航时,还配备光电、红外和海上雷达传感器,足以24小时不间断扫描跟踪海上目标细节。
与此同时,中国海警在钓鱼岛及邻近海域持续保持高密度的维权执法,外媒甚至统计,今年中国海警在该海域的执法天数刷新历史新高。这一正一反的动向,让钓鱼岛这块敏感地带的海空态势骤然加码,彻底点燃了区域紧张氛围。
日本这波操作,不仅是单纯“飞无人机”这么简单。而且,有政治重拳在背后——相关日本政客开始大肆炒作“核共享”“拥核B计划”,以“盟友靠不住”和“地区安全风险升级”为幌子,给日本军力扩张制造舆论基础。
这场在九三阅兵前夕爆发的“钓鱼岛变局”,让全球瞩目。不禁让人问:东京这波真的是隐忍多时的“试探”?还是一脚踢开了原本稳妥的“节拍”?而中方,又将如何在这场复杂博弈中保持既稳又硬?
刚听到“海上守卫者”这个名字,很多人自然会觉得“这可是杀器呀”,但真相是,这款MQ-9B是一款专职无人侦查监视平台,没有武器挂载,杀伤力不在火力,而在信息战。
这架无人机最大亮点,就是其超长航时——能连续滞留40小时以上,配合先进的光电和雷达传感器,昼夜不停地把海面目标的图像、动作逐帧捕捉下来,并通过稳定的数据链实时回传给指挥中心。
这意味着,日本企图通过这架无人机填补海上巡逻空档,建立全天候的“空中眼睛”。只要有人机、海警巡逻船一动,它们就能第一时间被拍下,数据立即传回作战和舆论端,形成**“看得见—传得快—话语权先手”**的链条。
简言之,这是一件“便宜又长久”的情报设备,主打“信息生产效率革命”,而非直接“武装挑衅”。
理解日本的动作,不能简单看成“靠近中国领空”,而要把它拆成三层目的:
**对内需求——**制造预算合理化和组织扩编的理由。无人机飞行时间得积累,海上保安厅和海自需要联合态势图;而国会和民众也要看到“真刀实枪”的强硬表态。**对外发声——**展现“贡献”给所谓的印太战略伙伴,美国和其他盟国。让日本在区域态势感知网络中有“存在感”,传递“跟上盟军节奏”的信号。**对华试探——**摸索中国防控力和容忍度。对方能接受无人机多近?能否跨过“红线”?看到什么会被警告,什么时候会被拦阻?通过侦察得出“灰度摩擦”的玩法。值得注意的是,这波行动并没有把矛头指向“夺岛”,而是冲着话语权和事态规则边界去。蓝图是“塑造日方‘海空在场’新常态”,通过无人机捕获证据,在舆论战中抢占主动。
无人机特别是MQ-9B类,虽说能飞得高、航时长,但也有致命弱点:
生存性低,航速慢,面对复杂电磁环境脆弱。高度依赖链路通信,一旦失联或信号干扰,非常容易出现“飞越入侵”错误,极易在秒级时间内放大危机。这就把这条“看得见的黑线”暴露出来:这不是“技术限制”,而是政治成本的博弈。
东京操作的实质,是“赌中国会克制、赌航迹不会失控、赌舆论能先抢占。”这是一场危险的心理战和政治博弈,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空中事故。
除了无人机,东京近期炒作的“核共享”和“拥核B计划”更是惊雷般炸响。这些并非新鲜话题,却被一些强硬派政客重新端上台面。
所谓“核共享”,在北约语境里是有成型模式的:美军弹药驻扎,盟军有使用权,但指挥权依然在美方。可日本没有北约制度,也没有实现拥核的国内法律基础,意味着这纯属“政治试探”,甚至是“认知作战”。
拥核概念更是直接触碰《核不扩散条约》(NPT)红线,同时撞上日本宪法和平条款和地区安全底线。
总结下来,这些呼声很像“预演”,“测试水温”,“掀起舆论波浪”,但距离实际执行还有相当距离。
那么面对日方这一连串“去约束化”动作,中国应如何自处?
利用岸基雷达、舰载探测系统以及电磁侦察手段,构建日本无人机的“特征档案”与航路库,做到对日方侦察始终保持“先见之明”。
针对不同接近程度划定“贴边线”“警告线”“拦阻线”,在不触线阶段保持跟踪预警,一旦逼近警告线,马上启动无线电告警和有人机伴飞,让对方每一步都有记录可查。
用**“流程控火”**代替冲动对抗,降低意外发生概率。
打破海警与军方信息割裂,用标准化模板同步归档广播、警告、航迹、通联及视频。事件一旦发生,立即对外发布**“全流程数据包”,拒绝十秒剪辑带节奏**。
谁能拿出标准化、连续性强的证据链,谁就能在舆论战中占得先机。
邀请日本参加无人机在敏感空域安全规范的讨论,包括“最低安全距离”“无撞告警”“链路冗余”“失控应对”等技术标准。
日方若参与,就把标准钉死在纸面上;若不参与,我们将其拒谈记录“照单全收”。
将技术安全“政治化”,限制对方的空间与玩法。
钓鱼岛海域的存在感靠常态化维持,不是偶一为之的“军演”、“亮相”。
通过保持海警大吨位巡逻船高频执法,海空联动伴飞警告,装备救援配套完备,空中预警轮值常态,形成严密链条。
打造**“流程+存在”双重威慑**,不给对手任何“表演角度”。
从历史层面看,这并非钓鱼岛首度成为中日摩擦焦点,也不是日本首次以“灰色动作”试探中国防线。2010年的钓鱼岛撞船事件,2012年钓鱼岛国有化引发冲突,都曾引发中日关系急剧紧张。
这次配合九三阅兵,明显带有更深层次的政治意图——既要向国内展现军事扩张决心,也要向外释放遏制中国的信号。
未来这种“灰色区域”摩擦会否激化?关键看中方是否能持续将“流程”规范化,将“威慑”实体化,并在国际舆论和多边规则中扩大主动权。
钓鱼岛这盘棋,日本动作越急,暴露的风险就越大。**这不只是一场无人机的“科技迭代”,更是治理格局和话语权的升级。**北京已经精准识别对方这一策略,转换“被看见”为“主动示人”,用流程与证据控场,用法规与规则设限,用威慑与存在稳固底线。
**日本的“去约束化”节奏,必将被中方的规范化应对步步遏制。**在这场新形态的海空对峙中,谁能先把话语权和实战优势握稳,谁就能掌控钓鱼岛的未来格局。
来源:大象健康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