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烽火岁月里,大后方的文化战场上,绿色的火焰在春草上茁壮生长,摇曳生姿,那是中国知识分子心中不灭的光,凝聚着一段不朽的文化守护传奇。
烽火岁月里,大后方的文化战场上,绿色的火焰在春草上茁壮生长,摇曳生姿,那是中国知识分子心中不灭的光,凝聚着一段不朽的文化守护传奇。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穆旦笔下的春草,燃烧着文化的火种。作家张庆国探访十五省二十五地,写就《绿色的火焰》,全景式地再现了真实的大后方文化抗战图景,以此致敬中国文明的星星之火。
本书以“我”的寻踪为线索,将大学教育、学者著述、文物保护等抗战时期的文化事件,与当事人的生命史交织呈现,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如火焰般有温度、有血性。
“文心耀黑夜,纸笔照长城。”文化之火,永不熄灭;民族精神,代代相传。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民族史诗,感受那段黑暗里的光和热。
黑夜中迅速生长
浙江的查氏后人流转各地,都是读书撰文的高手。穆旦在天津读小学二年级,作文就被报纸的《儿童乐园》专栏刊登,文章很短,百来个字,却有人物刻画和故事情节,似一篇超短小说,显示出其非同龄人可比的文学才华。父亲对儿子的文学才华不以为意,母亲却很惊喜,视穆旦为不可多得的宝贝,格外心疼和照顾,把他的所有天才表现牢记于心,经常向外人夸耀。
1929年,十一岁的穆旦考入南开中学,很快展露出众的诗才。高中时,面对日本侵略东北后继续扩张,在中国步步侵占,京津首当其冲的事实,穆旦写下了宽阔深厚的悲愤诗作《哀国难》等引人瞩目的作品。作品中,他才华横溢,痛心于祖国遭受的侵略,对战争造成的灾难深感焦虑,显示了超出同龄中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文字掌控能力。1934年在《南开高中生》杂志上发表随笔《梦》时,他首次使用了穆旦这个笔名。
高中毕业后穆旦考取清华大学。七七事变爆发,清华、北大和南开迁到长沙,组成临时大学。穆旦在长沙经常向英国教师燕卜荪请教,这位年轻老师非常羞涩,目光躲闪。
他有奇异经历,在西班牙战场上驾驶过救护车,写过大量有关中国抗日战场的十四行诗,对诗歌有敏锐理解并能做出数学般精确的批评。在燕卜荪的指导下,穆旦接触到了英国诗人奥登和布莱克的诗,诗风和技巧大有长进。
初冬来临,地上堆积的落叶像逃离家门的难民,被慌乱踩踏,推搡拥挤。气温急剧下降,人人身体紧绷,手脚冰凉。穆旦和几个同学挤进长沙街边小楼燕卜荪的狭小宿舍,桌上放着酒瓶和香烟,师生围着一张小圆桌交谈,热烈讨论诗歌。
2024年9月,我去长沙寻访抗战遗迹,住在老街的酒店,出门就是小餐馆,辣椒炒肉是看家菜,听上去火爆,吃起来温暖。餐馆上方的住房窗户半开,传出笑声,我恍然看到青年教师燕卜荪正在小楼上与学生聚会的温柔场景。一个浪迹天涯,心无所依的英国青年,脑袋快速运转,身体里奔跑着诗歌的文字,双目迷茫,鼻头通红,脸色苍白,额头冒汗。穆旦和几个同学的到来让他兴奋,他目光低垂,口中嘀咕,慌乱得手足无措。众人在小圆桌边挤着坐下,他从墙边小柜里找出一瓶朗姆酒,再找出两只杯子。
没有了,他抱歉地摊开双手,在小圆桌边嘀咕着坐下说,只有两只杯子,没有再多的了。
穆旦说,好呀,一只杯子就够了,我们可以转着喝。
燕卜荪说,这是朗姆酒,我们也叫它海盗酒,出海远航的人最喜欢喝。
穆旦高兴地说,太好了,大海和海盗啊,这就是诗歌之酒。
燕卜荪上课给学生讲莎士比亚和英国诗歌,没有书,也没有教材,凭记忆脱口而出,穆旦很爱听。看着这个羞涩的年轻英国教师目光越过学生的头顶,投向教室后面的破木板,嘴里喃喃自语,轻声背诵奥登和艾略特的诗句,穆旦很感动。
长沙临时大学的条件很差,充分体现出战乱带来的破坏,上课甚至没有黑板。从北平匆忙撤走,很多教师的参考书没带或带了在半路丢失,去长沙的图书馆借资料,需要的也未必能借到。学生的简陋宿舍里没有电灯,只能用菜油灯照明。油灯摇晃不定的微小光明,更容易让穆旦想起诗歌。他从燕卜荪讲授的英国诗歌课中得到不少启发。
穆旦一度喜欢拜伦和雪莱,也喜欢莎士比亚。燕卜荪向他推荐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提升了穆旦对诗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他开始明白,一颗伟大的心灵在黑夜中能更强壮有力地跳动。布莱克出身卑微,没受过正规教育,少年时代学绘画,只能给人刻雕版。也许圣像画让他看到的不是生命终点,而是另一个繁华世界的大门。他后来成了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老虎》穆旦最喜欢。那首诗共六节,通过描绘老虎在黑夜森林中燃烧般的明亮形象,探讨了创造与毁灭、力量与美的问题。布莱克作品中有很多对上帝、天使和魔鬼的描绘,想象奇异,预言性的判断令穆旦心惊肉跳,眼界大开。
穆旦在长沙的临时大学里很活跃,他清瘦的身影经常在人群中晃动,或在诗歌活动中公开亮相,站在人群中心朗诵自己刚创作的诗。他敏感而激动,热情真诚,诗才出众,在长沙临时大学外文系小有名气,很多人愿意跟他交朋友。战争的范围在中国大地扩散,时间被炮车碾碎,炸塌的墙壁压住了悲伤。穆旦在长沙的临时大学迎来了初冬,这年的11月,他写了一首诗叫《野兽》,控诉世界的罪恶,呼唤复仇的英雄降临:
黑夜里叫出了野性的呼喊,
是谁,谁噬咬它受了创伤?
在坚实的肉里那些深深的
血的沟渠,血的沟渠灌溉了
翻白的花,在青铜样的皮上!
是多大的奇迹,从紫色的血泊中
它抖身,它站立,它跃起,
风在鞭挞它痛楚的喘息。
然而,那是一团猛烈的火焰,
是对死亡蕴积的野性的凶残,
在狂暴的原野和荆棘的山谷里,
像一阵怒涛绞着无边的海浪,
它拧起全身的力。
在暗黑中,随着一声凄厉的号叫,
它是以如星的锐利的眼睛,
射出那可怕的复仇的光芒。
他未满二十岁,却显出了过早的成熟。这首诗控诉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残害,赞美了反抗黑暗的不屈精神力量。他的诗大部分都很长,最长的有几百行,而这首诗只有十六行,同样震撼人心。
【相关图书】
书名:《绿色的火焰》
作者:张庆国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8月
1937年,北平陷落,梁思成与林徽因带着营造学社的测绘资料踏上南迁之路,与故宫文物西迁的列车一同在战火中颠簸。一场跨越十五省的转移中,西南联大师生徒步穿越湘黔群山,穆旦在途中写下《春》,为破碎山河注入诗意的抗争。延安,鲁艺师生在黄河边唱出咆哮喷涌的爱国之情,歌声剧烈摇撼着黑夜,一直传到前线。
2024年,作家张庆国辗转十五省,在长沙老街的烟火气与李庄油灯的残影中,寻找那些未被战火熔化的历史碎片,那是故宫文物箱上的雨痕,亦是今人指尖抚过古籍书页时,骤然复燃的绿色火焰。
作为一部全景式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化抗战全貌的非虚构作品,《绿色的火焰》对抗战时期文化活动当事人的生命史、家族史,情感和思想活动,以及大后方多地的地方志、地方风俗习惯,进行了细致书写和追忆,全面展示了一个真实、立体、鲜活的抗战中国。
【作者简介】
张庆国,作家、杂志主编、纪录片导演、绘画爱好者。17 岁写小说,发表小说和非虚构等作品500余万字,出版图书近40部,获过国内多种文学奖励,现居昆明。
编辑:王若凡
罗威娜
二审:樊金凤
三审:胡晓舟
|往期精选|
来源:十月文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