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火辣辣的阳光,透过窗棂,落在陈晓峰身上,也点亮了他尘封的记忆。作为黑龙江省原省长、东北抗联老战士陈雷和黑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抗联老战士李敏的儿子,陈晓峰的生命底色,从童年起就被父母经常讲述的抗联故事所浸染。
火辣辣的阳光,透过窗棂,落在陈晓峰身上,也点亮了他尘封的记忆。作为黑龙江省原省长、东北抗联老战士陈雷和黑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抗联老战士李敏的儿子,陈晓峰的生命底色,从童年起就被父母经常讲述的抗联故事所浸染。
抗战时期的陈雷
“在我心灵中,从小就埋下了一颗‘种子’,立下了‘长大当兵报国’的志向。男孩子,天性就崇拜英雄,那些东北抗联将士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之际,依然顽强抗敌的故事,悄然浸润着我的心灵世界。”陈晓峰沉浸在回忆里。
这颗由父辈播下的种子,在陈晓峰18岁那年破土而出——他如愿以偿走进了军营。陈晓峰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中,父辈的精神始终是照亮前路的灯塔。而父亲陈雷亲口讲述的那些惊心动魄的抗战经历,尤其让陈晓峰刻骨铭心。“我印象最深的是父亲两次身负重伤。”他的声音低沉下来,仿佛亲历了那冰封林海中的坚韧。
陈晓峰向部队官兵宣讲东北抗联精神
“一次,敌人的子弹贯通了我父亲右肩,肩膀上被打了个血窟窿。那时部队正在大兴安岭深山中,缺医少药,伤口很快就感染溃烂了,如果不及时控制就危险了。就在这生死攸关之际,父亲遇到了一位老猎人,他告诉我父亲,深山里有一种‘老鸹眼’树,把它的树叶捣碎糊在伤口上,可以消炎止痛。父亲按这个办法坚持了一个月,伤口竟奇迹般长好了。”讲到这里,陈晓峰感慨万千,“今天,真是难以想象当年那种艰辛。抗联将士在人迹罕至、生存条件极端恶劣的深山老林里,坚持与侵略者苦斗,靠的就是一个坚强的信念——战胜日本侵略者。”
“父亲第二次身负重伤,是在一次与敌人激战中,一颗子弹从他右手腕的动脉贯穿而过。父亲忍着剧痛用左手把自己的绑腿拽下来,死死勒紧右臂上方,减缓血流。他又把自己棉袄里的棉花撕下来,搓成长条,连同一根小树枝,硬生生塞进了血洞里,再用绑腿紧紧缠住……这近乎原始的自我急救,最终保住了性命。”父亲陈雷讲述这些经历时的平静,与故事本身的惨烈形成巨大反差,深深烙印在陈晓峰心中:“父辈这种不畏牺牲、不怕吃苦的精神,影响了我一生。”
陈雷之子陈晓峰向黑龙江日报·龙头新闻记者讲述父辈的抗联故事
陈晓峰说,他的父母离世后,他接过了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的大旗。作为黑龙江省东北抗联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副会长,他带领着黑龙江省东北抗联精神艺术团,将抗联的故事和歌声传遍四方:“我们深入部队、厂矿、院校、街道,参加各种重要演出,去传唱抗联歌曲,弘扬东北抗联精神。”这份传承的使命感,更激发了陈晓峰的创作热情。“我创作了一首歌,叫《东北抗联》,由我填词、张智深谱曲。”这首歌曲在“感动中国2021致敬英雄词曲创作网络大赛”中荣获“十佳原创歌词奖”和“专家评审银奖”。
陈晓峰创作的歌曲《东北抗联》的荣誉证书
窗外,阳光洒在宁静的陈雷、李敏故居的院落,见证着历史,也映照着当下。陈晓峰的声音坚定而充满力量:“作为东北抗联的后代,我们更有责任把父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东北抗联精神,一代代传下去,让这红色的血脉,永远奔涌不息。”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李淅;摄影:姜轶东 李淅;视频:李淅 姜轶东
本文来自【黑龙江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