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城西安,千年文脉浸润滋养。这座城,有3100多年建城史、累计1100多年建都史,周礼秦制、汉风唐韵,留下的文化瑰宝灿若星河。
央广网西安8月27日消息(记者陈锵)古城西安,千年文脉浸润滋养。这座城,有3100多年建城史、累计1100多年建都史,周礼秦制、汉风唐韵,留下的文化瑰宝灿若星河。
如今,西安以文化城、以文化人,以改革创新之笔,抓好文化人才队伍培育,系统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发挥“传统焕新”“场景再造”“数字突围”的协同效应,集中力量优先推进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文化项目,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助力陕西不断开创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国有院团的青春密码
“枣木桄桄一声响,秦风凌冽戏开场!”
“00后”青年演员们正全神贯注地排练戏曲荟萃《大美秦腔》(央广网记者 陈锵 摄)
8月22日正午,西安演艺大厦的排练厅里,“00后”青年演员们正全神贯注地排练戏曲荟萃《大美秦腔》。他们年轻稚嫩,但一招一式间透出十足的老道韵味。
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省,人才是根本,创新是关键。
作为文艺院团深化改革浪潮下成立、成长起来的国有文化企业,西安演艺集团(简称西演)近年来紧扣“抓精品、抓经营、出人才、出效益”的理念,通过大胆革新激发内生动力。其旗下汇聚易俗社、三意社等百年剧社的底蕴,更构建起戏曲、话剧、儿童剧、舞剧、杂技等多门类融合的院团矩阵。
“我们坚守文艺工作者‘培根铸魂’的使命,将人才置于首位,全力擦亮秦腔艺术品牌。”西演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晓燕深有感触。
依托西安市文艺发展研究院,西演创新打造“人才蓄水池”,打破传统壁垒。研究院推行“特殊专业人才”引进机制,首批30名人才顺利转正定岗,第二批14名也签下合同。这44人涵盖秦腔、豫剧、话剧、曲艺等多元领域,全部委派至各院团,为艺术创作注入新鲜血液。
“活水效应初步显现。我们持续吸纳优秀人才,筑牢艺术传承的根基。”西安演艺集团副总经理任雪迎总结道。同时,少儿艺术培训板块规模扩大,第19个校区投入运营,累计培训学员超两万人次。
“秦腔不仅是艺术技艺的传承,更是精神血脉的延续。”李晓燕说。面对地方戏曲传承的难题,西演于2017年联合西安市艺术学校设立秦腔委培班,招收了117名首批学员。
“校方承担食宿、减免学费,由百年剧社名家亲授技艺。”西演秦腔青年实验剧团团长何红星自豪地说。如今,这批“00后”已学成六年,成长为秦腔青年实验剧团的主力。
传承有序,才能生生不息。该人才计划持续开展,每年计划培养55名新学员,第二批、第三批艺术班正在推进,持续为秦腔事业的发展持续输送专业人才。
王鑫便是典型代表。这位从秦腔委培班毕业的22岁青年演员主攻小生和须生行当。“我14岁学艺,已经是‘高龄’了,基本功训练挑战不小。”王鑫坦言。但怀着对秦腔的挚爱和父辈的期望,他一路坚持。
“我们在传承基础上大胆创新,”王鑫以去年重排的《宝莲灯》为例介绍,“前半部分保持传统,后半部分融入秦岭‘四宝’元素,进行二次创作。”
如今,他已主演《生死牌》《宝莲灯》等新剧,开始在舞台上崭露头角。
任雪迎介绍,集团在精心培养人才的同时,搭建广阔的实践舞台。青年团积极创排《宝莲灯》等融合“唱念做打”四功绝技的新剧目,并计划今年12月推出青春版《秦腔·红楼梦》,以现代手法重塑经典。青年人才已成为西演乃至西安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名片。
伴随着改革创新的深化,西演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人才培养、人才引进、薪酬分配机制,激发了内生动力与创造活力。近年来,员工从初创的200余人壮大至1300余人。精品力作涌现,累计斩获文华大奖5项、全国“五个一工程”奖3项、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10部及梅花奖、荷花奖等80余项。
《麻醉师》《柳青》《路遥》等作品,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效统一”。新创剧目也亮点不断,近两年推出《还我河山》《长安的荔枝》等16部原创,引发业界关注。
数字探索开辟了新赛道。西演积极推进数字化演艺,秦腔《火焰驹》已拍成微短剧,《无字碑》线上演播推进,《唐潮穿越指南》与《三击掌》等剧本创作推进。西安话剧院的话剧《长安的荔枝》自5月底首演后已演出30场,反响热烈。
国际舞台也不断回响秦腔雄音。旗下院团赴荷兰、俄罗斯、法国、澳大利亚等地演出20余场,提升西安文化软实力。
改革落地,惠泽了百姓。西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将艺术送进千家万户。截至八月,已举办公益惠民演出3000余场,线上线下惠及观众超42万人次。
西演的国有院团改革,是西安市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西安市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实施意见》《西安市文艺发展研究院组建方案》印发,为文艺创作发展注入活力。广大院团改革步稳蹄疾,不断探索文艺精品创作、人才培养、市场开拓、惠民服务实践,为繁荣发展西安文化事业产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座城的文商旅协奏曲
处暑时节的西安,热浪涌动的不只是天气。
“‘肉夹馍真香’,听到各地歌迷这样说,我们特别自豪!”长安大牌档运营负责人李娜难掩喜悦。其15家门店配合“情满长安”活动,累计接待歌迷超2万人次,售出专属套餐近8000份,福利带动销售286万元。“想用美食让年轻人看见西安、爱上西安。”李娜说。
一碗碗小吃,传递着西安的实在与热情。
这份热情源自城市精心编织的服务网络。2025年,西安敏锐抓住“演唱会经济”机遇,出台《2025年西安市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情满长安”系列暖心服务保障实施方案》。“六大板块18项创新举措”,打造“文旅商体展”服务链,倡导“跟着演出去旅行”。
西安正集中力量推进群众可感可及的文化项目。趁势而为,“票根经济”促消费活动火热登场。“一票游长安·碰享‘西’悦购”,串联住宿、餐饮、文旅等多重场景。小小票根,化身“消费通行证”。
城市服务“走心”,游客体验“暖心”。
安徽的王女士深有感触:“葫芦鸡风味惊艳,民风热情,环境洁净有序,将推荐朋友前来体验。”在西安,历史的厚重感与现代服务的温度交织融合。这份共鸣,印证了西安古今交融的魅力。
步入大唐不夜城,107家涉文创品类商铺,彰显着陕西文化旅游的特色。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家,曲江华物主题文创旗舰店以唐风元素作为核心,打造出一个复合型的文化空间。
工作人员金翰如数家珍:“盛唐密盒”“遇见长安”“不倒翁”“长安的荔枝”……千余款产品琳琅满目。“文创是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金翰说,“每件商品都是文化的亲切载体。”该旗舰店获得离境退税资质,成为国际游客带走“长安记忆”的窗口。
文化不止于静态展示。《雁塔流光》AR秀为古塔披上光影新衣。《唐朝诡事录·西行》沉浸式体验引人入胜。《兵马俑奇妙夜》VR项目更让人惊叹。观众骑乘运动平台,“进入”俑坑,在特效中亲历陶俑“复活”。“兵马俑真的‘活’了!”有体验者惊叹。科技连通古今,让文化可触可亲,责任在身有了知觉。
文、商、旅深度融合,催化“流量”变“增量”。曲江新区是典型缩影。
“‘首发经济’是商圈的重要破局点。”西安大悦城项目负责人屈恒果介绍。其毗邻大雁塔,年客流超2000万。上半年引入20家首店,“娃三岁全国首展”37天销售破千万。新品不断激活消费潜能。
游客打卡大雁塔旁的观景平台(央广网记者 陈锵 摄)
“我们要打造西安旅游经济的核心服务,而非传统购物地。”屈恒果说,未来将打通国际支付,联名票务提升便利性。观景平台已是网红打卡点;下半年将推出“长安祈愿台”,将屋顶空间融入城市文化景观,“营造家客厅般的服务场。”
活动是引爆点。暑期档,十余场首展首秀轮番上演,精准锁定年轻人。相关活动直接撬动近7亿销售额。
文创合作同样开花结果。与西安美院打造文创快闪区,大悦城单月销售40万元,引入潮玩店孵化本土IP,形成持续转化效益。
数据显示,2025年1月—6月,西安接待游客16011.21万人次,游客总花费2024.11亿元,增长8.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86.29亿元,增长6.7%。
多元业态碰撞,为城市打开广阔空间。演唱会票串起大悦城优惠与景区联动,赛事票解锁12家文旅机构权益,形成“赛事+文旅”黄金线。
“首发经济”引领消费升级。上半年,西安引进首店110家。区域首店占比达42.7%,凸显其在西北市场的核心地位。
西安整合夜间消费、离境退税、文商旅综合体等要素,打造“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生态,将“流量”有效转化为“源头活水”。
长安三万里,底蕴在诗卷更在街巷。当“不倒翁”唐韵登世界舞台,一碗凉皮传递城市温度,VR让千年陶俑“苏醒”,王女士的赞赏、李娜的自豪、体验者的惊叹,共同奏响文商旅融合的和声。这是城市与游客最动人的“双向奔赴”。
数字时代的丝路新光影
八月,西影大厦内忙碌。西部电影集团(简称西影)新研发的虚拟现实电影设备正在做最后的测试。戴上轻巧的“眼镜”——8K超高清的XR头显,测试者坐进无界万向座椅,立刻被代入眼前精心设计的虚拟空间。
这种名为“XR电影”的沉浸式体验,正尝试颠覆传统电影模式。头显重量仅180克,保证舒适性的同时,将沉浸感推向新高。样机已经测试成功,将走进影院、景区和商业场景。
“我们将在九月中下旬布设首个标准XR影厅。”西安XR电影产业基地负责人王季萱介绍。
虚拟现实技术虽然不是全新,但在文化领域正开拓出广阔天地。西安市场已不乏《巴黎圣母院》《帝国密码-秦始皇陵》等热门VR体验项目,然而传统头显的舒适性局限和大场景应用的受众狭窄,始终是行业痛点。
为此,西影汇聚导演、编剧、艺术创作和开发制作、软硬件技术等十余个领域的专业团队,构建虚拟现实电影全产业生态。
2024年9月,第十一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期间,西安迎来了XR电影的高光时刻。西安XR电影周活动汇聚了40余家企业团队;首届“金梦貘”优秀作品评选吸引了30多个团队角逐奖项。西安市《培育打造XR产业链工作实施方案》发布,西安XR电影产业基地揭牌。
王季萱说,该基地配备了“动作捕捉”“高精度扫描阵列”“AI三维建模”“渲染算力服务”等前沿设施,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XR产教融合体。西影更牵头设立了国内首支XR电影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为创新注入动能。
探索“空间叙事”的无限可能,是团队的核心追求。西影自主研发的虚拟空间拍摄系统等技术工具,构建起剧本创作、场景解构、剧组协同到开发制作的完整工业化流程,极大地促进了文化、艺术与科技的融合,让传统电影人、虚拟现实导演和技术开发者得以跨界共创。
目前,《梦回延安》《龟兹乐舞》《石峁鹰熊》等多部承载着红色精神、丝路文明、华夏探源主题的XR电影正在全面推进,首批作品将于今年与观众见面。
“短剧之都”,已成为西安另一张耀眼的文化产业名片。
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5亿元,首次超越全年电影票房。值得注意的是,全国每100部微短剧中,就有60部诞生于西安,全国市场份额占比高达60%。
行走在聚集着600余家微短剧企业的西安,蓬勃的产业气息扑面而来。“西安制作”的品质同样获得权威认可:《老盔有了新主人》闪耀戛纳电视节,入选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人活一口气》获评“陕西省十大优秀微短剧”;《鉴心》摘得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与电视金鹰奖。这些奖项是西安微短剧产业蓬勃发展的有力印证。
西安微短剧产业的崛起,源于深厚的产业积淀和显著的比较优势。
“微短剧产业体系本身便发轫于西安,从早期的演员培养体系开始,相关配套产业已日臻成熟。”西安市数字内容产业研究院秘书长李博告诉记者,在制作成本上,西安更具价格竞争力。良好的政策环境与营商环境亦是关键推力,政府通过政策支持、开通绿色通道、协调资源等方式,提供了大力扶持。
李博说,西安培养并向外输出了大量核心导演人才,在节奏把控和运营方面拥有业内最为成熟的团队体系。该产业直接或间接创造了超过两万个就业岗位,有力推动了西安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微短剧在文化出海方面的新突破。今年以来,西安制作的微短剧积极开拓欧美、东南亚等海外市场,这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开辟了一条更接地气、更富时代气息的新路径。
当前,出海的基础商业模式和平台合作已初步确立。
古老而年轻的西安,正通过XR电影产业基地的科技探索和微短剧的模式创新,开辟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
秦腔焕新,光影筑梦,商旅协同,西安文化产业生态的这池春水,已被创新之力搅动得愈发活跃。一系列精准施策,正使文化这一核心资源,转化为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