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水浒之五十五——铁面无私的裴宣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7 14:21 1

摘要:在写圣手书生萧让的文士气节时,总是要举下面的一个例子:在梁山被招安后,梁山众将士东征西讨,立下汗马功劳。特别是征田虎时,萧让、金大坚和裴宣三人被田虎手下的荆南留守梁永抓住,梁永要他们降服,《水浒传》中写道:萧让等三人睁眼大骂道:“无知逆贼,汝等看我们是何等样人

在写圣手书生萧让的文士气节时,总是要举下面的一个例子:在梁山被招安后,梁山众将士东征西讨,立下汗马功劳。特别是征田虎时,萧让、金大坚和裴宣三人被田虎手下的荆南留守梁永抓住,梁永要他们降服,《水浒传》中写道:萧让等三人睁眼大骂道:“无知逆贼,汝等看我们是何等样人?逆贼快把我三人一刀两段罢了!这六个膝盖骨,休想有半个儿着地!即日宋先锋打破城池,拿你们这夥鼠辈,碎尸万段!”梁永大怒,叫军汉“打那三个奴狗跪着!”军汉拿起棒便打,只打得跌仆,那里有一个肯跪。三人骂不绝口、大义凛然。

萧让和金大坚一个是写书法的,一个是刻印章的,纯粹是梁山上功能性的角色人员,从他们上梁山的过程来看,是因为吴用要伪造书信救宋江而被骗上梁山的,从根本上说,他们并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和生死的考验,如上这般大义凛然的言行好像他们不一定做得出来,细细探究,似乎更像是出自另外一个人——裴宣之口。

裴宣是被逼上梁山的又一个典型事例。而他被逼的缘由正是他的铁面无私、刚正不阿。

裴宣的绰号是“铁面孔目”,他原本是京兆府人,上山前是府衙里的一个小官僚,官名叫“六案孔目”。孔目,元代的研究者胡三省认为,“孔目官,衙前吏职也,唐世始有此名。言凡使司之事,一孔一目皆须经由其手也。”唐以后的吏治结构大多是“三省六部制”,即在朝廷有礼、户、吏、兵、刑、工六部,而到基层衙门,就集中到一个部门,所谓上面六条线,下面一根针,而这个部门的首席办事官吏就是孔目,掌管狱讼、帐目、遣发等各种具体事务,所以叫“六案孔目”。其实在宋朝以后的官衙里就渐不用此名,只在翰林院还有孔目,只是掌管图籍而已。

那为什么叫他“铁面”呢?铁面,顾名思义是用武之人为了在战争中不受刀箭伤害,便用铁制的面具护脸。后来这个意思就延伸开去了,用以称呼那些在吏治中不徇私情、刚正不阿之人。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个铁面人是宋代的赵抃,《宋史·赵抃传》说他“弹劾不避权势,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水浒传》用铁面来称呼裴宣,正是因为他的刚正不阿。

《水浒传》是通过别人口来介绍裴宣的。戴宗、杨林到蓟州寻找公孙胜时路过饮马川,恰遇山大王邓飞、孟康下山劫道。邓飞因与杨林有旧交,便将二人请上山寨盘桓。邓飞是这样介绍裴宣的:“只近半载之前,在这直西地面上遇着一个哥哥,姓裴名宣,祖贯是京兆府人氏。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极好刀笔。为人忠直聪明,分毫不肯苟且,本处人都称他铁面孔目......为因朝廷除将一员贪滥知府到来,把他寻事,刺配沙门岛,从我这里经过,被我们杀了防送公人,救了他在此安身,聚集得三二百人。”从这番介绍可知,裴宣正是因为正直不苟且,才得罪知府而被陷害,可谓是“贪官逼清官”的鲜活例子。

铁面孔目裴宣的铁面无私、刚正不阿是得到公认的,裴宣三人听从戴宗、杨林的建议,决定舍弃饮马川山寨,到梁山入伙。上梁山后,晁盖、宋江让他掌管军政司,负责赏功罚罪,可谓人尽其材。在梁山大排名时,他也排在第四十七位,对应的星宿是“地正星”,这个“正”字,是对他的高度认可。

不仅如此,《水浒传》在写裴宣之时,无一不突出他的“正”。

从外貌看,他生得正。原著写:“戴宗、杨林看裴宣时,果然好表人物,生得面白肥胖,四平八稳,心中暗喜。”后世有研究者考证,京兆裴氏源自唐朝时期的西域疏勒王室,而《水浒传》中的裴宣祖籍京兆,“面白肥胖”的特征,似乎源自西域王室血统,“四平八稳”,有庄重、肃穆之威。

从本领看,他文武双全。原著写:“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极好刀笔......亦会拈枪使棒,舞剑轮刀。”他身为孔目,其实就是一名刀笔吏,谓其深谙法律之规则,文笔犀利,用笔如刀,看来他的文笔不错。又枪棒剑刀都会一点,尤其擅长双剑,原著说“这裴宣极使得好双剑。”而且在饮马川山寨三个当家的宴请戴宗、杨林时,作为大当家的裴宣,“起身舞剑助酒”,颇有唐代三绝之一“裴旻舞剑”之风采,施耐庵在塑造裴宣形象时,或特意糅合了裴旻的形象。唐代三绝的另二绝是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可见,裴宣还是有点本事的,不然,他初上饮马川山寨时,原来的两个山大王火眼狻猊邓飞和玉幡竿孟康怎么甘心让他做老大呢?可不会像原著中说:“让他年长,见在山寨中为主”那么简单。主要还是因为他文武全才又出身官府,自带光环,这在《水浒传》中可是一个惯例。

从个性上看,他智勇足备。“智勇足备”这四个字,是原著对他的评价。他不畏权势、不畏强敌,勇自不必说;智是如何体现的呢?从他身为孔目,得罪贪官这个事来看,职场之智肯定是不高的。但有一个细节值得玩味。就在他听从戴宗的劝说率领饮马川人马上梁山以后,宋江给他的官职是军政司,职责是赏功罚过。但是裴宣上任后面对的第一个案件,就是杨雄、石秀因同伙时迁偷鸡被祝家庄抓走而被晁盖怒斥问斩时,裴宣并没有表现出铁面无私的秉性来。反倒是宋江一面说:“便是宋江倘有过失,也须斩首,不敢容情。”一面又力劝不斩,才救下二人。或许裴宣已经明白,在梁山这个莽汉聚集的地方,要做到法治是行不通的,根本轮不到他这个军政司来铁面无私。这才有后来李逵的多次滥杀无辜,在宋江的庇护下也都不了了之。因此,在《水浒传》的后半部,裴宣的笔墨非常少,也看不到他的“罚过”,当然,“赏功”肯定是不少的。这或许是他的“智”吧。

但无论怎么说,裴宣的“智”让他做了正确的选择,他的“正”为他赢得了善终。平定方腊以后,梁山大军死伤惨重,裴宣作为幸存偏将,被授为武奕郎、都统领,“管军管民,省院听调”,可他毕竟是深受朝廷黑暗吏治之害的人,他选择了辞官退隐,与杨林一同返回饮马川这块“山沓水匝,真乃隠秀”之地,“受职求闲”去了。或许是对他的为人的认可,在别的演义小说里面,裴宣大多也能得以善终,比如清代小说家陈忱的《水浒后传》,裴宣在饮马川逍遥几年后,到海外投奔李俊的暹罗国去了,被封为监察御史。不尽如此, 最终因在海上救驾有功,被宋高宗授为暹罗国吏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从“铁面孔目”成长为真正的“铁面御史”。

来源:桃之东东

相关推荐